中国历史有哪三大混乱周期?其中什么规律契合了孟子的论断?

孟子曾经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由尧、舜至於汤,五百有馀岁。”(《孟子·尽心下》)孟子似乎在指出中国历史的一种周期。而中国历史上实际存在过三个大混乱周期,并且每次都持续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随后天下都迎来了大一统。

那么,这三次大混乱周期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每次都持续500年左右的时间呢?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大混乱周期概况

第一混乱周期:从东周建立到秦统一天下,持续时间549年。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众所周知,此时的周王室名存实亡,列国从此不再听周王号令。东周的前半期,因诸侯争相称霸,被称为春秋时代。而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各诸侯国相互征伐加剧,征战目的已经从争霸演变为吞并别国,进入了战国时代。直到最后秦国统一天下。

大致的时间线和时间节点为:

前770年东周迁都--->前475年战国开始----> 前256年东周灭亡---->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

整个大乱持续了549年。

中国历史有哪三大混乱周期?其中什么规律契合了孟子的论断?

第二混乱周期:从黄巾大起义开始到隋朝统一,持续时间405年。

公元184年,汉末政治腐败,官僚内斗、边疆战事不断,再赶上全国大旱,百姓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导致了汉朝中央失去权威,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最终导致三国并立。之后经过西晋的表面统一,天下重归大乱。五胡十六国在北方纷纷登场,晋朝则衣冠南渡。后来南方宋齐梁陈代起,北方则有北魏完成统一。最终,北方政权归于隋朝,随后隋朝一举消灭南陈,统一了天下。

大致的时间线和重要时间节点为:

184年黄巾大起义---->220年进入三国时代---->280年西晋统一---->304年前赵成立,开始五胡十六国时代---->420年刘宋建立开始南北朝时代---->589年隋朝统一天下。

整个大乱持续了405年。

第三混乱周期:从安史之乱开始到元朝统一,持续时间524年。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大唐,盛世大唐立即陷入战乱,从此中央权威丧失,之后进入藩镇割据时代。最终,唐朝于907年被朱温消灭,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也在907年,草原的辽朝成立。中原的五代十国最终被宋朝终结,宋朝统一了汉地大部分;然而不久党项人建立了西夏。随后,从东北崛起的女真金朝风卷残云般在10几年时间里消灭了辽朝和北宋。宋朝南渡长江,建立了南宋。不久草原崛起的蒙古人,以更强烈的力量消灭了西夏、金朝和南宋,中国又归于一统。

大致的时间线和重要时间节点为: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907年唐朝灭亡,后梁和辽朝同时建立---->960年宋朝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9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天下。

整个大乱持续了524年。

中国历史有哪三大混乱周期?其中什么规律契合了孟子的论断?

每次大混乱原因有何异同?为什么大混乱要持续五百年之久?

开篇我们提到了孟子的感慨,虽然他出于感性的因素较多,但实际上从中国历史的三大混乱周期,我们能看出孟子此言不虚。我们结合目前所知的条件,可以得出超越感性的、相对客观的结论。

第一混乱周期的主因:生产力重大进步推动社会剧烈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它们的应用逐渐普及,遂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巨变。

贵族分封制因为铁器与牛耕的方式解体了,因为平民不需要在贵族庄园里集体生活,依靠自己单个家庭的能力也能过得不错。这样,贵族分封制就失去了基础,平民独立生活的方式逐渐成了主流。

这导致整个周朝政治的大变动。国君的力量来源从下级贵族改为众多平民。国君的力量因此大增。

各国都实力增长野心膨胀,最后比拼的是谁的执行力更强、更有持续性。最终秦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铁器与牛耕作为最底层的生产力变化因素,它们发挥影响力有个过程。它们最先传导到贵族庄园,其次传导到上级贵族,最终到国君。每一层的传导都有阻力,新生产方式和旧生产方式在不断地斗争博弈过程中。在先秦时期,促进改变的动力因素比较单一,因此斗争反复持续很长时间。

变革从一国普及到各国、从各国又演变成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过程就非常漫长。从生产力进步到社会形态改变,因果之间耗费了500多年时间。

第一乱周的特点:

  • 主要是中原内部不同政权间的斗争。
  • 斗争的剧烈程度和惨烈程度逐渐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一场战争的伤亡人数,从乱世开始时的数十人,到后期演变为数十万人,斗争的剧烈程度和惨烈性都在空前加剧。
  • 最主要特点是:生产力变化,促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勃兴,并一举奠定了中国后世的文化基因。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此时就已经初步形成。
中国历史有哪三大混乱周期?其中什么规律契合了孟子的论断?

