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辛酉政變?

王超行俠仗義


辛西政變”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慈禧在恭親王等人的支持下,扳倒以肅順為首的權臣勢力集團,奪取國家的最高統治權。

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清廷的政局風雲變幻,咸豐臨終前苦心設計的制衡之術不僅未能阻止專權局面的出現。反而將慈禧推向清朝統治的最高地位。

在這場權力之爭中,肅順等人目光狹隘,優柔寡斷,最終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辛西政變”標誌著慈禧垂簾聽政的開始,清朝從此進入由慈禧實掌大權的時期。

下面我就事件本身來剖析一下辛酉事變發生的本源:

一、慈禧的身世

辛西年,是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變”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奪取政權(第二次是在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後)。

慈禧太后是滿洲人,葉赫國王室那拉氏的苗裔。因此,她的是葉赫那拉氏,她的名字叫做“蘭兒”。父親是惠徵,官居安徽寧池廣道,死在任上,丟下她與一個哥哥、一個妹妹、一個弟弟生活十分清苦。

她在十七歲的時候(咸豐元午)被選入宮,充當“貴人”。三年以後,升“嬪”稱為“懿嫉"。又過了兩年,生下皇子載淳,升“妃”,稱為“懿妃”次年,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



咸豐的皇后鈕祜祿氏,不曾生有兒子。後官的妃嬪雖多,只麗妃他拉氏生過一個女兒,其後下嫁符珍;玫嬪徐佳氏生過一個兒子,很早就短命而死。

慈禧讀書不多,卻有點小聰明,不僅深得咸豐的寵眷,和正宮皇后也處得極好。皇后比她小兩歲,為人忠厚。

二、政變的一些細節

一個新的政治領導人在北京崛起,對締造新時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裡要追述一下歷史。1860 年 9 月,當咸豐皇帝在外敵進攻面前逃往熱河時,恭親王被留在北京應付額爾金勳爵和葛羅男爵。 這位親王與蠻夷達成了條約, 並促使他們撤離了京城 (所有這些是在沒有任何軍隊或水師支持的情況下做到的 )。

這被許多漢人和滿人看作是奇蹟。恭親王崛起為北京的新領導,而朝廷則仍然滯留在熱河。隨著洋人軍隊撤離北京,恭親王率一幫大員奏請皇帝迴鑾。 皇上遲疑不決,一方面是因為羞於他怯懦的出狩,另一方面也因為害怕敵方軍隊可能會殺回來逼迫他接受他們的使節不磕頭的陛見。

一直到 1860 年 12 月,恭親王成功地讓英法全權公使承諾放棄陛見要求,之後咸豐帝才終於在 1861 年 2 月宣佈他將在下個月迴鑾,但由於健康惡化,迴鑾未能成行。



1851 年登基的咸豐皇帝體質一直虛弱,在避難熱河期間,他試圖藉助尋歡作樂來忘卻悲哀和羞恥,由於過分沉湎於酒色以至精氣耗盡。在花天酒地期間,他的寵臣和親信是怡親王、鄭親王 和協辦大學士肅順,尤其是肅順獲得了對他的強有力控制。1861 年 8 月 21 日,咸豐帝一病不起;他在彌留之際,點名 6 歲的兒子 載淳為皇太子。

肅順和上述兩位親王立即草擬了一份遺詔,任命他們自己和另外五位大員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恭親王被冷落到了一旁,當他要求前往熱河為先帝弔孝時,卻遭到拒絕,形勢更加不妙了。先帝的兩宮皇后,時年 27 歲而身無子嗣的慈安和新皇帝的生母、 25 歲的慈禧,也同樣受到冷落。

她們雖然在 8 月 23 日被冊封為太后,但被剝奪了懿準贊襄政務王大臣所擬詔旨的合法權力。 太后與贊襄政務王大臣之間隨後在熱河展開了激烈的權力爭鬥, 最後決定與在北京保持著第三個權力中心的恭親王合作,以孤立贊襄政務王大臣。

慈禧是一個才智卓越而又陰險狡詐的婦人,在大行皇帝染病期間,曾協助皇帝批閱奏摺,同時暗地裡對肅順控制皇帝之影響力頗為嫉妒。她懷抱巨大的個人野心,設法在皇帝駕崩時佔有御璽,而且,她懷疑肅順所擬遺詔的真實性,於是成功地說服了另 一位太后同她一起『垂簾聽政』。一名特使,據稱是太監安德海, 被派往北京試探恭親王的口風;恭親王欣然同意合作,指望借太后之力取代贊襄政務王大臣,這時,他從皇太后處獲准前來熱河拜謁梓宮。


