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如果你問身邊的媽媽,你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很多媽媽都會說,孩子快樂、健康就好。

那,快樂是什麼?

2014年8月11日,著名喜劇大師羅賓·威廉姆斯在家中自殺,生前長期受到抑鬱症的折磨。他逗笑了全世界,卻唯獨沒有逗笑自己。

2018年12月1日,科學家張首晟從美國斯坦福大學教學樓上墜落。他是天才科學家,是“天使粒子”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者,被視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人選。家人說,生前他被抑鬱症困擾。

他們不快樂麼?他們的人生高度是我們無法企及的,那麼耀眼的一顆星,可他們卻因為抑鬱症悲傷的離開了。

近幾年因為抑鬱的自殺的明星,三年前的喬任梁,前幾天的崔雪莉。抑鬱症是富貴病麼?不。

2019年3月28日,華南理工大學一名已經畢業的24歲男子墜亡,家屬說生前患抑鬱症。

2018年江蘇鎮江一名14歲初一學生失聯7天后被發現死亡,懷疑是抑鬱症,因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導致壓力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症患者達3.5億人,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在抑鬱症開始低齡化、普通化的今天,我們怎麼才能讓孩子擁有樂觀的品質呢?嘴上說說已然無濟於事,孩子樂觀的品質需要家長掌握的一定方法,從小開始培養。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你家孩子樂觀麼

杯子裡有半杯水,樂觀的人會驚呼“哇,還有半杯水可以喝”,悲觀的人會悲傷“只有半杯水了”。這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判斷一個人樂觀還是悲觀的半杯水故事。

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給我們提供了三個維度來判斷孩子是否悲觀。

1.永久性

壞事發生時,認為導致壞事發生的原因是永久的,無法改變的,錯在自己,這是悲觀的孩子。相反,認為壞事發生的原因是暫時的,問題有辦法解決,這是樂觀的孩子。

比如,父母吵架。悲觀的孩子會把原因歸在自己身上,覺得是自己不好才導致父母吵架。樂觀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吵架跟他沒有關係,是父母的問題,可能媽媽或者爸爸心情不好。

  • 積木塌掉了。

悲觀的孩子:我永遠都搭不好積木了。

樂觀的孩子:我只是有一塊積木沒放好。

  • 被媽媽吼了。

悲觀的孩子:我太差勁了,惹媽媽生氣了。

樂觀的孩子:媽媽可能肚子餓了。

  • 小朋友不跟他玩。

悲觀的孩子:果然是沒有人願意跟我玩。

樂觀的孩子:豆豆不想跟我玩。(言外之意,別的朋友願意跟我玩)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2.普遍性

壞事發生的時候,把自己陷入悲傷,因為一件事情不順利就覺得所有的事情也都會不順利,把困難災難化,感覺自己整個人生都是悲劇,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這是悲觀的孩子。

比如,競選班長失敗。悲觀的孩子會把失敗放大到自己做什麼都失敗,否定自己這個人。樂觀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可能某一方面不如別人才失敗的,他找的原因是局部的,比如球踢的不好。

  • 在學校遇到不公平的事。

悲觀的孩子:這世上就沒有公平。

樂觀的孩子:英語老師不公平。

  • 運動課上跳繩跳不好。

悲觀的孩子:我天生運動能力就差。

樂觀的孩子:我跳繩不好,但是我球踢的好啊。

  • 沒有被邀請參加同學鐵蛋的生日會。

悲觀的孩子:我果然是不受歡迎,沒有人喜歡我。

樂觀的孩子:鐵蛋不喜歡我。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3.內歸因

壞事發生時,習慣內歸因,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都會自責內疚,覺得是自己的錯,這是悲觀的孩子。相反的,壞事發生習慣外歸因的孩子通常是樂觀的。

但這樣似乎看起來又很不對。什麼錯誤都歸結到別人身上的孩子豈不是無法無天?習慣內歸因,反思自己的孩子,自身不應該有更多的成長機會?

作為家長,在這裡我們要把握一個原則。如果錯在孩子,他就必須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有錯就要改正,事後要處理。如果錯不在孩子,他沒有必要自責內疚。

  • 英語沒考好。

悲觀的孩子:我太笨了學不好英文。

樂觀的孩子:試題太難了。

  • 騎車摔倒了。

悲觀的孩子:我果然是騎不好車。

樂觀的孩子:地面不平我才摔倒的。

  • 提議週末和爸媽一起去看新上映的電影,媽媽結果不想去。

悲觀的孩子:看吧,果然媽媽不喜歡我了。

樂觀的孩子:天啊,媽媽不喜歡看恐怖片的。我太笨了,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呢。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孩子是怎麼變悲觀的

1.父母錯誤的誇獎方式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長大,缺少父母的鼓勵和誇獎。而我們孩子這一代,誇獎教育似乎又氾濫,“你真棒”“你真聰明”已經成了大人們的口頭禪。

如果我們向父母抱怨生活沒意思,工作不順利,人生感覺很喪,有的父母會說“那什麼有意思,風吹不著雨淋不著,你還想怎樣”,我父母就是這樣。有的父母會說“沒事的,加油,我相信我們的女兒是最棒的,什麼都能解決的!”