第二混乱周期的主因:气温剧烈下降,激发了阶级矛盾和族群矛盾的大爆发。

东汉末年,因为人口激增,再加上政治的腐败,底层人民生活艰难。此时又恰逢中国气候急剧变冷。终于催生了黄巾大起义,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率先爆发。

因为气候变冷,草原民族的生存也变得非常艰难,这促使他们走向中原。本来他们只是中原汉族地主的雇佣兵。但随着地主阶级的日趋堕落(谈玄、斗富、盲目征战等),草原胡族雇佣兵的野心被勾起,他们也趁机建立政权,开始在中原争霸。

随着胡族力量先后进入中原,北方胡族政权如走马灯似的迅速变换。直到最终北方定于北魏,南方定于南朝,整个中国才从汹涌乱斗的状态进入南北对峙状态。最终北方政权归于隋朝,隋朝带着胡汉四百年混血的基因,一举统一了全国。

气候变迁导致阶级矛盾、族群矛盾交替爆发,胡汉之间的融合与斗争,最终达成新的平衡状态,此过程也不是短时间所能完成的,从因到果耗费了400多年的时间。

第二乱周特点:

  • 胡族力量空前崛起。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鲜卑族纷纷建立政权,在北中国大地上纷争。
  • 北方混乱程度空前剧烈。130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存在过数十个政权。
  • 最主要特点是:胡汉民族融合程度大大加深。胡汉融合在这个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有哪三大混乱周期?其中什么规律契合了孟子的论断?

第三混乱周期的主因:气候因素、族群竞争、制度竞争的综合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其实质也是胡族难以生存,因此向中原进发。此时恰逢气候从隋唐时期的温暖周期向寒冷周期过渡。人口增加、气温降低,直接影响了胡族在北方的生存。

之后的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认为与战国中后期的形势非常类似。但此时新的影响因素是:塞外胡族力量大大增强。平定安史要依靠回纥,想坐稳帝位要依靠契丹,这种局面在以前历史上是没有的。这也可见中原武力不振、尚武精神的衰颓。

等到宋辽夏金并立时期,发生了一个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变化:江南逐渐成了中国的新重心。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江南的财富和人口都是占大部分比例的。从此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就不可逆转地迁移到了南方。

这个阶段各族群竞争的态势,最终比拼的是制度。

草原胡族的制度是部落联盟、全民皆兵;而中原的两宋始终是分权牵制、募兵制。最终,胡族制度的效率和效能都明显高于中原。从财富总量、人口总量等方面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胡族是无法与两宋相比的;但是,中原分权牵制的制度导致资源使用效率和效能都极低。最终,高效率、高效能的胡族战胜了低效、低能的中原,天下统一于元朝。

第三乱周的特点:

  • 陆续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一个比一个强。辽朝,占据幽云十六州;西夏,割据汉地一小块;金朝则占领了秦岭淮河以北,蒙古人(元朝)则统一了全国。
  • 中原汉民族的战斗力持续减弱。受制于制度因素、政治导向的影响,汉人的战斗力急剧衰退。
  • 最主要特点:在文明差距没有形成代差(如工业与农业的代差)时,不同族群间的政权竞争时,组织制度因素往往发挥主要作用。资源多但效率低,一样会失败。后来的明朝依然是这个问题。
中国历史有哪三大混乱周期?其中什么规律契合了孟子的论断?

结束语

结合气候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这张图来看,如果考虑底层的不可抗力因素,我们发现混乱周期与气温变冷是同步的。

中国历史有哪三大混乱周期?其中什么规律契合了孟子的论断?

中国三个混乱周期与气候的对应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混乱周期都发生在气候变化剧烈的时间内。

第一乱周期内气温下降,第二乱周期内气温剧烈下降,之后又缓慢上升;第三乱周内气温长期下降,随后迅速回升。

在底层气候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大地上不同政权、不同族群、不同制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合史实来看,各项影响因素叠加在一起,大致需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新的平衡,达成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大一统。

最终,中国不是大一统,就是在走向大一统的路上。

还有一个结论:从第二、第三混乱周期对比来看,汉族政权的综合实力是越来越趋向衰弱的。第二周期时,南北还能对峙262年(东晋+南朝);到第三周期时,对抗了152年;而后来到了南明时期,竟然只能对抗不到40年(南明+明郑)。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