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去年國慶節前夕,同事張老師所在的5·2班準備組織一次研學活動。出於安全管理需要,張老師邀請我同行,目的地是後蜀王孟昶與花蕊夫人的消夏行宮——龍居寺,主題是"追尋文化的足跡"。

班上有一個學生小旭,聽張老師說詩詞歌賦俱佳,並多次在詩歌朗誦比賽中獲獎。在分組參觀的過程中,我發現小旭時不時引經據典:

一會兒是花蕊夫人的《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一會兒是孟昶的《避暑摩訶池上作》:"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起來瓊戶寂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我在心裡讚歎之餘,問他這些詩句是什麼時候知道的。他說是頭天晚上在網上找到,然後再背誦下來的。好吧,再次為他主動的學習精神點贊。

活動結束步行回停車場,要經過一片桑樹林。出於好奇,我問小旭能否朗誦一首關於桑樹的古詩。他想了一下,嘿,竟真的朗誦了唐朝盧仝的《出山作》:"出山忘掩山門路,釣竿插在枯桑樹。當時只有鳥窺窬,更亦無人得知處。"

雖然當中有幾個字記錯了,但在這種情況下背出來,我也是佩服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小旭讓我想起了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上至60歲的花甲老人,下至7、8歲的垂髫稚子,他們在舞臺上或豪放婉約,或田園邊塞,或詠物詠懷,用語言傳承中華文化,用自信追尋千年記憶,用經典詮釋"人生自有詩意"的生活,實在是令人稱讚。

在中國,沒有不會背古詩的學生。然而,在生活中不難發現,不少學生在家長或老師的要求下,誦讀經典者眾多,但深諳其意者甚寡。他們看似"胸中有丘壑,眼裡存山河",其實不過是應試教育需求下的簡單填塞和複製罷了,這是不符合經典閱讀要求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什麼是經典閱讀,如何讓孩子的經典閱讀產生應有的作用?下面,小編將從三個方面來談談,希望能給家長帶來一些啟迪。

1.經典不是複製,傳承不是照搬,缺乏思想的傳承,都是偽傳承。

餘秋雨先生說:"在世界所有的力量當中,文化最軟,也最強。"可見文化是有屬性的,也是有生命的。

(1) 死記硬背,會讓經典閱讀成為沒有靈魂的複製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唸書時背了很多古詩詞和優美的文章,但過了幾年,內容都變得模糊起來,更甚者忘得一乾二淨。有人說,時間過得太久,加之沒有運用,自然就忘了。

在小編看來並非如此。不管是70、80後,還是90、00後,相信每個人都能流暢地背誦《憫農》吧。為什麼過去了那麼多年還記憶尤新?皆因大家都感受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又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儉意識融入了日常生活,體會如此之深,自然想忘也難。

文字有靈魂,亦有味兒。在學習中,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閱讀和背誦,即使現在背得滾瓜爛熟,那也不過是"淺嘗輒止"而已。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有目的性,但沒有功利性。

閱讀猶如品茗,在口渴時去喝茶,雖能解了渴,但卻忽略了味兒。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首先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然後在細細品嚐中感悟文字的情感,或清香,或苦澀,或甜蜜,不管是什麼滋味,但都是孩子自己品嚐到的滋味。

如此,勝過死記硬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2) 閱讀無思考,將失去經典閱讀應有的價值。

詩人賈島的好友李凝,居住在人煙稀少的郊外。有一次賈島去拜訪李凝未遇,便寫下了《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推(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賈島回去後,覺得用"敲""推"好,但他又拿不定注意,就在他困擾時,遇到了時任京兆尹的韓愈。求解,韓愈說:"'敲'字佳矣。"從此"推敲"一詞產生,成就了一段佳話。

"敲"之所以比"推"好,是因為"推"只有動作,而"敲"不僅有動作,還有聲音,所以才驚飛池邊的鳥,

動靜結合,更能體現住所的幽靜。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漢字是一種富於表達的語言,同一個字用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能產生不同的意境。