在一次秘密接頭時,兩位太后與恭親王議定不在贊襄政務王大臣完全控制局勢的熱河採取任何行動,而要在恭親王佔據上風的北京動手;大行皇帝的靈駕將護送回京,到那時將採取迅疾行動。慈禧擔心外國的反應,但恭親王顯然得到了外國支持的保證, 而且自信地宣稱將制止外國列強的干涉。



確實,英國人在支持恭親王方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身為北京條約的簽訂人,恭親王以其善意、機敏、舉止優雅和願意合作履行條約義務的姿態,給外國使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國人意識到,保證他掌權符合英國的利益。英國公使 在 1862 年 3 月 12 日給倫敦的一份報告中透露了英國在這場宮廷政變中扮演的 角色:

『……在過去十二個月裡[我們]培植了一個傾向並相信友善交往之可能性的派別,且有效地幫助了這個派別掌權 掌權,這決非是細小的成功。我們業已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滿意的關係,並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政府的顧問,而十八個月前我們還在同該政府開戰。』恭親王把駐紮天津的五、六千洋人軍隊看作是『…… 擊敗其政敵的後盾』。

1861 年 9 月 11 日,恭親王返回北京。與此同時,大學士周祖培和其它一些留居北京的官員也對肅順擅權心懷不平,對皇太后臨朝聽政的願望深感同情,他們延請名儒李慈銘準備了一份臨朝備考錄,枚舉歷史上太后臨朝的先例。

在李慈銘完成備考錄之前,一名御史先發制人,向熱河呈送了一份奏摺,籲請兩宮太后執掌朝綱而任命一到兩位宗室親王襄助政務。肅順譏笑這個主意,理由是大清朝還從未有過太后執政的先例。

10 月 26 日,兩宮太后不顧贊襄政務王大臣的強烈反對,在 怡親王和鄭親王的陪同下攜幼帝返京,而咸豐帝的靈柩則由肅順和醇親王護送稍後上路。11 月 1 日,兩宮太后抵達京城,立即收到了大學士周祖培和戶部、刑部尚書的聯名上奏,籲請她們在皇帝年幼期間執掌朝政(這顯然是由恭親王指使的)。

他們聲討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是在左右朝政而非輔佐朝廷。一天之後,兩宮太后 召恭親王、大學士和其它一些大員至禁宮,歷數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的罪行,並諭令將他們立即解職。怡親王和鄭親王抗議這個行動不合法度,兩宮太后為此頒發第二道懿旨,褫奪了他倆及肅順的爵位,並將他們交付宗人府懲處。恭親王的侍衛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勢拘拿了兩位親王,而正護扶靈柩前來北京的肅順則在途中遭誘捕,也被投入宗人府大牢。怡親王和鄭親王允准自裁;肅順則於 11 月 8 日斬首;另外那五位攝政解職。

在這場政變中獲勝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聯合執政,讓母后執掌政務的做法在清朝確是沒有先例的。順治皇帝(1644-1661 年) 在幼年時由其叔父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康熙帝(1662-1722 年)年幼時則由四位攝政輔佐,而以鱉拜為首。從來沒有太后聽政的先例,但沒有先例並不能妨礙意志堅強的慈禧。



她讓恭親王當她的前臺,授以議政王、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和新設的總理衙門大臣等銜,而恭親王則也需要太后支持以建立他自己的權力基礎。這樣,他們就達成了一項基於相互利用的聯盟。

幼皇帝的年號是『同治』,或許暗示著兩宮太后的共同統治,以第二年 1862 年為元年。慈禧不喜歡『母后』的稱呼, 因為隱含了她被安排在合法權力來源較遠的一種地位;她更願意 依所居住的西宮被稱作『西太后』;另一位住在東宮的太后慈安則成為了『東太后』。儘管兩宮太后一道垂簾聽政並收納大臣的 奏章,但通常是西太后披閱奏摺、提問和決斷,而以德勝才的東太后在處置政務時則相當謹慎。

外國對這場政變的反應大體上是認同的,英國副外交大臣萊亞德於 1862 年 3 月 18 日在下議院宣稱:『在很短一段時間裡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業已實施的政變導致了大臣 的變換……恭親王和兩位太后組織了一個新政府,制定了一項新政策;中國政府第一次承認了外國人的權利,並同意平等地對待 他們。』 恭親王和總理衙門成了進步和善待外國人的象徵。

