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去年国庆节前夕,同事张老师所在的5·2班准备组织一次研学活动。出于安全管理需要,张老师邀请我同行,目的地是后蜀王孟昶与花蕊夫人的消夏行宫——龙居寺,主题是"追寻文化的足迹"。

班上有一个学生小旭,听张老师说诗词歌赋俱佳,并多次在诗歌朗诵比赛中获奖。在分组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小旭时不时引经据典:

一会儿是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一会儿是孟昶的《避暑摩诃池上作》:"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我在心里赞叹之余,问他这些诗句是什么时候知道的。他说是头天晚上在网上找到,然后再背诵下来的。好吧,再次为他主动的学习精神点赞。

活动结束步行回停车场,要经过一片桑树林。出于好奇,我问小旭能否朗诵一首关于桑树的古诗。他想了一下,嘿,竟真的朗诵了唐朝卢仝的《出山作》:"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当时只有鸟窥窬,更亦无人得知处。"

虽然当中有几个字记错了,但在这种情况下背出来,我也是佩服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小旭让我想起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上至60岁的花甲老人,下至7、8岁的垂髫稚子,他们在舞台上或豪放婉约,或田园边塞,或咏物咏怀,用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用自信追寻千年记忆,用经典诠释"人生自有诗意"的生活,实在是令人称赞。

在中国,没有不会背古诗的学生。然而,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要求下,诵读经典者众多,但深谙其意者甚寡。他们看似"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其实不过是应试教育需求下的简单填塞和复制罢了,这是不符合经典阅读要求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什么是经典阅读,如何让孩子的经典阅读产生应有的作用?下面,小编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希望能给家长带来一些启迪。

1.经典不是复制,传承不是照搬,缺乏思想的传承,都是伪传承。

余秋雨先生说:"在世界所有的力量当中,文化最软,也最强。"可见文化是有属性的,也是有生命的。

(1) 死记硬背,会让经典阅读成为没有灵魂的复制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念书时背了很多古诗词和优美的文章,但过了几年,内容都变得模糊起来,更甚者忘得一干二净。有人说,时间过得太久,加之没有运用,自然就忘了。

在小编看来并非如此。不管是70、80后,还是90、00后,相信每个人都能流畅地背诵《悯农》吧。为什么过去了那么多年还记忆尤新?皆因大家都感受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又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俭意识融入了日常生活,体会如此之深,自然想忘也难。

文字有灵魂,亦有味儿。在学习中,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和背诵,即使现在背得滚瓜烂熟,那也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有目的性,但没有功利性。

阅读犹如品茗,在口渴时去喝茶,虽能解了渴,但却忽略了味儿。因此,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首先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然后在细细品尝中感悟文字的情感,或清香,或苦涩,或甜蜜,不管是什么滋味,但都是孩子自己品尝到的滋味。

如此,胜过死记硬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2) 阅读无思考,将失去经典阅读应有的价值。

诗人贾岛的好友李凝,居住在人烟稀少的郊外。有一次贾岛去拜访李凝未遇,便写下了《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回去后,觉得用"敲""推"好,但他又拿不定注意,就在他困扰时,遇到了时任京兆尹的韩愈。求解,韩愈说:"'敲'字佳矣。"从此"推敲"一词产生,成就了一段佳话。

"敲"之所以比"推"好,是因为"推"只有动作,而"敲"不仅有动作,还有声音,所以才惊飞池边的鸟,

动静结合,更能体现住所的幽静。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汉字是一种富于表达的语言,同一个字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能产生不同的意境。

因此,在阅读经典时,切忌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对于一些表达细腻、寓意深刻的地方,要勤于思考,才能在细嚼慢咽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在字斟句酌中提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3) 不与文本对话,将让阅读兴趣在消耗中殆尽。

阅读经典是知识习得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也要以兴趣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时,事半功倍;没兴趣时,则事倍功半。

有家长抱怨,孩子对阅读总不感兴趣,说也说了,骂也骂了,但孩子就是不想看书。其实,这不是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而是他的阅读兴趣可能在错误的方式中消减了。

渴求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在生产、生活需要下的一系列反应。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本能所控制的。

这15种本能包括:

●好奇心●食物●道德感●被社会排斥的恐惧●性●体育运动●秩序●独立●复仇●社会交往●家庭●社会声望●厌恶●公民权●力量

排在首位的"好奇心",是指"人对学习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从婴儿出生伊始的吮吸,到生命结束前对人生的思考,人都处于本能驱动下的学习过程。

因此,每个孩子都有对学习的本能欲望,当然也包括阅读在内。但有的家长要么望子成龙心切,要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实际和接受能力,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地强迫孩子阅读和背诵。时间长了,孩子对此产生排斥,甚至恐惧,哪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2. 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1) 什么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如:呼吸、水、食物等

●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

●社交需要——如:友情、爱情、性亲密

●尊重需要——如: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需要——如: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

