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的角色行當(八)

崑曲的角色行當(八)

長生殿

是崑劇中雜扮各色群眾場面角色和次要群眾配角的一個比較龐雜的家門。群場角色指四人以上。男性統稱“龍套”,包括太監、校尉、將官、軍士、衙役、隨從、家丁、嘍囉、神將、妖兵等。女性統稱“宮女”,包括宮女、歌姬、舞女、姬妾、侍女、丫環、女兵等。扮演這類群場角色,俗稱“跑龍套”或“跑宮女”。演員必須熟悉各種群場舞臺調度的位置、隊形和掌握各種全場齊唱的同場曲牌。武戲還須有翻打跌撲功夫。雜行也扮演次要群眾配角,俗稱“小搭頭”或“零碎”,包括院子、小廝、書僮、中軍、門子、長班、報錄、掌禮、店夥、侍從、解差、更夫、 馬伕、車伕、船伕、轎伕、劊子手、打傘執事、打旗執事、男禁子、女禁子、衙婆、喜娘、丫環、侍妾等。雜的名目最早見於元代南戲和雜劇。如南戲《琵琶記》有雜扮瓊林宴承值,雜劇《包侍制陳州糶米》有雜扮糴米百姓三人等。大抵從宋雜劇中的“雜扮”(演出形式,一種小的玩笑段子)衍化而來。崑劇中的雜行大體上承襲了南戲的體制,如《滿床笏》中郭子儀的八個女婿是《笏圓》折中的過場角色,即由雜扮。明清時的昆班大都人員不多,沒有專工的雜行演員,各色群眾角色由各個行當兼扮。如《鳴鳳記》由末和小生扮嚴嵩的侍從,淨、醜扮劊子手;《鮫綃記》由旦、貼扮劊子手;《翡翠園》由旦、小生、淨、副扮衙役等。這種情況與元雜劇的“淨扮雜當”大致相類。近代崑劇班社及現代崑劇團也大都沒有雜行專職演員,除了極少數主要演員外都分擔雜行角色。又,清代“江湖十二色”中,把專事“打諢”的家門稱之為“雜”。

大鎧 雜行。因穿大鎧得名。大都為帝王的御林軍,或大官員的站堂軍。其身份比一般龍套為高,用於壯聲勢。一堂四人,常稱為“四大鎧”。

青袍 雜行。因穿青袍得名。一般為文職役卒所穿。其作用與龍套相仿。一堂四人,故常稱為“四青袍”。

龍套 雜行。指劇中太監、校尉、嘍囉、兵丁、役夫,以及其他隨從人員,因穿特殊的龍套衣而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在舞臺上用一堂或二堂龍套,用來表示排場,起到烘托聲勢的作用。龍套演員須熟悉各種群場隊形變化,擅唱各種同場曲牌,武戲還須有翻打撲跌功夫。

跑宮女 演員扮演龍套中的宮女腳色,稱為“跑宮女”。後人推而廣之,凡飾歌姬、舞女、女兵等群場配角,統稱“跑宮女”。

馬童 雜行配角。指馬伕。須有較好的翻騰技巧,多由武丑或其他武行腳色應工。馬童的翻跌技巧與乘馬者的身段相配合,常用以表現駿馬的奔馳。如《昭君出塞》類劇目中,馬童是至關重要的配角。

雲童 雜行配角。常作神仙隨從。因手執“雲片”為神仙引路,故稱。大多在神話劇中出現。

門官 雜行配角。屬雜扮。指劇中品級較高官員的親隨。負責應聲傳話,掌管印信等。一般由作旦應工,如《白羅衫》、《十五貫》中的門子等。

中軍 雜行配角。屬雜扮。指劇中品級較高官員的武職親隨。負責傳話,掌握出入禁衛等。一般由大面應工,如《一捧雪》、《十五貫》中的中軍等。

禁子 雜行配角。又稱“牢子”。屬雜扮。指劇中管守監獄的差役。看管女囚犯的稱女“禁子”。

劊子手 雜行配角。屬雜扮。指劇中公堂判斬和法場執刑的差役。劊子手的妝扮一般身穿紅布馬褂,頭插單根翎子(雉雞毛),手持朴刀。

小搭頭

行當術語。對劇中無名無姓的群眾配角的稱呼。屬雜扮。如院子、小廝、長班、報錄、百姓等。一說“小搭頭”還包括群場龍套角色。

大搭頭 行當術語。指大人物在劇中居於次要地位時做配角,安排一定數量的唸白或唱段。如《白羅衫·賀喜》中的徐繼祖(小官生),《彩毫記·醉寫》中的楊貴妃(五旦),《西廂記·拷紅》中的張君瑞(巾生),《長生殿·絮閣》中的唐明皇(大官生)等。

