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會如何自我“造血”實現健康發展?「連載」

商會如何自我“造血”實現健康發展?「連載」

商會研究院最近將就以商養會進行專題連載,歡迎各位商會同仁把好的建議在下面跟帖
工商聯所屬的商會,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集聚之所,也是工商聯的組織基礎和資源優勢。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加快發展,各地商(協)會組織如同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但成立容易,運作起來卻未必稱心。有些商會從成立之初就缺乏合理的規章機制,僅憑藉一個或幾個實力相對雄厚的企業家自掏腰包,之後單靠收取會員的會費來勉強維持。

如何衝出困境,實現長期健康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會長王欽敏指出,各級工商聯組織應著力加強商會自身建設,以具有造血功能的服務項目為抓手,探索“以商養商”的發展模式,增強商會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所謂“造血功能”,就是利用商業運作的模式來提供商會正常的運轉資金,也就是說,讓商會有一個除了收會員會費以外的資金來源。其實在歐洲、美國等國家,依靠會費生存的社會組織少之又少。一般來說,會費收入最多隻佔整體開支的1/3。

而除了會費收入之外,這些社會組織往往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承擔部分政府職能,增加一部分收入。同時,更多則是通過自身創新,比如投資的方式去“造血”。

商會如何自我“造血”實現健康發展?「連載」


實踐證明,商(協)會,尤其是工商聯所屬商會組織,要為廣大會員服務,要用活動來凝聚會員企業,勢必就會產生費用。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進行更好的服務,必須要有經濟基礎來支撐。怎樣利用好商會這個平臺,為商會和會員共謀利益,是所有商會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

事實上,在2011年前,已經有部分商會開始探索通過商業活動來創收。但由於有關管理條例的限制,起初“以商養會”的概念只能以“擦邊球”的形式隱性運作。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有以服務的形式收取少量費用,如場地租借、中介等;或者以看似不相關的獨立形式成立公司,後以贊助費用的形式將利潤注入商會。隨著經驗探索過程中商會間的互相交流和傳播,2011年後,國內影響力較大的網站和報刊上,逐漸出現了對“以商養會”模式探索的報道。在此基礎上,北京、廣東、浙江等地的商會開始明確提出“以商養會,以會促商”、“以商養會建立商會造血機制”等觀點,開始直接以商會名義運作商業服務項目,甚至有商會直接進行公司化運作。

商會如何自我“造血”實現健康發展?「連載」

商會通過優化配置和整合資源,探索出有別於傳統辦會模式的造血機制。總體來看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商會開辦實體企業型;成立基金或參股投資等資金主導型;項目合作型;利用平臺服務獲取收益型。

無論哪一種類型的造血形式,都要以認清自身價值和優勢為前提。作為抱團發展的平臺,商會最大的優勢就是服務,“造血”的源頭,就是商會可以提供的各項服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對於“以商養會”的說法,至今備受爭議,有待更多制度化的探索和完善。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實現自我造血,商會才能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本刊僅從商會造血的視角,選取各類型案例,與商會工作者們分享做法與相關思考,以期能在今後的商會發展中,為商會改革者提供更多的借鑑,使商會改革落地落實。


商會如何自我“造血”實現健康發展?「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