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

永州新闻网讯(通讯员 罗光国)

今年“五一”小长假,虽然有五天的时间可出外遊览风景,但对于我来说,不但经济上不允许出境遊,而且时间上也有约束。5月2日这天早饭后,好久没看书的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故事》来阅读,却无意中抖落出夹着里面的一张旧照片,经过仔细端详一番后,发现是自己少年时代在家门前的全身照,顿时唤起了我的回忆,思念家乡的心情油然而生。

思念是记忆中的点滴,是珍藏于内心的甜蜜;家乡是我的根,根植于心。一旦有了家乡情感的这种思念,思想的闸门便黯然洞开,我搜寻记忆中的家乡,那清澈的溪水,那连绵的群山,那田野和老屋等等,那新的挂念拧着我的心,于是毅然决然地准备遊览家乡的山山水水。也许儿时印象是最难忘之故,也许是恋旧情节使然,首先罗列出了儿时印象最深的几个景点,避免浪费时间而蛮目出遊。

这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上午9时,我检查好数码照相机后从零陵城内出发,独自一人骑上新买的摩托车,从北门到东门,然后到了茆江桥。茆江桥的桥是我家乡人通往城内的必经之地。在少年时代,那时的人们一般情况下没有特别需要一般是不进城的,要进城者也大多是为了买卖。我的家乡双江桥离城内约13公里,80年代前当地不通公交车,农民进城无论是买或卖都得步行,一路上须经过簸箕塘、油草塘、长古岭、茆江桥、福寿亭,再到东门城,途中得在簸箕塘亭、茆江桥供销社、福寿亭歇息一会儿。

永州新闻网

记得我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学校组织大家到永州电影院看电影,于是天一亮就带上整有的一角钱和同村的几个同学出发了,在茆江桥供销社歇息的时候,因为是第一次进城,见到了潇水河,看到了香零山,于是对自然界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和热爱,对古代人的智慧创造感到佩服。潇水河是零陵的母亲河。后来,我每次进城都得驻足多看几眼潇水河,河船工在河中悠然地划着浆的身影,仿佛是美丽的图画,“咿哑”的摇橹声自流水的尽头传来,仿佛是一曲船歌;潇水河碧波荡漾,河畔钓鱼者千尺丝纶直下埀,与潇水河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埀钓图;香零山在潇水河里倒映,犹如待闺美人照镜一般,光景两奇绝,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改革开放40年,当年从簸箕塘到长古岭进城的老路已荒草丛生,长古岭的黄泥路早已改造成了宽敞的硬化路,福寿亭一带已改造提升成了城区,茆江桥的桥也进行了加宽加固。今天再看潇水河,河堤已不是原来的样子,通过河堤治理砌了护坡;“香零山”已不再破落,早已修缮开放;河畔的埀钓者已不再是为了钓鱼改善生活,变成了休闲者的趣味游戏。

金牛岭是菱角塘镇标志性景点。儿时常常听长辈讲述金牛岭的神话故事,曾感到好奇邀上几个小伙伴上山游玩,寻找故事中“冬瓜岩”的对比和埋藏“宝物”的地点。长大后,知道了金牛岭并不是神仙造化的产物,而是自然形成的石山,“冬瓜岩”只是个溶洞,并不是神仙的住所,埋藏的宝物也只是故事的素材,增添了些许山的神奇色彩而已。金牛岭并不神奇,却是对日军侵华时期老百姓到岭上“躲日本”的故事而触动心灵,于是心中对“冬瓜岩”有过历史的悲叹打下烙印。如果要看金牛岭“牛”的形似,那就要站在东方位置去直观。

金牛岭对面有个叫蒋家的自然村,这个自然村依山而居,村里有口古井叫“牛井”,据说有200多年历史。古井地势低洼,与村相邻,周围用长条青石围砌成圆形,水从地下冒出,冬热夏凉,清甜爽口,长年流水不断,一条约15米挑水台阶用青石板铺成,坑凸不平的青石板印证了久远的历史。此井分两个溢口,用青石砌成了洗衣和洗菜两个蓄水池,然后溢水再往外流至三个水沟,可灌溉百亩良田。此井自60年代未双牌渠道挨井通过后,井水不再灌田,然而井水质量并没受其影响,每天人来人往好是热闹。可今天再看牛井,因为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另建了新居后各自打了水井,古井已全然不再旧貌,树叶与泥沙沉积,显得十分凄凉。

永州新闻网

喜塘街原是90年代中期前当地政府机构的历代驻地,这里有我度过学生时代的时光,有我工作的收获和感悟,有我美好的爱情和对人生理想的憧憬。自1995年仲春,我离开乡政府进城工作后,少有日子回到乡政府,2001年妻子调离菱角塘镇后,从此再也没有去过喜塘街,至今算来已约有19年光阴。这天重来故地,喜塘街经过时光的磨砺和时代变迁,发现原乡政府木楼房拆建成了4层楼房,旁边的学校也焕然一新,原来的黄泥路不见了,已修建成了硬化路,闹子上高低不平的土坪不见了,成了平整的水泥地,电线私拉乱接、垃圾乱丢、物品乱堆乱放、厕所乱建的现象不见了,均通过整改后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永州新闻网

喜塘街是条老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清朝时期,因喜塘街地处中枢,成为经商必经之地,由青石铺“一”字形直通的路面两旁,设有旅店和各种店铺。70年代中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喜塘街玩耍,看房屋风格,看墙壁上的老广告、老彩画和新标语等;80年代初期,喜塘街成为了当地“闹子街”,由于地段较狭窄,不久改在中学门口操场上。这条老街的房屋历经时间的腐蚀已不再风韵犹存,大多成了弃房。

双江桥村有个自然村叫田洞里大院子,这里就是我的老家。从我懂事的时候经常听老年人说大院子从来没出过能人,所以大家都穷。说实在的,在我少年时就没见大院子有一栋像模像样的好房子,大多是老旧低矮的木质结构房,而且一房三至四代人居住,显得拥挤不堪。不过,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我的童真和快乐。那时整个大院子300多口人,30多个同龄人,炎热天约同伴干田巴凼捉鱼、下塘洗澡摸螺蛳、跳水下河和上山摘野果倒是很有趣的事。

如今时过境迁,却是物是人非。当年的小伙伴们都到了知天命之年,再看看眼前的田巴凼、水渠、水塘和山,仿佛看到了少年伙伴嬉闹的影子,回忆起种种往事内心别有一番滋味。山变了,已由个承包开发砍伐后成了绿油油的油茶林;水渠变了,在完善基础设施中,完成了三面防渗;大院子也不再是原貌了,大都搬迁另建了新楼;狭窄的泥泞路不见了,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夜晚照明的草把不见了,政府已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只是遗憾的是当年总爱吆唤的长辈大多不见了,成了“显考”或“显妣”的祭祀亡灵;也许是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或是部分人家居进了城里,不见原大院子门楼前聚集聊天的人,只有公路上来来往往车辆的马达声和“村村响”大喇叭不间断地广播的声音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外地有她独特的风景,而熟悉的家乡也不缺美景,只要用自己别有的心态去看一看,也会情人眼里出西施,何况家乡在“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金窝银窝比不让自己的草窝”。也许这是我浅显的看法和家乡观,可我家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已绘出“绿水青山”的底色,屋前屋后硬化路村道蜿蜒交错,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步达成,美哉,妙哉,乐在其中,醉在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