马斯洛指出,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显然,

学生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和阅读需要,属于自我实现需要,即:最高需要层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2)从动机出发,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五个层次的需要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而已。因此,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应结合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

▲小学阶段

小学生由于身心不成熟和认知较片面的特性,往往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方面表现得更强烈一些,对于学习意义的认知比较肤浅,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经典时,应与活动联系起来,尽量采用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方式。低年级时可以选择绘本类,进入中高年级后,可选择图文类。需要说明的是,孩子的意愿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引导和把关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要多鼓励和肯定,只要孩子能认真阅读就行,至于能领悟多少并不重要,毕竟现阶段培养兴趣和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初中阶段

初中生的身心、认知和判断能力较小学已相应提高,并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他们更注重于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

他们会主动思考,乐于发表看法,并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同。但由于青春期的叛逆,他们有时会对大人的要求表现出对抗,这也让很多父母为之头痛不已。

但如果在初中不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进入高中后就很难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喜欢的阅读方向,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切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毕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

▲高中阶段

高中生身心逐渐进入成熟期,不再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更渴望"自我实现"。由于有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培养,高中生的阅读习惯已经形成,该读什么,怎么读,孩子心里很明了。

喜欢阅读的,自会见缝插针地阅读;不喜欢阅读的,家长也基本束手无策。

所以,要培养孩子阅读经典的习惯,一定要在小学和初中完成,到了高中,家长就完全可以省心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3. 阅读经典是智慧与文明对话的过程,3个环节缺一不可。

(1)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能力的需要。

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开始统一使用部编语文教材,此次教材改革最显著的趋势,是提高和巩固阅读的重要性;最大的变化,是诗词篇幅增多、背诵内容增量,课外阅读地位拔高。用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话说:"阅读量上去了,孩子的成绩不会差;阅读量不提高,未来15%的孩子再努力也做不完高考题。"

也就是说,语文将成为未来拉分的科目,阅读经典是决定语文学习的关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2) 阅读什么

陶潜在《与子俨等疏》中感叹:"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开卷有益。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今天,开卷却未必有益。如今阅读资源丰富,尤其是网络流量文,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甚至还有很多三观不正的作品。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之作,但却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要读优秀的经典读物!经典不是束之高搁,也不是明珠蒙尘,而是历经岁月沉积,与时代并存,与社会共鸣的智慧载体;经典是在书店熠熠生辉,是在街边小摊频频出现,是在茶馆小肆津津乐道,是在街头巷尾谈笑风生,是贩夫走卒张口即来的东西。

阅读经典,能让孩子感悟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剖析之深邃,见解之精辟,思维之独到,语言之神奇,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能滋养心灵,升华思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3) 怎么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默读法、精读法、分析法、归纳法、写读书心得等,这些方法在网上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在这里,小编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给大家推荐三个方法。

▲会照镜子,才能找差距

俄罗斯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

照镜子,可以正衣冠,可以除尘化妆,还可以发现脸上的污点。阅读犹如照镜,只有代入书中角色,才能在"第二生活"中产生比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也才能在思想碰撞中审视和提升自己。

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的谋篇布局、情节与矛盾的转换等进行思考,通过"镜子"去发现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达到阅读经典的目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情有独钟,才能从一而终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是啊,好的书籍是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更会成为良师益友。对学生来说,人生与经典为伴,生活将精彩无限。

世界经典浩如烟海,在引导孩子阅读时要有规划性和针对性。以我国古代文学为例,从《诗经》到《离骚》,从《论语》到《史记》,从先秦文化到两晋文化,从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有的是作为知识存在,有的是作为历史存在,有的成为我们敬仰的目标,内容与形式多样,文化与经典并存,每个人的喜爱都不太一样。

因此,在引导孩子阅读时,既不要贪多,也不要好高骛远。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于什么?要依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让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自由翱翔,才能将阅读与兴趣结合起来,并做到从一而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咬文嚼字,才能品尝经典滋味

朱熹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咬文嚼字常被人们用来讽刺抠字眼、爱卖弄的现象。但如果用在阅读经典,小编认为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

经典之所以经典,除了可能启迪思想以外,还有里面多如恒星的名言警句,

它们既总结了人类的文化亮点和智慧结晶,也承载了作者的思想、信念、情感和主张。

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反复咀嚼语言的味儿,感悟精华的魂儿,最终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准则,这样阅读的经典才称得上是经典的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在经典中栉风,又怎能在传承中沐雨

写在后面

开卷未必有益;读万卷书,也未必能行万里路!

唯有阅读经典,才能在文明传承中行万里路,在文本对话中驾驭语言,也才能在学习中真正获益,最终达成"自我实现需要"的最高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不是复制式的背诵,也不是机械式的吟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固然是好,但若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只会让我们陷入"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窘境。

感谢阅读,如果您觉得此文有用,请关注"豆爸侃教育",我将呈献更多的教育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