三、慈禧的進一步專權和懲戒恭親王

1.懲戒恭親王

正如前面所述,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出於權宜之計,在辛酉政變及其後時期內彼此合作。慈禧太后利用恭親王在前臺與列強打交道和贏取國內的支持,同時她本人也可以趁機爭取時間瞭解政務。

恭親王當然也需要她來保住強大、顯赫的 地位。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實際上他希圖成為年幼皇帝同治的唯一攝政者,就像在王朝初年順治皇帝年幼時多爾袞那樣,讓兩位皇太后做做垂簾聽政的樣子。但是慈禧太后太精明, 不讓他成為唯一的攝政者。她十分精明地賜予他尊榮高位,但卻十分戒備地把國家的最高權力抓在自己手裡。恭親王的美夢破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其志得意滿的背後心懷一些不滿。

恭親王是道光皇帝(1820 年-1850 年)的第六子,故咸豐皇帝(1851 年-1861 年)的弟弟,為人精明機敏,但文化素質不足,被稱為“鬼子六”。



1861 年政變之後,他遽升為政府首腦,得到兩位皇太后的信任,和外國外交使節的支持。他的權力和地位儘管不如王朝初年多爾袞那般居高臨下和顯赫,但在朝廷內也是罕有其匹。作為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他是京城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每天有幾百名官員和拜訪者在官邸外排隊等候他的決定和恩寵,不少人要通過賄賂才能 接近他。他對其成功洋洋自得,沉湎於權力的享受中,傲慢有餘而謹慎不足,就連慈禧太后在會見中都覺得他盛氣凌人。朋友勸 告他要謹慎、自控和節制,但他毫不在意。

迫在眉睫的災難氣氛籠罩著他,1865 年,一位翰林編修上疏彈劾他,其時慈禧太后覺得完全有能力管理國家政務,於是決定懲罰他。她把大學士周祖培和吏部、戶部、刑部的高官召集到王宮中,要給恭親王訂定收受賄賂、任人唯親、竊取權力、組黨結派和專橫跋扈等罪名。然 而,這些官員不敢捲入在他們看來主要是皇叔嫂之間的家庭糾紛 之中,便請求兩位皇太后自行決斷。

慈禧對他們的膽怯行為惱怒異常,親自起草了一道懿旨,以錯別字連篇而著稱,解除了恭親王的所有職位。由於突然失去強力領導,政府的正常運作受到嚴重損害。惇親王和醇親王以及其它高官代恭親王向兩位皇太 後求情,強調在公眾面前保持『家和』的重要性。

慈禧認識到懲 罰的目標已經達到了,並且她還需要恭親王與外國人打交道,於 是恢復了他總理衙門大臣的職務。這樣,慈禧向恭親王頸示了寬容心懷,保存了那些求情人的『面子』,也展示了絕對的權力。 當恭親王懺悔地來到宮廷感謝她恢復其部分職位之恩典時,她又故做寬大姿態,重新任命他為軍機大臣。

然而,『議政王』的頭銜還是沒有授予給他。受到這個教訓之後,這位垂頭喪氣的王爺 對政務失去了熱情,在行動上變得縮手縮腳了。

1869 年,恭親王遭受了第二次打擊。這件事關係到自 1861 年政變前起就一直是慈禧的親信太監安德海。安德海曾在第一次懲戒恭親王后插手不授予其議政王的決定,這是眾所周知的。更令恭親王惱火的是,越來越多見風使舵的官僚摩肩接踵地來到安家諂媚討好。1869 年,復仇的機會來臨了。

這位太監離開北京為 慈禧辦理採購任務,這是與朝廷的規矩相悖的。 朝廷規定, 太監不能離開京城,否則就要殺頭。在途經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楨逮捕,丁向朝廷徵求指示。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在與恭親王掌管的軍機處協商後,命令立即將其處死。慈禧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慈 禧譴責恭親王背後操縱此事,這使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受 此挫折,恭親王就過起深居簡出的生活來了。當他的得力助手文祥於 1876 年去世時,政府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領導。

慈安太后在 1881 年去世,據說她是被慈禧毒死的。恭親王失去了一位支持者,他在政府中的位置更加岌岌可危。1884 年中法戰爭期間,保守派官僚譴責他優柔寡斷,另外的四位軍機大臣被慈禧不問青紅皂白地撤職。



