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歷史上在逾越節起義為什麼不能像漢族在蒙元末年一樣成功

東亞人眼光看西方 之三

(注:文後徵求以下答案:起義形式上幾乎相似,但為什麼猶太人不能像我們漢族在蒙元王朝末年那樣成功地一頓飯功夫(八月十五吃月餅)就推翻舊王朝?也可以說說我們漢族元末年間的起義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我們的歷史我們熟悉我就不在本文裡重複了。


猶太人歷史上在逾越節起義為什麼不能像漢族在蒙元末年一樣成功

上篇咱們說到猶太人摩西時代,也就是距今3500年前,他們險些被埃及法老給滅族了,所以才有了摩西帶領猶太人在逾越節爆發的起義,搶過紅海出埃及的世界著名經典故事。

有的人用上世紀的口頭禪說“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並對比說那次猶太人在逾越節的起義形式上和我們歷史上蒙元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餅約定起義”很相像,而我們把“月圓殺韃”的字條藏在月餅裡分發給其他人,很順利一頓飯功夫平時張揚跋扈的暴政者就沒了,而遺憾的是猶太人殺了看守他們的埃及人雖也過了紅海逃出了埃及,但最終無一倖免地倒斃在沙漠裡。

所以,對於逾越節猶太起義軍全數倒斃沙漠的原因歷來就有不少疑問,比如:莫不會失去了目標,或迷路了?等等


猶太人歷史上在逾越節起義為什麼不能像漢族在蒙元末年一樣成功

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那次令人費解的猶太人的前因後果及其行進路線圖吧

起義領袖摩西(Moses,公元前1525~1400年)。說起摩西,我們都會聯想到摩西十誡(其對一神教猶太教和後來的基督教都留下了非常至深的歷史烙印),其實他也是世界公認的以色列偉大的民族領袖和英雄,至今被其民族所紀念著。

根據猶太經典記載的歷史:早在摩西之前300年前有位先祖名叫約瑟(以色列十二個兒子之一)在埃及發跡作了宰相,這個約瑟寬仁大度,以恩抱怨拯救了他的其餘十一個兄弟家的族人。因為宰相約瑟的緣故,猶太人在埃及的那段日子還算是過得有滋有味的,……直到300年後的摩西時代,猶太人暴漲的人口數量使得埃及法老心生威脅的感覺,逐起意加以限制與迫害,如:只許留存猶太人新生女嬰,而處死新生男嬰等.......摩西奮起反抗帶領族人逾越節殺了(雜居於他們中間的埃及人)監戶長們,連夜逃離,險渡紅海躲過追殺。

他們的目的地就是祖先的迦南,他們稱那裡為“上帝應許之地”---此時,目的地迦南對於跟隨摩西在曠野顛簸流離的可憐的猶太人意味著的是什麼,不言而喻,那裡已經遠遠超越了其地理位置和名字的含義,儼然成為了這個民族精神嚮往的歸宿,等同於賦予他們靈魂自由的家,......

看過地圖的朋友不難發現,這段路程其實不算太遠:過了紅海之後,直線到達那裡也就是他們數週的步行距離,就在約旦河那邊。然而,之後的歷史事實表明,他們卻把這條短短的旅途走成了四十多年的路。難道真是他們曠野迷了路還是怎麼了?

都不是!是他們不敢趟河過去。

他們曾派出去的探子回來彙報說,約旦河那邊的迦南已經被一些尚武的野蠻人(猶太經典記載的)“偉人的後代”所佔據。那些人個個高大壯實,且他們的城邑也堅固厚實,相比之下,猶太人就像人家腳下的“蚱蜢一樣”(參考:民13/28,民13/33)。

他們望著對岸就信心就消化了。自稱為“蚱蜢一樣”,的確也是,讓人淚泣的原因是:他們為生活所迫在埃及總在生活在皮鞭蹂躪之下,為苟延殘喘地活成了一盤自私自利的散沙(這當然是法老要的效果),多數人總跪拜埃及權勢和偶像,一群膽子早被壓碎嚇破的,又膝蓋骨早已發軟的烏合之眾,.....與其說是起義軍不如說是難民為妥。

現在,行走在風吹沙走一望無際的西奈曠野。有時一連三天沒吃沒喝......,他們開始埋怨起帶領他們逃出埃及的領袖摩西,甚至要用石頭謀殺打死他而再回埃及作奴去(參考 出16/2~3 眾人埋怨說“寧願回埃及去當奴隸”“比死在曠野強”.......)

這四十多年摩西不僅僅提供保姆式教導----解決喝的,吃的問題,也更包括一件足以影響猶太人三千多年曆史的大事---頒佈著名的摩西十誡。:摩西從西奈山下來後對猶太人頒佈這些神諭的誡命。……有學者說,所有的事件其實就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剔除這些人骨子裡的奴性而要培養出在尚武時代足以存活下去的民族主義的信心。

對於長期過著受壓迫的生活的一群人,事實證明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奴性是有慣性的。就這樣,那蹉跎歲月四十多年,從埃及出來的第一批人一個個死在了漂泊的路上.......直到以約書亞為代表的,出生於沙漠征途上的嶄新一代人長大而站了起來,才踏過約旦河一舉奪回了迦南---他們的“上帝應許之地”---最終真正精神和肉體擺脫了埃及成為了自由身。

也有人說,猶太人這種從摩西時代喚起的民族主義意識,猶如超強的磁場,無論世事多麼的多變,命運多麼的多舛,甚至被可怕的“鐵掃帚”掃落到世界各地,卻還都能奇蹟般地凝聚起來,再成為磐石,使得全世界的人們都瞠目結舌。


猶太人歷史上在逾越節起義為什麼不能像漢族在蒙元末年一樣成功

上篇遺留的其他問題 下期再講

謝謝好友們的呵護關注 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