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寺的和尚——罢了

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是历史名镇。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性,历来就是兵家必经之地。湖阳地名起源于东汉刘秀时期,是他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封地。湖阳当时是个人文经贸相当发达的城市,皇亲国戚豪强富绅遍地都是。

话说距离湖阳向东进入山区大约有四点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百年古刹叫龙泉寺,又名东大寺。这座寺庙的方丈是皇亲国戚,他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经常祸害一方。有好长一段时间,前去烧香拜佛的小姐和漂亮的媳妇经常在那里失踪,弄得人心惶惶。人们都怀疑龙泉寺是个淫窝,多少年来就有人不断的去县里告状,可是县官惧怕方丈是皇亲国戚,往往是把状子石沉大海。

时间转眼又过了一年,原来的县令告老还乡,又有一个新县令前来上任。新任的这个县令自幼家庭贫苦,立志发奋读书报效国家,终于在科考时榜上有名。新任县令这个新闻立刻在全县传开了,大多数认为会和前任县令一样,畏权惧势不敢为民伸冤。但也有不泛胆大的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前去击鼓鸣冤。

“咚、咚、咚……”

上任第一天的一大早,衙外的击鼓声响个不停。新任县令一听有人击鼓,立刻招集衙役一众开始升堂问案。堂下跪着的是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看他面黄肌瘦,头发凌乱,衣着破衣烂衫。那老者颤抖着跪下喊道:

“老爷啊,我有冤,有天大的冤……”

“老人家不要慌,你有啥冤,慢慢的说来。”县官安慰他说道。

那老者把龙泉寺这些年欺霸民女这些事细细的给县官讲了一遍,并呈了诉状。县官一听一看,气得浑身发抖。心里大骂历任不作为。为官就要为民除害,不然和那龙泉寺的和尚没什么两样。他立刻命师爷拟写卜告,意思是鼓励有冤的前来告状,命令衙役四处张贴。卜告一经贴出,告状的人们蜂涌而至,大多的指向都是龙泉寺。办案缉凶,讲究的是人证物证俱全。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决心化妆前去调查取证。

第二天他办成一个卖货郎。货担里都是些针头线脑,发卡、梳子、儿童玩具之类的东西。然后就在龙泉寺和周围不远的村子叫卖。第三天快要到响午时分,从庙里走出来一个和尚把他叫住了:

“卖货郎的,等一下我买个东西。”

县令回头一看是个和尚,心中怔了一下,缓缓的放下担子问道:

“师傅要买啥东西?”

“买几把梳子。”那和尚答道。

“师傅不是没头发吗?买梳子干啥?”县官故装疑惑的问道。

“卖你的梳子,管那么多干啥子!小心我砸了你的摊子。”那和尚恶狠狠的说。

县令默不作声,卖了梳子就返回了县衙。然后把龙泉寺的事情写成了奏章,面呈了圣上。圣上一看奏章,还是和往年一样是告他家亲戚的。在封建王朝的那个时代,民冤这种事根本不算啥大事,况且还是皇上的亲戚。于是他摆摆手对县令讲道:

“罢啦……罢啦……”。说完就退出了庙堂。

县官回到县衙气愤不已,但也没有办法。就把这件事给师爷讲了,师爷一听,眉头稍微怔了一下笑着说道:

“老爷,你别愁!有办法了,皇上不是让你罢了,那咱就给他钯了。”

县官一听没好气的说:“师爷,罢了,罢了,你不等于没说嘛。”

师爷不急不慢,随手拿起桌子上的笔,把“罢了、钯了写了出来。

县令一看喜上心来,看来为民除害也只有这么办了,到时大不了丢官回乡,那……又有何妨。

第二天,县官带着衙役一众人把龙泉寺团团围住,把寺里的和尚逮了个净。在寺庙的夹层里找到了受难的民女们。顿时,丢失亲人的人们像潮水一样涌了进去,一片拥抱痛哭。人们气愤不已,瞬间把龙泉寺拆了个净光。县令命人在地上挖出一排排大坑,把五花大绑的和尚栽了进去。一排排利牙般的铁钯在县官的一声令下,随着农户们的一声鞭喝,大黄牛们拖着铁钯疾奔而去。瞬间,血肉横飞,一阵惨叫过后,地上惨迹一片。一直到现在,钯和尚的刑场仍然存在。但那里常年是寸草不生,这可能是和尚秃顶的缘故吧!也可能是上苍为了警示后人而留下的佐证吧!当你远远的向那望去的时候,总能看到地上有个长长的铁链子横在那里,当你走到跟前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这种奇怪的现象确实无法解释。话说县官钯了和尚以后就到皇上那儿交旨,皇上一听气愤不已。可是圣言即出,只是被县官钻了空子,这已成既定的事实,也就没有再责怪县令了。后来这个大快人心的故就被广泛传了下来。有谒后语叫东大寺的和尚——罢了,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