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不準”的“歷史貢獻”

在古代中國,有一部神奇的史書。它的內容足以“驚爆”你的眼球。它的身世也是充滿曲折。這部神奇的史書就是《竹書紀年》。


盜墓賊“不準”的“歷史貢獻”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魏國史官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它挑戰了最規範、最權威的歷史鉅著《史記》的權威。諸如它爆料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復偃塞丹朱。是不與父相見也”。就徹底顛覆了我們已有的歷史認知。

盜墓賊“不準”的“歷史貢獻”

這樣一部驚天鉅著是如何為世人所知的呢?《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原來《竹書紀年》是西晉初年一個名叫不準(音fǒu biāo )的盜墓賊盜墓時發現的。後經兩晉一流學者束皙整理成書。出土遺址在河南省新鄉市汲縣縣城(現衛輝市)西南十公里,孫杏村鄉娘娘廟村。此墓為魏襄王墓或安釐王冢3號“金”字墓。此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紀年體史書,為中國文化史四大發現之一。(其餘三大發現為:漢武帝末年“古文經書”的發現、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發現、1899年敦煌寶藏的發現。)


盜墓賊“不準”的“歷史貢獻”

無論無論風雲怎樣變化,不管歲月如何更替,但歷史總有呈現的一天,尤其是文化典籍,他更是以無形的力量穿透厚重的歷史,特別是那些竹簡墨卷,讓歷史的真相呈現在你我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