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历史上有哪几个有名的太后?

用户8484857488131


《清平乐》这部电视剧在服化道上确实很不错,具体的本人没看电视剧。

说起北宋历史上的那些个太后,有名的还是挺多的。

首先第一位是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她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非常有名,如以包青天为主角的“狸猫换太子”之中,刘娥是一位反派。

不过,她对于宋朝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被后世人评价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意思是刘娥本来是可以和武则天一样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女皇帝,但她没有,一生为赵家天下付出。

刘娥的人生其实还算是挺传奇的,本来是蜀中的孤女,到京师后遇到了宋真宗,以十五岁的年龄进入当时尚为王的赵恒府邸。

不过,赵恒的父亲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不太喜欢这个儿媳妇,但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赵恒没有听从父亲的命令抛弃这个女子,而是暂时的躲避。

年十五入襄邸,王乳母秦国夫人性严整,因为太宗言之,令王斥去。王不得已,置之王宫指使张耆家。--《宋史》

之后,赵恒即位为帝后,对刘娥还是很宠爱,如唐朝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一般,真宗晚年,多把大权朝政交由刘娥处理,也就为刘娥之后临朝称制奠定了基础。

宋朝自宋真宗开始,皇室嫡系血脉一直都不多,真宗成年的儿子只有日后的宋仁宗赵祯一人。

且其驾崩之时,赵祯不过12岁的年龄。

所谓”主少国疑“,年幼的皇帝涉世未深,不可能很好的处理国家大事,这个时候刘娥站了出来,扛起了大宋江山。

虽然刘娥至死都没有把权力完全交给名义上的儿子宋仁宗赵祯,但她也至死没有学武则天夺了赵家江山。

曾有臣子上书刘太后“请依武后故事”,但刘娥态度是坚决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不作此负祖宗事!--《续资治通鉴长编》

往后,刘娥的影响仍然存在,其后多有“依章献明肃皇后故事”、“依章献明萧皇太后典故”之语,也就是说刘太后的例子为宋朝之后的太后提供了参考模板。

第二位是宋仁宗慈圣光献皇后曹氏。曹太后是现在热播电视剧《清平乐》中的一个角色,历史上她出自真定曹氏,她的祖父为北宋王朝的开国元勋、鲁国公曹彬,其驰骋疆场数十年,出生入死作战不下数十次,先后参与平定后蜀、南唐、北汉等政权,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欧阳修评价曹彬:

曹武惠王斌,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当时的宰相宋庠也曾评价曹氏一族:


今天下言诸侯王世家者,以曹为首。

可见曹氏一族在当时的地位。曹氏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第一任皇后为郭皇后,因为无子而被废掉,但不幸的是,曹皇后也没有为宋仁宗生下子嗣。

章惠太后亦逐杨、尚二美人而立曹后。

宋仁宗驾崩后,曹皇后在英宗、神宗朝分别为太后和太皇太后,多次劝谏两位皇帝对国家大事提出适当的意见。

神宗朝时,苏轼曾因写诗获罪,在曹氏的帮助下得以免罪。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轼由此得免。--《宋史》

另外还有宋英宗皇后高皇后,于神宗朝为太后。

高太后在皇孙宋哲宗朝时,支持保守派司马光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甫一临朝称制就全部废除王安石的新法。

虽然宋朝在高太后的手里断送了改革的机会,不过在她临朝称制的时间里,宋朝的政治还算清明,百姓的生活也都还不错。高太后也因此被后世赞为“女中尧舜”。

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尧舜之誉。--《皇朝经世文续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英宗只有四子四女,但这四子四女都是高皇后一人所生,可见其受宠程度。

宋神宗的皇后向皇后,于宋哲宗朝为太后。

她最为突出的一件事,我认为是对宋朝历史的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那就是在宋哲宗驾崩后,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决定立后来的宋徽宗赵佶。

虽然章惇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坚持己见,在其他大臣的支持下还是立赵佶为帝,即宋徽宗,由此开启了宋朝走向衰败的路。

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宋史》

此外还有南宋宋孝宗的皇后谢皇后,宋宁宗的皇后杨皇后,宋理宗的皇后谢皇后都是比较有名的太后,她们多临朝称制。

总而言之,宋朝虽然多次有太后临朝称制,却始终没有出现外戚弄权的局面。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欢迎批评指教。

关注南岭说史,了解更多历史趣闻轶事。


南岭说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浮光掠影史海波澜,历史总有波澜,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喜欢。

北宋一朝特别幸运,接连有贤德的皇后出现,与太监或后戚擅权的汉、唐、明形成很大反差。

下面我分别讲述下北宋有名的3个太后。

宋朝开国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

勉励治国

960年,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回到京都时,有人跑来报告杜氏说:“点检已经做了皇帝。”

杜氏说:“我儿一向胸怀大志,果然如此。”

二月初五日,宋太祖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

宋太祖在朝堂上礼拜太后杜氏,大臣们都向杜氏表示恭贺。

杜氏有些郁郁不乐,有个文臣劝她说:“臣听说‘母以子贵’,您的儿子做了皇帝,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杜氏说:“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宋太祖再次向杜氏拜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金匮之盟

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临终之前和宋太祖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杜太后问宋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成为天子吗?”