經過這第三次打擊,恭親王對政務 完全失去了興趣,逐漸淡出政壇。禮親王成為名義上的領班軍機大臣,而慈禧太后的妹夫醇親王則在 1885 年成為海軍衙門的大臣。兩人均庸碌無能,自此以後,由於缺乏有力的領導和有效的 指導,政府每況愈下了。

2.進一步控制皇位

1872 年同治皇帝成年,他挑慈安太后推薦 的一位年輕女子做皇后,而沒有挑母親慈禧替他選擇的那位。慈禧用盡各種手段,阻撓皇帝去見皇后,相反鼓勵他經常到她選中那位妃嬪處去。皇帝對其干涉很惱火,他報之以對皇后和妃嬪一概抵制,而且經常到宮外風月場去尋找慰藉。

1873 年 2 月,他開始親政,由於討厭母后干政,他突發奇想要重建圓明園,原來的已經於 1860 年被額爾金勳爵燒燬,作為慈禧歸政之後的居 住地。但是,1874 年 9 月,由於涉及一位投機的廣州商人和一位法國木材商的醜聞事件,建設工程被迫停止。

不久之後,年輕的 皇帝就疾病纏身,於 1875 年 1 月 12 日駕崩,時年 19 歲。在患病期間,慈禧太后非但沒有幫助他康復,反而極盡其能地促其速亡。同治皇帝無嗣而亡,儘管此時皇后已懷孕。王位繼承問題變得十分微妙,充滿密謀。慈禧立即看到了重新攝政的機會,早在 同治帝駕崩之前,她就開始謀劃了。

他鼓動廷臣請求兩位皇太后重新垂簾聽政。她認識到,挑選一位成年親王繼承王位就排除了 攝政的必要性;而如果選擇一位大行皇帝下一代的年幼親王,就會使她成為『太皇太后』,即與權力的合法來源皇帝隔 兩代。這兩種方案都應該避免。

為了保持她的攝政地位,新君必 須是大行皇帝同一輩中的年幼者, 這樣她與皇帝也就只隔一代 了。基於這些考慮,她拋棄了大行皇帝的臨終選擇, 對恭親王關於王位繼承應拖延到皇后生下小孩的建議也置之不理。1875 年1 月 12 日,在 27 位親王參加的會議上,慈禧主動宣佈了她的選擇:外甥載湉。此人是她妹妹和醇親王(奕讓)的兒子,年僅 4 歲, 和大行皇帝同輩。皇位在同一代人之間傳承,違背王朝的繼承法, 然而沒有人敢挑戰她。只有一位莽撞的漢族吏部主事吳可讀自縊以示抗議一這種行動被稱為『尸諫』。



諷刺的是,新皇帝的年號命名為『光緒』,即『光榮延續』 之意。1875 年 1 月 15 日,兩位皇太后『恩准』各位親王和高官 的『諫請』,同意皇帝未成年時仍共同攝政。同時還發布了一道 懿旨,大意是皇太后將在皇帝成年時歸還政權,而新皇帝以後生的兒子也應過繼為大行皇帝的兒子。通過這種伎倆,慈禧保證自己再度攝政,又一次垂簾聽政,執掌權柄。但是,她控制不了的 一件事情是:孩童皇帝會長大。

從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統治了中國將近半個世紀,權傾一時。她爭強好勝,行事果斷,也不乏天生智慧,但她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見識有限,對近代世界的本質一無所知。從根本上講,她是個狹隘、自私的女人,視個人利益高於一切,卻不理會對王朝和國家的影響。她必須對未能振興王朝、創新國家負很大責任。


常棣tandy


1861年,咸豐帝在承德病死之後,在他屍骨未寒之際,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就一同聯合了恭親王奕訢,通過發動宮廷政變,一舉打倒了顧命的八大臣集團,徹底掌握了清廷的朝政大權。因為發生在辛酉年,故而得名

“辛酉政變”,也稱為“祺祥政變”“北京政變”。

為了回答“王超行俠仗義”的提問,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辛酉政變的來龍去脈。

慈禧(1835年——1908年),原名葉赫那拉氏,因為誕下了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載淳,她一步步成為了懿貴妃。

慈安(1837年——1881年),原名鈕祜祿氏,上三旗之首的鑲黃旗人,入宮時即被封嬪,之後連跳數級成為了皇后。

奕訢(1833年——1898年),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歷經了道光、咸豐、同治和光緒四朝,極力維護了晚清的統治。

