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但作者的身份沒人能搞得清

屍子是誰?他的存在可以與老子、墨子等先秦名家媲美。可惜他的《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作者的身份至今考古學家也沒有搞清。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但作者的身份沒人能搞得清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屍子》這本書應有20篇文章,6萬字左右。從唐代李賢對標註《屍子》後,可以得知這本書的20篇的內容中,有19篇是論述社會思想文化的,一篇是論述自然界的。對社會思想文化的論述中,《屍子》詳細介紹了君王應該如何用人、吸納人才,應該如何對待百姓,還將老子的言論進行引用解析,讓人對社會制度、君臣關係以及王爵百姓之間的微妙平衡,進行了很深刻的討論。

《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但作者的身份沒人能搞得清

在論述自然界的理論中,《屍子》對時間、空間的探究中,做出了近乎哲學性的論述,讀者讀了之後會覺得思想上有很大的頓悟,不得不說《屍子》真的很有意思。

《屍子》的作者到底是誰?後人只根據零散的記錄瞭解到,作者的名字可能是屍佼,大約生於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也就是戰國時期。有人說他為魯人,也有人認為他是楚人,不過劉向認為屍佼為晉人。

他說:“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為造此二十篇書,又六萬餘言。卒,因葬蜀。”短短几句話,劉向卻簡單明瞭地說明了屍佼一生的經歷。第一個時期在魏國,當時商鞅有變法的想法,為人聰穎,卻沒有得到重用。

《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但作者的身份沒人能搞得清

第二個時期就在秦了,大家都知道,商鞅在秦國受到了秦孝公,進行了大名鼎鼎的“商鞅變法”,從記載中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屍佼為商鞅“謀事畫計,立法理民”,也就是說,商鞅變法在秦國進行的這麼成功,其中也有屍佼的一份功勞。

第三個時期在蜀,因為秦孝公去世後,沒人再保護商鞅了,而商鞅得罪了太多貴族,秦惠文王只能處死商鞅,屍佼不願意被株連,便提前離開政界,逃去了蜀地,在民間生活了十幾年就去世了。不過《屍子》這本書卻被創作出來,給那個時代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但作者的身份沒人能搞得清

可惜隨著歷史的發展,再加上《屍子》的言論在一些朝廷中被封禁,所以流傳到今天,《屍子》只剩下斷簡殘篇。不過這些殘留片段仍然是滿滿的精華,比如第一篇:“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賢”,這句話翻譯過來很簡單,應該任用賢能治國,才能把國家治理好,畢竟現在所說的“精英”,就是整個社會的“精華”,也就是《屍子》倡導的“賢能智慧”的人,運用他們來治理國家人民,就是將“社會精華之道”賜予人民,這是順應天道的表現。順應了這個規則,整個國家都會被賢能的人治理得更好,進步得更快,國家也會越來越繁榮。

當然了,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而“任人唯親”,任用一些小人或者不賢之人治理國家,那麼必然導致社會國家滅亡,百姓民不聊生。屍子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卻又推崇“以賢革新”,說明他集合其他思想家的精華,又願意加以思考,才有了這樣治國的理論,不可謂不高明。

《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但作者的身份沒人能搞得清

第二篇的內容同樣厲害:“天子忘民則滅,諸侯忘民則亡。”這句話在荀子的言論中也出現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人認為,荀子的話就是吸取了屍子的思想。畢竟《屍子》這篇文章極其重視底層人民的力量,他認為統治者重視民眾,國家會越來越繁榮昌盛,統治者如果只知道剝削民眾,時間久了,人民的怒氣將會匯聚成波濤巨浪,最後將統治者湮沒。

第三篇文章思想更加出名:“生積成嶽,則楩楠豫章生焉,生積成川,則吞舟之魚生焉;夫學之積也,亦有所生焉。”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其實就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這句話的中心思想。屍子認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躇而就的,一定要有積累,才有改變。屍子之後又對家國做了深刻的思考:家國要變革必須先有積累,推陳出新必須得有基礎。

《屍子》流傳到現在,只剩下斷簡殘篇,但作者的身份沒人能搞得清

這幾篇倖存的文章都是精華,簡直讓人茅塞頓開,而且對家國,甚至對人生都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而這些思想也被變成行動,被商鞅應用到變法當中,所以後人認為,也許屍佼是商鞅的師父,也許屍佼是商鞅的門客。可惜年代久遠,屍佼的真正身份已經無從得知了。真心希望屍子的原作能夠被找到,讓它為我們華夏的歷史文化增添光彩。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