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

宋太祖回答道:“是因为祖上和您的积德吧”。

杜太后说道:“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只是当初周世宗柴荣让幼子继位才使得你有夺取天下的机会。倘如柴荣拥立年长的宗亲为帝,这天下又怎么会落到你的手中?”

接着杜太后直言宋太祖在百年之后需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宋国祚能长久延续下去。

宋太祖听完杜太后的话后顿首哭泣,并向杜太后说道:“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杜太后为了防止宋太祖食言还让宰相赵普在一旁作证,并且命令赵普亲自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藏于金匮之中。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兄终弟及”,合法性就是“金匮之盟”。

但中国历史上皇位继承顺序大多遵循“父终子继”的规则。

由此历史上也衍生了各种猜测。

烛影斧声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一场大病,在这年十月的壬午夜宋太祖却突然下诏让其弟晋王赵光义前来议事。

宋太祖屏退左右,窗影朦胧,有宫人遥见在议事房间的烛光下晋王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时而有争吵之声,不一会宋太祖引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这天夜里宋太祖离奇去世,晋王赵光义第二天登上皇位即为宋太宗。

这就是历史疑案“烛影斧声”。

如果按照《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的话,那么显然可以看出宋太祖传位给其弟赵光义很有可能是被胁迫的,甚至说宋太祖是被其弟赵光义害死的也不过分。不过《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陈邦瞻所撰,这里面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讨论。

赵光义登基后以各种手段阻止其弟获得继承权,太祖赵匡胤两个已成年的儿子相继离世,赵光义最终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似可佐证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兄终弟及确实是杜太后的考虑,避免幼子继位的风险。

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继位,因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

刘太后刘娥,史称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太后不是宋仁宗亲妈,她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

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

赵祯年幼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

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

后来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刘太后担忧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后世不利,李氏死后,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

第二年刘太后薨 逝,赵氏皇族中十余年来一直佯装疯癫,称病不朝的燕王赵元俨(后世艺术作品中“八贤王”的原型之一)对仁宗言道:“刘后非陛下生母,陛下生母乃是李宸妃。李妃娘娘死的不明不白,怕是被人害死的。”

皇太妃杨氏亦告知仁宗:“陛下真正的母亲确是李宸妃,现已不在人世。”

宋仁宗这才明白,原来刘氏并非自己生母,而生母李妃娘娘至死都不得与自己相认。

宋仁宗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

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

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不顾大臣反对,开棺验尸。

结果发现李宸妃被以皇后之礼下葬,在水银养护下,面色如生。

仁宗感叹道:“人的话,岂可尽信啊!”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

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自今之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淑妃为小娘娘)

另外,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

宋哲宗年幼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主持朝政

高太后是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亲,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年仅9岁,高老太太以祖母的身份垂帘临朝。期间,将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民怨沸腾加以缓和,重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和苏东坡。

一代文豪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高太皇太后临朝,苏东坡在8个月内连升三级,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知制诰,相当于副宰相,参与政事,为皇帝起草圣旨。

苏东坡任职一年左右,屡遭政客妒忌、攻击,拟辞去职务。

一天, 太皇太后宣他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坐在祖母身旁。

太皇太后突然问苏东坡:“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

“臣承乏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仰赖太皇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猜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与他们也没有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屑,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筹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去世。”

提到先王,三人不觉一起落泪。

是否真有其事未可考,但老太后驭人之术,可见一斑。

几年之后,为避党争,东坡再三请辞,太皇太后任命他以龙图阁大学士出任杭州太守,其间苏东坡奏请拨款治理西湖,太皇太后允准,至今我们得以欣赏西湖的美景。

两年之后,老太太薨逝,宋哲宗亲政,又重用变法派,打击保守党派,此消彼长相互攻击使朝廷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两党的激烈对抗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浮光掠影史海波澜


很多人对女主当政的第一印象,那就是唐朝,因为出了个武则天。对外戚干政的第一印象那就是汉朝,因为汉朝外戚基本都掌握着朝中大权。

其实宋朝的女主当政和外戚干政,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唐朝就出了个武则天,汉朝就出了个吕雉,可是宋朝女主当政的情况却屡见不鲜。


宋朝第一太后,指定赵光义为接班人的杜太后。

这位杜太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在史书上,她是非常有名气的。为什么说是史书上呢?因为史书不代表事实,只能代表史实。