清朝的皇位傳承到道光帝時,他共有九個皇子。由於之前的三個皇子先後早逝,皇四子奕詝就成為了在世的皇長子。但是,道光最寵愛的卻是皇六子奕訢,因此,他在嗣位的選擇上長期猶豫不決。

到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道光才終於下定決心,由皇四子奕詝來承繼大統。奕詝在即位後,史稱“咸豐皇帝”,他遵從了父親的遺詔,冊封弟弟奕訢為恭親王,取恭敬和順從之意。

從自己的繼位過程中,咸豐帝就對自己的這個六弟奕訢產生了強烈的芥蒂和提防,而終其一生都沒有放鬆過警惕。咸豐始終都沒有真正重用過這個頗具才幹的弟弟,一直沒有授予其實權。

1861年8月,作為滿清歷史上和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皇權的咸豐,在將國家霍霍的一塌糊塗後,為躲避英法聯軍的侵略,竟然躲到了承德避暑山莊。最後,還沒羞沒臊的死在了那裡,年僅三十一歲。

死前,咸豐傳位於自己的兒子載淳。他沒有像父親道光那般左右為難和難以選擇。因為,他就只有一個皇子,也就是隻有六歲的載淳。儘管,他一生都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

為了輔佐幼帝,更為了平衡制約,咸豐安排了肅順、端華等人作為“顧命大臣”;安排了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分別持有自己的兩枚私章“御賞”和“同道堂”,明確要求朝中的重大事務必須由兩宮太后簽章後方能頒佈。

表面看起來,咸豐的安排還算是合理,利用太后和朝臣相互制約,保證自家的皇權不旁落。但是,這些顧命大臣的權力太大,完全不將兩宮太后放在眼裡,很難形成平衡制約。據《清史稿》記載:

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於啼泣,遺溺後衣。

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兩宮太后決心發動一次政變,徹底剷除輔政的顧命大臣集團。不過,她們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實力,只有空頭的名號而已。真要發動政變,必須尋找外援。

慈禧很快就將目標選定為同樣被顧命大臣們視為“眼中釘”的奕訢,在經過暗中的接觸後,雙方一拍即合,當即結成同盟。

慈禧和慈安密謀後,以陪同新帝先行返京為由,脫離了輔政大臣集團的掌控。當她們一抵達紫禁城後,立即就在恭親王的支持下,迅速完成了新帝的登基,還將原先擬定的年號“祺祥”改為了“同治”。

接著,以同治皇帝的名義下旨,將顧命大臣載垣和端華賜死,將肅順處決 ,其餘諸人,也紛紛被革職流放。此舉,完全推翻了咸豐帝的政治遺囑,史稱“辛酉政變”。

在這場政變之中,顧命大臣集團最大的敗筆,就是允許新帝和兩宮太后先行返京,而自己卻把主要精力浪費在守護咸豐棺槨的返京途中。這個敗筆,成為失敗的主要原因。

政變後,兩宮太后徹底攫取了大清的軍政大權,開始進行垂簾聽政。而作為此次政變的積極參與者,恭親王奕訢也被論功行賞,成為議政王,擔任了軍機處的魁首,同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雖然,後世多對於慈禧發動辛酉政變頗有微詞,認為她野心勃勃,甚至圖謀不軌。但是,文史不假個人覺得,這次政變不能一概而論。

慈禧通過辛酉政變,終於掌握了大清的政權。可是,她還沒來得及真正高興呢,就非常失望的發現,這個國家已經是破敗不堪的廢墟。

在咸豐之前的“勵精圖治”下,不僅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最富饒的江南半壁河山。而且,回民、苗民等多個少數民族,也在西北和西南地區蠢蠢欲動。至於說,國外列強就更不必說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滿清的國門已經被堅船利炮所攻破。

如何收拾這副爛攤子,成了慈禧最主要的政治任務。

事實上,正是在她和恭親王的不懈努力之下,才實現了難得的“同治中興”,才最大限度的維繫了清王朝的統治,也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疆域的完整。

回答完畢!

關注(文史不假),一起學習歷史!