零碎 行當術語。指劇中無關緊要的群眾角色。但零碎又不同於小搭頭或一般的龍套。他們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臺詞,且有名有姓(只是不一定向觀眾交代)。零碎並沒有專行,一般由各家門分擔。

代腳 行當術語。腳色行當之間互相替代,稱為“代腳”。淨角代老旦,如《風箏誤》中奶孃,其性格介乎老旦與丑旦(四花臉)之間。旦角代娃娃生,如《浣紗記》中伍子。副角代潑辣旦,如《荊釵記》中姚氏。

闊口 行當術語。淨、外、老生等男角的唱口要求用寬闊宏亮的真嗓,所以通稱“闊口”。

男標 行當術語。指不開臉的男腳色,包括老生、小生、外、末四個家門。

花標 行當術語。指開臉的腳色,是淨、副、丑三行的統稱。

女標(旦標) 行當術語。旦行的統稱。包括老旦、貼旦、正旦、小旦、作旦、刺旦、武旦、耳旦八個家門。

八腳頭 溫州永嘉等地的崑劇班社謂小生、老生、正旦、當家旦(老旦)、大淨、小淨以及樂隊中的司笛、司鼓八行為“八腳頭”。意為戲班賴此“八腳頭”而站立,不愁不能演出。八腳頭代表舊時崑劇班社的基本陣容。

三門四色制 永昆角色行當分類。四色指生、旦、淨、醜。三門指:(一)白臉門——正生、小生、外、末。(二)花臉門——大花臉(淨)、二花臉(副淨)、三花臉、小花臉(醜)。(三)包頭門——正旦、老旦、小旦、貼旦。永昆的生、旦行當沒有冠生、巾生或五旦、六旦之分。

甬昆角色 甬昆班社的演員配備,一般為二十五個人,行話稱“二十五頂網巾”。其中副末、老外各一名。頭、二、三榜老生及小生、大面、小面各一名,頭、二榜二面各一名。又有所謂甬昆九旦,計為老、正、作、四、五、六、七、八、九旦各一名。高出於歷史上原蘇州昆班“十八頂網巾”的設置。甬昆的行當體制,既承襲了蘇崑,又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有所發展、變化,形成了自身的特異的藝術特色。尤其是旦角分出七、八、九三個細家門,與蘇崑的差別較明顯。八旦是指藝徒充當的配角,九旦是指藝徒飾宮娥、丫環與小孩類零碎角色。而蘇崑中唱做皆重的六旦主戲《西廂記·佳期》,在甬昆中卻是九旦這一家門的開蒙戲。蘇崑的作旦,以飾演年少男角居多,而甬昆卻以閨門旦來充當。蘇崑中五旦重頭戲《白蛇傳·水斗、斷橋》中的白素貞,《獅吼記·梳妝、跪池》中的柳氏,甬昆卻由刺殺旦(四旦)扮演。七旦又稱“花旦”,是甬昆獨有的一個家門,對演員的扮相、嗓音、眼風運用、身段表演乃至功、武功基礎等,均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它在甬昆旦行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包銀數亦被列為各旦之首。蘇崑部分六旦主戲如《西廂記·寄柬、跳牆、著棋》中的紅娘,《義俠記·挑簾、裁衣》中的潘金蓮,《蝴蝶夢·說親、回話》中的田氏,以及五旦主戲《玉簪記·茶敘、問病》中的陳妙常等角色,甬昆均由七旦應行。甬昆演員承擔的細家門,並非一成不變。例如:學旦角的先從九旦開始,待滿師後再根據藝業程度和資質確定合適家門;學老生、小生、大面、小面均從三榜學起;學二面則從二榜起步。然後,隨著藝業的提高,依次遞升,並相應調整包銀。但其中二榜老生較特殊,他實際上是武老生,不論長靠短打,都要擅長,由於各地觀眾大都歡迎武戲,因此,二榜老生通常都是班子中的重要臺柱,也不乏紅極一時的名角。雖然名位不及頭榜,但武功卓絕、演技高超者,包銀往往會超過正角。也有藝人為了本人聲譽,寧願放棄優厚待遇,由二榜升為頭榜。不過,升了頭榜以後,認為演武戲是二榜的任務,便不屑再演。有的班主為了營業盈利,常用提高包銀和待遇的方法,使演員不圖升遷。如民國初年紅極一時的二榜老生陳雲法(藝名陳月峰)、高小華皆是如此。當時,頭榜老生月包銀一般為八十元至一百元,而陳、高均破例為一百二十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