赵匡胤50岁的时候,曾经跟弟弟赵光义在房里喝酒,结果两人发生了争吵,还有斧子落地的声音,烛火也晃动得很厉害。

随后赵光义匆匆离去,第二天赵匡胤就挂了。呆子都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光义不等众人选拔新皇帝,自己一屁股就坐在了龙椅上,为什么?因为他党羽众多,不怕没人支持。

赵匡胤的俩儿子也只能干瞪眼,毕竟赵匡胤生前没有立太子,而赵光义的实力庞大,他们俩根本无法继承皇位。

但是说到底赵光义也是得国不正,而且有杀害哥哥的嫌疑。如果事情坐实了,赵光义非但无法当皇帝,而且还有弑君的罪名。


这个时候被贬谪在外的赵普为了献媚,主动拿出了一个盒子,表示盒子里有杜太后生前和赵匡胤约定的事情,这就是金匮之盟。

杜太后病重的时候,拉着赵匡胤的手,逼着赵匡胤发誓,将来自己归天后,就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这世上真的有这样的母亲,儿子正当壮年,你就这么咒他?他好歹也是皇帝,大家都称呼他为万岁,你咋就咒他死呢?

这也就算了,她还给了一个奇葩的理由,她说赵匡胤之所以得到皇位,主要就是因为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太小了,一国之君必须要是成年人才行。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宋史》

那么我就想问了,杜太后你是怎么知道,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儿子们没有成年的呢?50岁的赵匡胤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经26岁,四子赵德芳也已经18岁。都是成年人了,完全可以继承皇位。

可杜太后还这么霸道地说出这么无聊的理由,如果这是真的,可见她对小儿子十分偏爱,而且独断专行,甚至逼着赵匡胤写了这份金匮之盟。不过我认为真实性几乎为零。


宋朝第二太后,敢穿龙袍的刘娥。

赵光义死后,没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将大位传给侄子,因为俩侄子都莫名其妙地死了,死因不明。所以他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

赵恒就是那个登泰山封禅的宋真宗,自从这哥们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愿意去封禅了,因为都不屑与之为伍。

宋真宗非常宠爱刘娥,刘娥本来是银匠龚美的媳妇儿,两个人混不下去了,龚美就把刘娥送到了太子赵恒府上,因此刘娥得到了赵恒的宠爱。

等到赵恒做了皇帝以后,刘娥就被接到了宫中,成为了皇后。可是这个皇后生不出儿子,因此他们夫妻俩合伙,将宋真宗和婢女的儿子赵祯过继给了刘娥,赵祯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宋真宗去世以后,宋朝的军政大权都落在了刘娥的手里,宋仁宗简直就是个傀儡。因此宋仁宗懦弱的性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仁宗即位,妃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宋史》

刘娥大权独揽,甚至有效法武则天做皇帝的想法。她没事儿就喜欢穿龙袍,尤其是祭祀的时候,曾经穿着龙袍去祭祀祖先,可见她心里的所思所想。


宋朝第三太后,整天跟宋英宗叫板的曹太后。

宋仁宗娶了不少老婆,也生了好几个孩子,可就是没有一个儿子是活下来的。因此宋仁宗只好把侄儿赵宗实立为继承人。

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宋英宗登基以后,尊奉宋仁宗的曹皇后为太后。但是曹太后毕竟不是宋英宗的生母,所以两人之间是有嫌隙的。

尤其是宋英宗打算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扶正,也就是追封为皇帝和皇后的时候,遭到了曹太后和文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且宋英宗对宋仁宗留下的几个女儿也十分苛刻,甚至将神经失常的长公主赶出了皇宫。

这件事闹腾了很长时间,曹太后始终不能与宋英宗和睦相处。当然了,宋英宗也没有如愿,因为他只做了4年皇帝就挂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宋朝第四太后,执掌朝政8年之久的高滔滔。

宋英宗去世以后,他儿子宋神宗赵顼继位,宋神宗继位的时候,曹太后还活着,所以被加封为太皇太后,而宋神宗的生母高滔滔,则成为了皇太后。

高滔滔对曹太后非常恭敬,曹太后活着的时候,高滔滔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也不敢插手朝中政务,可以说是个好儿媳,好母亲。

可是曹太后死了以后,高滔滔就松了口气,开始潇洒起来了。恰逢宋神宗过世,宋哲宗岁数太小,高滔滔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这段时间完全是高滔滔主政期间,她彻底废除了儿子宋神宗和王安石努力实行的熙宁变法,恢复了所有过去的法令。

当然了她当政期间,不让外戚干政,自己也是道德的典范,治国也很有手段,被誉为女中尧舜。


总结:四位强大的太后,成了北宋的印记。

北宋王朝,始终离不开太后的痕迹。因为北宋王朝很重视太后的地位,她们可以不是皇帝的生母,但是必须要是皇帝的皇后,这样才名正言顺。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一直到宋哲宗赵煦为止,历代皇帝几乎都被太后所干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宋朝之所以偏文弱,跟太后治国也应该有一定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