文史不假


辛酉政變是慈禧太后正式登上政治舞臺的首秀,這次政變間接的改變了晚清的政治走向,不少人考慮到晚清的屈辱歷史,覺得辛酉政變帶來的走向是負面的,這倒未必,如果是顧命大臣掌權,清朝的政權說不定會變得更加混亂,此時西方列強的勢力已經進入中原,皇帝失位未必是好事,辛酉政變至少確保了清朝政治穩定。

在很多人看來辛酉政變這個事件,慈禧太后本身野心勃勃,想要掌控朝政,但是這種觀點是比較片面的,慈禧太后在咸豐皇帝駕崩後,首先該乾的事情是保住同治皇帝的權力,之後才是自己掌控朝政,如果同治受到威脅她的權力,位置也是保不住的。

這裡常有一個誤解,慈禧太后並不是在辛酉政變後,就開始獨掌大權的,這個時候的清朝政治格局是“二宮垂簾,親王議政”,在慈禧太后之上還有慈安太后,朝廷中還有恭親王奕訢,慈禧太后獨掌大權是到了1884年,這個時候慈安太后已死,恭親王被奪權,在兩宮垂簾期間,朝政大事是慈安太后說了算的。

慈安太后

辛酉政變可以看做是晚清政治的一個轉折點,這是咸豐皇帝遺留下的一場政治危機,因為權力分配不均衡,最後導致了兩宮,失意的親王和顧命八大臣之間的政治鬥爭。

咸豐皇帝是個比較悲劇的統治者,他上臺時的清朝已經是危機四伏,自鴉片戰爭後,清朝就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威脅,本來這也沒啥,開口通商,自己內部想辦法變革,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問題在於清朝內部也出了危機,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嚴重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1856年10月,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失敗讓咸豐皇帝深受打擊,最後還跑到了承德避暑山莊避難。咸豐皇帝登基以來,一直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他沒有子嗣,國家又面臨動盪,這將會直接影響到咸豐皇帝的統治地位,幸好在1856年3月,慈禧為他生下了唯一的皇子,這減少了咸豐皇帝不少的壓力。

但是後來清軍面對英法聯軍,不斷潰敗,再次讓咸豐皇帝認清了現實,巨大的壓力下咸豐皇帝的身體越來越差,在他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不得不為自己安排後事, 事實上,這個時候咸豐皇帝也不過才31歲。

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很擔心自己死後,朝中大權被慈禧,或者是載淳以外的其他人獨掌,所以他採取的方法就是將權力分成三份,由兩宮太后,代替皇帝做決策,八位顧命大臣處理政務,他的想法其實是非常好。

兩枚御印分別給慈禧,慈安,注意慈禧的那一枚是代替同治皇帝保管,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互相制約的關係,主要是慈安制衡慈禧,這是在宮裡,宮外八大臣負責處理日常政務,看似只要有他們八人,國家就可以正常運轉,但是頒佈的政令,批覆的摺子又要兩宮太后蓋章,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又形成了制約。

但是咸豐皇帝一死,情況立刻就發生了變化,不管是慈禧太后,還是顧命八大臣都想要全面掌控朝政。對於慈禧太后而言,她的權力來自於他的兒子同治皇帝,她必須要先確保同治皇帝的皇權不受威脅,之後才能掌控朝政,因此她就建議讓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但是顧命八大臣的想法卻是,朝政的事情我們代皇帝處理就行了,兩宮太后只管配合我們工作,蓋個章,籤個字,少插手朝政事務,這樣一來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之間也就產生了最直接的衝突。

顧命八大臣肅順

在辛酉政變中,承德避暑山莊都是顧命八大臣的實力,兩宮太后就顯得勢單力薄,慈禧太后意識到這一點後,就開始在朝中尋找外援,恭親王奕訢就是她拉攏的最佳對象,奕訢是咸豐皇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咸豐一朝備受打壓,屬於那種有事你頂著,沒事靠邊站的類型,他對自己沒有被列為顧命大臣也有些不爽。

現在咸豐皇帝死後,他又受到大學士肅順等人排擠,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慈禧太后很快就聯繫上了奕訢,和奕訢關係要好的軍機大臣文祥也參與了政變密謀。

要搞政變沒有兵權肯定是不行的,兩宮太后在1861年11月,逐漸剝奪了顧命大臣的兵權,掌握住了北京的軍隊,巡捕營等,並先行回北京進行部署。最後顧命八大臣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況下被逮捕,或被殺,或被流放。

辛酉政變對清朝的影響是非常有限,慈禧太后和顧命大臣們雖然都想要全面掌控朝政,對同治皇帝的影響主要是皇權失位,但是總有一天還是要歸政皇帝的,所以皇帝清算顧命大臣也只是時間問題,之後同治短命,慈禧控制朝政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區別僅在於同治親政前,朝廷的變革,政策對後世影響的大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