因此,在閱讀經典時,切忌一目十行、囫圇吞棗,對於一些表達細膩、寓意深刻的地方,要勤于思考,才能在細嚼慢嚥中享受閱讀的樂趣,在字斟句酌中提高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3) 不與文本對話,將讓閱讀興趣在消耗中殆盡。

閱讀經典是知識習得的一種有效途徑,但也要以興趣為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時,事半功倍;沒興趣時,則事倍功半。

有家長抱怨,孩子對閱讀總不感興趣,說也說了,罵也罵了,但孩子就是不想看書。其實,這不是孩子對閱讀不感興趣,而是他的閱讀興趣可能在錯誤的方式中消減了。

渴求學習,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更是在生產、生活需要下的一系列反應。美國俄亥俄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由15種本能所控制的。

這15種本能包括:

●好奇心●食物●道德感●被社會排斥的恐懼●性●體育運動●秩序●獨立●復仇●社會交往●家庭●社會聲望●厭惡●公民權●力量

排在首位的"好奇心",是指"人對學習的渴望是不可抗拒的。"從嬰兒出生伊始的吮吸,到生命結束前對人生的思考,人都處於本能驅動下的學習過程。

因此,每個孩子都有對學習的本能慾望,當然也包括閱讀在內。但有的家長要麼望子成龍心切,要麼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年齡實際和接受能力,在缺乏引導的情況下,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閱讀和背誦。時間長了,孩子對此產生排斥,甚至恐懼,哪還有什麼興趣可言,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2. 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培養和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與能力

(1) 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1943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成五個層次:

●生理需要——如:呼吸、水、食物等

●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財產所有性

●社交需要——如:友情、愛情、性親密

●尊重需要——如:自我尊重、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實現需要——如: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

馬斯洛指出,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顯然,

學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學習和閱讀需要,屬於自我實現需要,即:最高需要層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2)從動機出發,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引導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五個層次的需要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階段各有側重而已。因此,對於不同階段的學生,應結合不同的需要,採取不同的引導方法。

▲小學階段

小學生由於身心不成熟和認知較片面的特性,往往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方面表現得更強烈一些,對於學習意義的認知比較膚淺,缺乏必要的主動性。

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經典時,應與活動聯繫起來,儘量採用寓教於樂、喜聞樂見的方式。低年級時可以選擇繪本類,進入中高年級後,可選擇圖文類。需要說明的是,孩子的意願固然重要,但家長的引導和把關更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要多鼓勵和肯定,只要孩子能認真閱讀就行,至於能領悟多少並不重要,畢竟現階段培養興趣和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初中階段

初中生的身心、認知和判斷能力較小學已相應提高,並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他們更注重於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

他們會主動思考,樂於發表看法,並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同。但由於青春期的叛逆,他們有時會對大人的要求表現出對抗,這也讓很多父母為之頭痛不已。

但如果在初中不培養閱讀經典的習慣,進入高中後就很難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喜歡的閱讀方向,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切莫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畢竟,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意願。

▲高中階段

高中生身心逐漸進入成熟期,不再滿足於低層次的需要,更渴望"自我實現"。由於有了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培養,高中生的閱讀習慣已經形成,該讀什麼,怎麼讀,孩子心裡很明瞭。

喜歡閱讀的,自會見縫插針地閱讀;不喜歡閱讀的,家長也基本束手無策。

所以,要培養孩子閱讀經典的習慣,一定要在小學和初中完成,到了高中,家長就完全可以省心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3. 閱讀經典是智慧與文明對話的過程,3個環節缺一不可。

(1)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閱讀經典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學習能力的需要。

2019年9月全國中小學開始統一使用部編語文教材,此次教材改革最顯著的趨勢,是提高和鞏固閱讀的重要性;最大的變化,是詩詞篇幅增多、背誦內容增量,課外閱讀地位拔高。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話說:"閱讀量上去了,孩子的成績不會差;閱讀量不提高,未來15%的孩子再努力也做不完高考題。"

