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用公筷?!11位疾控專家點6道菜做實驗,發現……

“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

。隨著新冠疫情的常態化,不少專家都在在疾呼,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最近,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金句”又刷屏了。

還不用公筷?!11位疾控專家點6道菜做實驗,發現……

分餐制,簡單說就是大家的筷子儘量不要混一起。那麼不用公筷,到底有多不衛生呢?最近,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和檢驗中心的11位專家,就為此專門去餐廳做了一個實驗!

用不用公筷,到底差在哪裡?實驗小組就近選擇了一家餐館,一共點了6道菜,分別是:涼拌黃瓜、鹽水蝦、乾鍋茶樹菇、炒蘆筍、鹹菜八爪魚、香辣牛蛙。實驗員把每道菜都分成兩份,一盤使用公筷,一盤不使用公筷;另外,還特意點了一道菜,作為空白對照。

還不用公筷?!11位疾控專家點6道菜做實驗,發現……

吃前,疾控工作人員帶上無菌手套,用酒精燈對鑷子進行消毒,採集了飯菜樣本,這一採集就是40分鐘。接著,就是“燒腦”的吃飯環節!夾取同一道菜必須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交替進行,每次吃還要心裡“計算”著,為了保證筷子碰到菜的次數是一致的。飯後,疾控工作人員又進行了一次取樣。餐前餐後一共取了19份食物樣本。

還不用公筷?!11位疾控專家點6道菜做實驗,發現……

經過48小時的菌落培養時間,實驗結果顯示:

對比“公筷”和“非公筷”兩組菜品剩餘部分的菌落總數,“非公筷”那一組菌落總數,全部高於“公筷”那一組!而且,有的甚至差出10多倍,比如干鍋茶樹菇這道菜。

還不用公筷?!11位疾控專家點6道菜做實驗,發現……

杭州市疾控中心提醒:用公筷會明顯減少菜品中的細菌汙染,不使用公筷的情況下,一方面大家可能會把自身口鼻腔攜帶的細菌通過筷子傳遞到菜品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細菌的交叉汙染(尤其是冷菜),這些因素都增加了細菌滋長的機會。而病菌的傳播,也就意味著疾病的傳播。

一雙筷子隱藏了多少疾病風險?

當然,有人會有疑問,我這活了幾十年就沒用過公筷,不也沒啥問題麼。有時候,等有問題時候就晚了,或者說,有些問題,只是你沒發現而已。

1.傳播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臨床上大多數都是在體檢中發現的,或許沒有臨床症狀,或許有臨床症狀也沒引起重視。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子,也與胃癌發生相關。隨著筷子筷子夾來夾去,它就可以傳播到人的胃裡。也因此會出現“一人檢查出幽門,結果全家都有”、“辦公室常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情況。

2010年《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期刊上刊發的一項關於“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涉及了19個省市自治區的3萬多人,幽門螺旋桿菌的總檢測率為54.76%。也就是說超過一半中國人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當一桌人用各自吮吸過的筷子在菜盤裡翻來戳去之時,或許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病菌的傳播。

還不用公筷?!11位疾控專家點6道菜做實驗,發現……

2.引發呼吸道傳染病傳播

最近的新冠肺炎,全國多地發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而感染的病例。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陳金軍在2月24日廣州日報《疫情防控未可放鬆,多人共餐建議使用公筷》一文中介紹,雖然近距離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但是也無法排除病毒通過口水-餐具-食物-餐具傳播的可能性。

新冠肺炎也許一生就經歷一次,但對於每年都會襲來流感來說,亦是如此,也可能存在口水-餐具-食物-餐具的可能性。

3.甲肝、戊肝、帶狀皰疹……都可能在就餐中傳播

不少傳染病都可能在就餐中悄悄傳播。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郭朋在2014年7月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談到,甲肝、戊肝可以經口傳播,一般有4周傳染期(發病前2周和發病後2周),一同就餐確實有傳染的可能性。

上海市閘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李鴻林2017年4月在健康時報飲食版刊文倡導使用公筷時談及,有人感染了單純皰疹病毒,嘴角可能有刺癢的水皰,像“上火”。而如果沒有公筷,也可能感染他人。

別讓使用公筷成為口號!

經歷這次疫情,希望能改變我們的一些觀念和習慣。至少在公筷的使用上,不再是一個口號。使用公筷或分餐,並不意味著失去了情誼和不符合傳統文化。大家還是一桌吃飯,一起分享美食,只不過多了一道盛飯的工序而已。

這一道工序,實現也很簡單,比如:在每一道菜上加公筷或公勺;在家中把飯菜直接分裝到家庭成員各自專屬的餐、飲具中。

多了的這一道盛飯的工序,也許就能為所有人的健康多一分保障。非常時期,請讓“公筷分餐”成為良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