當我們喪到極點的時候,你真的想聽“你很棒”“我相信你”之類的話嗎?我們可能只是想聽一句“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沒有關係,累了就休息”。

毫無指向,盲目的誇獎並沒有緩解孩子內心的不安和焦慮,反而讓他們內心更壓抑。當我們誇孩子的時候,要誇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誇孩子優秀誇孩子聰明。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2.父母忽視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一看到嬰兒哭,我們習慣性的反應是什麼?阻止它哭。我們各種哄騙,轉移注意力,我們嘴裡還會念叨著,“沒事”“不要哭了”。如果孩子很大了,遇事還是哭哭啼啼,我們可能會還會發脾氣,“有什麼好哭的”。

當孩子發脾氣、焦躁、悲傷,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要麼無視孩子的負面情緒,要麼著急著讓孩子擺脫負面情緒,我們灌雞湯,說勵志的話,可有幾個父母是冷靜下來,教會孩子與負面情緒相處,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負面情緒呢?

等孩子長大了,走入社會,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誰哄他?誰遷就他?

不被允許的負面情緒,讓孩子受欺負了不敢跟父母說,內心的真實想法不敢給父母坦露,什麼都只會憋在心理。他們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不知道怎麼處理負面情緒,面對壓力面對困難,自己忍著痛苦。如果,有一天,承受不住了,會怎樣?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如何培養孩子樂觀的品質

樂觀金字塔,從行為、精神、邏輯,三個層面,讓父母幫助孩子從小建立樂觀的品質。

1.掌控感

金字塔的底部是掌控感,這是從行為層面上入手培養孩子的樂觀。試想,你無法掌控你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是會焦慮和悲觀?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培養樂觀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擁有掌控感,行為滿意比感覺滿意更容易讓孩子產生愉悅感。

對於嬰兒來說,哭就是一種掌控。他哭了,媽媽會餵奶,會給他換尿布,會處理他的一切不適。所以,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來說,要及時滿足。不要讓孩子一直哭,處於無助的悲哀。

等孩子大一點,可以通過肢體和語言表達要或者不要的時候,父母就要多給孩子選擇權。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要強迫孩子,讓他選擇吃什麼。讓孩子選擇要穿的衣服,要讀的繪本。

等孩子開始爬、走,滿屋子探索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是收走危險的東西,留下最大的家庭空間給孩子探索,而不是阻止或者打斷。

給孩子選擇玩具的時候,要遵循“最近發展區”。意思就是,一個玩具太簡單,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如果太難孩子又會受挫,所以要有一點點的難度,但孩子稍微努力下就可以達成。

家裡那些超出孩子能力的玩具,父母應當儘快收起來,孩子現在把新鮮感消磨玩了,到了適齡年紀反而不玩了。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2.積極情緒

金字塔的中間是積極情緒,這是精神層面。給孩子一個溫暖又安全的成長環境,我們可以從有條件的讚賞和清楚的安全信號兩方面入手。

首先,讚賞要有條件。現在的父母都很重視對孩子的讚賞,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讚賞是有條件的。無條件的讚賞只會讓孩子覺得,不管我做與不做,努力不努力,成功與否,反正都會得到父母的獎勵。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給獎勵,當孩子真正取得成就時,父母的獎勵他已經麻木,甚至體會不到成就感。所以獎勵要有條件,還要分等級,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獎勵。

其次,給孩子的安全信號要清楚。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打預防針。你可以提前一天告訴孩子,明天要打預防針,你可能會痛一小會,可以給孩子聊聊為什麼要打預防針。去之前告訴一遍,到醫院要打針之前再告訴他一遍。平時可以玩醫生病人的遊戲,讓孩子對醫生產生安全感。而不是,沒有任何事先通知的,把孩子直接帶去。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3.培養積極的解釋風格

在前面判斷孩子悲觀還是樂觀部分,我們已經瞭解到解釋風格。孩子的解釋風格在學齡前就形成了。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沒有完全的思考能力,不會捕捉自動思維,那我們應該怎麼樣幫他們建立解釋風格呢?

父母自己擁有樂觀的解釋風格,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會被動的吸收父母的解釋風格,所以與家人朋友談話或者爭執,讚賞或者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辭,會被孩子吸收,內化為自己的解釋風格。

繪本、動畫等各種媒介,也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當孩子斷奶期,可以跟孩子讀讀《再見,媽媽的奶》,孩子不愛刷牙不想刷牙,可以讀讀《出發,刷牙小火車》、《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情》。總之,繪本和故事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好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失敗的時候,父母要用積極的解釋風格,幫助孩子來清晰的解釋事情。

孩子天生樂觀?家長錯誤誇獎方式會導致孩子悲觀,樂觀要從小培養

張聞天說過,人生要有意義只有發揚生命,快樂就是發揚生命的最好方法。育兒育己,養育孩子這件事從來不是單向的,只教育孩子就行。要想培養樂觀的孩子,先做個樂觀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