也就是說,語文將成為未來拉分的科目,閱讀經典是決定語文學習的關鍵。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2) 閱讀什麼

陶潛在《與子儼等疏》中感嘆:"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董其昌在《畫旨》中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提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們要表達的意思只有一個:開卷有益。

然而,時過境遷,到了今天,開卷卻未必有益。如今閱讀資源豐富,尤其是網絡流量文,琳琅滿目,良莠不齊,甚至還有很多三觀不正的作品。雖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之作,但卻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經典。

要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一定要讀優秀的經典讀物!經典不是束之高擱,也不是明珠蒙塵,而是歷經歲月沉積,與時代並存,與社會共鳴的智慧載體;經典是在書店熠熠生輝,是在街邊小攤頻頻出現,是在茶館小肆津津樂道,是在街頭巷尾談笑風生,是販夫走卒張口即來的東西。

閱讀經典,能讓孩子感悟到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剖析之深邃,見解之精闢,思維之獨到,語言之神奇,既能提高閱讀能力,又能滋養心靈,昇華思想。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3) 怎麼閱讀經典

閱讀經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默讀法、精讀法、分析法、歸納法、寫讀書心得等,這些方法在網上有很多,此處不再贅述。在這裡,小編從思維訓練的角度,給大家推薦三個方法。

▲會照鏡子,才能找差距

俄羅斯小說家邦達列夫說:"一個人打開一本書,就是在仔細觀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鏡子深處,尋找著自己的主角,尋找著自己思想的答案……這裡就開始了書的影響。"

照鏡子,可以正衣冠,可以除塵化妝,還可以發現臉上的汙點。閱讀猶如照鏡,只有代入書中角色,才能在"第二生活"中產生比較,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也才能在思想碰撞中審視和提升自己。

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作品的寫作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徵、文章的謀篇佈局、情節與矛盾的轉換等進行思考,通過"鏡子"去發現真善美與假惡醜,從而達到閱讀經典的目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情有獨鍾,才能從一而終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是啊,好的書籍是不僅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文明傳承的載體,更會成為良師益友。對學生來說,人生與經典為伴,生活將精彩無限。

世界經典浩如煙海,在引導孩子閱讀時要有規劃性和針對性。以我國古代文學為例,從《詩經》到《離騷》,從《論語》到《史記》,從先秦文化到兩晉文化,從樂府民歌到唐詩宋詞……有的是作為知識存在,有的是作為歷史存在,有的成為我們敬仰的目標,內容與形式多樣,文化與經典並存,每個人的喜愛都不太一樣。

因此,在引導孩子閱讀時,既不要貪多,也不要好高騖遠。孩子喜歡什麼?擅長於什麼?要依據孩子的興趣因勢利導,讓他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自由翱翔,才能將閱讀與興趣結合起來,並做到從一而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咬文嚼字,才能品嚐經典滋味

朱熹曾說過:"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咬文嚼字常被人們用來諷刺摳字眼、愛賣弄的現象。但如果用在閱讀經典,小編認為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

經典之所以經典,除了可能啟迪思想以外,還有裡面多如恆星的名言警句,

它們既總結了人類的文化亮點和智慧結晶,也承載了作者的思想、信念、情感和主張。

引導孩子在閱讀中,反覆咀嚼語言的味兒,感悟精華的魂兒,最終將它們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準則,這樣閱讀的經典才稱得上是經典的閱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在經典中櫛風,又怎能在傳承中沐雨

寫在後面

開卷未必有益;讀萬卷書,也未必能行萬里路!

唯有閱讀經典,才能在文明傳承中行萬里路,在文本對話中駕馭語言,也才能在學習中真正獲益,最終達成"自我實現需要"的最高目標。

需要強調的是,閱讀經典,傳承文明,不是複製式的背誦,也不是機械式的吟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好,但若缺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踐,只會讓我們陷入"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窘境。

感謝閱讀,如果您覺得此文有用,請關注"豆爸侃教育",我將呈獻更多的教育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