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民族和蛮族有着怎样的关系?文明社会,蛮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前言

文明是如何从灌溉土地传播到非灌溉土地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唤农民耕种收获、上缴余粮,供给士兵、祭司、工匠、船员、驼队、矿工、伐木工,及其他从事专业技艺的人员。随着这些人数量渐增,技艺日精,一个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由此形成。这种转变并不简单。生活在村庄上的人做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差不多一样的生活,而文明社会结构更为复杂。要充分了解这种转变,我们必须考察文明民族和未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文明民族和蛮族有着怎样的关系?文明社会,蛮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蛮族社会和文明社会何以有别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大多数人希望能够享用或使用任何比已有的东西看起来要好的新东西。因此,能工巧匠所制妙物,专家学人所发奇思常被相邻民族视为高超不凡。而当一个民族发觉相邻民族在重要方面都比自己高超不凡时,做出这一发现的民族可适当被称之为"蛮族"。 "蛮族"一词为古希腊人所创,用来形容所讲语言让希腊人听不懂的民族。到了古罗马时代,"蛮族"主要指生活在古罗马帝国疆域之外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概括早期基督教世纪日耳曼人和古罗马人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我们使用"蛮族"指代那些虽与文明中心产生联系,但所怀技艺无法比肩其文明近邻的民族,那么"蛮族"一词可以用来描述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贯穿整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出现频率极高。文明的发展也建立了一种难解难分、又爱又憎的关系。蛮族希望享用文明成果,却不愿承认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称文明方式腐坏堕落。另外,创造文明的民族对蛮族近邻常怀恐惧鄙视之心,但他们有时也羡慕蛮族吃苦耐劳、自由勇敢。只要社会不平等凸显,社会不公显现,文明民族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失去信心,这种羡慕之情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古代,所有文明社会都建立在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基础上。多数人辛苦耕种,一贫如洗。只有少数人生活富足,还有一些人尊享奢华。相比之下,蛮族社会虽然生活贫穷,技艺不精,但更简单,也更团结。

文明民族和蛮族有着怎样的关系?文明社会,蛮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与蛮族社会的贸易往来

跟其他地方一样,在古代中东,文明社会和蛮族社会之间的关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二者不可能长时间相互隔绝。冲积平原上的城市需要蛮族地区产出的木材、石料、金属矿石。为获取这些资源,他们有时会动用武力。但更多时候,他们还是觉得一买一卖来得更方便。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商人和外交人员很愿意拿工具、布匹、小首饰等精工细制之物,换来冲积平原上找不到的原材料。但采集东西满足文明民族所需,并运输到位,需要蛮族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只要经常有贸易、重要贸易,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专业从事这一行当的人。这种蛮族社会内部的专业有别意味着不平等开始出现。

新的不平等也在蛮族村庄里产生。比如,到公元前2000年时,得益于贸易往来,中东高山地区产生了专以开矿伐木为生的群落。这些人常需从别处寻找粮食。因此,住在高山里,靠采挖原材料为生的人,与生活在附近村庄和远方城市手中有粮的人之间有着一种微妙脆弱的关系。如果战争或自然灾害打破了这种关系,矿工和伐木工就得饿肚子。为避免挨饿,他们袭击山下村庄,夺走自己不能生产的粮食。 结果是,中东生性平和的农民愈发感觉自己两面受敌。南面是游荡在沙漠边缘、尚武崇战的游牧人,北面是抢人东西的山里人。要想找到职业"保护人"也不难,这些人专门习武制暴。但他们要收取重租强赋,才肯充当常备守卫。相比遭遇不可预测的破坏,支付这种经常性费用会让生活更安全方便。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中东平原上的村庄愈发面临这种两难抉择。

文明民族和蛮族有着怎样的关系?文明社会,蛮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文明社会和蛮族社会之间的战争

战争暴力也在文明民族和蛮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像阿卡德王萨尔贡手下组织程度高的军队可以深入蛮族腹地。文明社会的士兵每到一处,就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抢走。但是蛮族居住在郊外,可抢的东西不多。食物供给稀缺。当地加工制作的产品很难比得上文明社会出产。文明社会的军队得到的不过是些原材料,而要把这些东西弄到手,与其筹集战备、调兵遣将大费周章,还不如说服当地居民挖矿伐木来得容易。 但对于蛮族武装来说,深入文明疆土收获颇丰。他们能把新品珍品纳入囊中。要是缺粮的话,也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文明民族和蛮族有着怎样的关系?文明社会,蛮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文明社会仓廪充实,远胜己方。 对蛮族社会而言,劫掠和贸易效果相同。只要劫掠到手,有利可图,蛮族武装就不会罢手,并把此当作营生。文明社会制作的物品传之四方,新品味形成,文明习俗渗入蛮族社会。总而言之,劫掠让双方联系更加密切。而且,随着蛮族内部专业化和社会分歧的产生,蛮族社会也变得日益复杂,向文明开化社会靠拢。 一般来说,文明社会的统治者无力制敌入侵。在这种情况下,劫掠者开始和受害者共处,很快变成统治阶层,收取租金,使役众人。反过来,这些征服者也要保护老百姓,让他们不再受到侵害。实际上,美索不达米亚最有名的统治者一般都是蛮族或半蛮族。比如,一度驰骋沙场、所向披靡的阿卡德王萨尔贡原本就是苏美尔边境阿卡德人的头领。大约500年后,汉谟拉比率领亚摩利人,从西北沙漠边缘挺进美索不达米亚腹地,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汉谟拉比死后不久,另一路蛮族来犯。这一次是从东北方侵入,为首的是喀西特人。

文明民族和蛮族有着怎样的关系?文明社会,蛮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一场政治循环由此开始。一群又一群蛮族接踵而至,征服了文明开化的民族。但这些统治者在位时间不超过几代。原因不外乎两方面:要么是原有文明社会的王位继承人发动动乱为了权利,要么就是新出现的边境蛮族颠覆政权。 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就是原有文明一族成功为了权利的结果。喀西特人后出现的巴比伦帝国和亚述帝国也是这样诞生的。但文明社会很难组织起反抗力量抵挡蛮族统治者,而蛮族武装却有强烈意愿反击。因此,古代中东政治史是由一波又一波边境蛮族侵略写就。 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日迁移,这些边境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腹地越来越远,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直都存在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地带。这种情况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文明民族和蛮族之间的复杂互动稳步推进了文明社会模式向新疆域的传播。这一点也可以在另外一个事实中得到佐证:蛮族社会是在与文明社会交战或通商后才出现专业分工和贫富差距加大。 文明传播遭遇诸多挫折。有时,整个文明都会覆亡。但着眼人类历史全局,有一点确定无疑:文明常常传播到新的疆域,这种过程从文明发轫之初即已开始。文明社会内部出现专业分工,产生社会不平等,使得一些人能在结构简单的社会下积聚更多财富和权力。

文明民族和蛮族有着怎样的关系?文明社会,蛮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结语

在古代文明群落,农民和工匠常遭受残酷剥削,统治者和祭司不劳而获。但总体而言,文明社会比简单群落更有能力控制环境,获得更多资源。 因此,如果有机会选择的话,多数蛮族都会选择踏上文明之路。文明民族和蛮族之间交流的净结果是,非开化一方借鉴文明技艺和知识,将其应用于己方特定社会和物理环境。由此,蛮族社会沿文明脉络不断重塑,文明传播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中华史纲》

《世界史》

《正眼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