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滴水”到“常流水”

從“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要有一杯水;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個時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關係已經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需要我們以運動的觀點去認真的對待!

首先,這滴“水”應該是學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說的任何事都是對的,教師就是權威,是整個課堂的主宰者。所謂的“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就如同一個裝滿知識的容器,對學生說道:“過來!把我有的給你倒上!”於是,今年給這批學生向腦子裡倒,明年再給另外一批學生往腦子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常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前面講的可謂是聲情並茂,熱火朝天,但一看學生卻是無精打采或強顏歡笑,為什麼!困為這滴水不是學生所想要的,雖然你給學生倒了好幾杯,但卻沒有學生所想的那一滴。於是,教師越教,學生就越不會學,越不愛學。長此以往學生的主體性沒有了,獨立品格也沒有了,擁有的只是教師所給的那幾滴水。我們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師的“給你”。

其次,教師所擁有的不應僅僅是"一桶水",而應是"常流水"。

正所謂"學高為師,師正為範"。唯有"學高"才能有資格做老師,"學高"指的是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量,能正確的指導學生如何主動探究,從而獲取知識,即教師自己先得有"水"。當然這"水"不一定非得比學生多,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傳播媒體的大量湧現,尤其是網絡的普及,知識總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學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識也許遠遠的大於教師所有的知識量,尤其是對於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種情況下,我們所擁有的那"一桶水"必須不斷地更新,否則就將變成一桶死水,那麼教師的工作僅僅是在機械的重複.

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肯定的說,今後學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僅靠教師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唯有通過不同的途徑,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事物,培養新的能力,向他人虛心好問,不斷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力爭使自己的那桶水成為"常流水",才能讓學生得到學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許學生想要的並不在我們的“常流水”中,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這其中學生到尋找知識的方法,共同尋找,唯有這樣的,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傳到授業解惑。

誠然,這是一個極為複雜,艱難的過程,但作為一名教師從一滴水做起,讓一滴又一滴鮮活的、知識的水珠,匯成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國明天的風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