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一下我在頭條的第一天

看到了頭條的青雲計劃,想想我的文采,就放棄了一大半,又想起我和孩子,記錄一下自己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的一個過程也不錯,真的是相愛相殺啊。

紀念一下我在頭條的第一天

睡眠中的寶寶

早上起床第一眼看到她,覺得她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最親的人,睡眠中的孩子又是那麼

的可愛。

這個時間我就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整個人也是神清氣爽,別提多開心了。

再想想昨晚為了作業和休息真的是鬥智鬥勇哦,更年期除了老公給的以外

也就是孩子給得起了,工作在這兩者面前來說那真的不算什麼。

我一直很喜歡姚晨。

12年前,那個《武林外傳》裡的郭芙蓉,曾讓我笑得合不攏嘴,溫暖了家鄉零下十幾度的天。

那時候的姚晨,是一線流量明星、微博女王。

這幾年,自《離婚律師》之後,她就沒有什麼可拿得出手的作品,幾乎銷聲匿跡了。

於是,我也差不多忘了她。

七月底,她上了星空演講,演講的題目是“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

她不無傷感地說:

幾年前,在資源最好、名氣最盛時,她雄心勃勃,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卻發現自己跟經紀人同時懷孕,於是,整個團隊跟著她們一起休了產假。

等老大3歲了,此時,她準備得更充分了,又要準備大幹一場時,發現自己和經紀人又同時懷孕了。

5年生了兩娃,她發誓再也不生了!

於是重整旗鼓,租了一棟環境非常好的工作室,信心滿滿準備大幹一場。

可喬遷當天,工作室的最後一位員工,抱著紙箱離職了。

她遺憾地說:

五年,我錯過了很多好導演的好項目,等再回到職場中時,已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這樣的橋段,是不是很熟悉?

還是那句“抱起工作就陪不了娃,陪得了娃就得放下工作”。

事業與家庭,讓我們進退兩難,困惑重重。

心理學家哈洛,曾用很多恆河猴,做過著名的代母實驗。這個實驗雖殘忍,卻窺見愛的本質。

他把剛出生的猴寶寶放進籠中,同時還做了兩個代母(假媽媽)放進去,一個是用鐵絲,胸前有24小時提供奶水的裝置;一個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舒適柔軟有溫度。

實驗結果:所有的猴寶寶,都選擇了“絨布媽媽”,只有在感到飢餓時,才會

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奶,然後又跑到絨布媽媽身邊,有的甚至餓了也不願過去,身子掛在“絨布媽媽”這邊,頭探到“鐵絲媽媽”那邊吃奶。

哈洛因此說: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重要的是在後面的實驗。

那些在絨布代母身邊長大的猴子,成年後,無法和其他猴子相處,不能一起玩耍、不能交配,性格孤僻、抑鬱和自閉,有的還出現了自殘性和攻擊性,對周圍的一切都抱有敵意。

於是哈洛繼續做實驗——

搖擺實驗。

他製作了一個會搖擺的絨布媽媽,能動能搖,同時保證猴寶寶,每天都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實驗結果表明:

如此哺育長大的猴子,成年後基本都正常。

於是,在1958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哈洛在《母愛的本質》中說: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所以,母愛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觸摸、運動、玩耍

這三種,都需要我們在孩子身邊,陪伴他們才能得以完成。

物質,並不能滿足孩子愛的需求,陪伴,才能滿足孩子愛的需求。

姚晨說:

在和孩子相處中,我體驗到了生命的偉大與美好,我的情感變得更加細膩,對人生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父母子女之愛,深植於血脈骨髓裡,絕不是物質能以代替。在陪伴生命的成長中,將讓我們習得如果更好地面對生活。

心理學家說: 12 歲之前的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去年年底,在上海火車站做保潔的阿姨,火了。

她為了保住3000塊月薪的工作,整整6年沒有回家。

每天早上4點多就上班,晚上從6點幹到10點才能下班。

那3000塊錢,她一分都捨不得花,全都寄給在安徽老家的兩個孩子,讓他們上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可悲的是,由於長時間沒有在孩子身邊,導致孩子都不肯叫她“媽媽”。

有人問:你想家想孩子嗎?

她眼含淚水地說,“想......得賺錢養家養孩子啊,沒辦法......”

但她抹抹淚安慰自己:沒事,孩子長大就懂了,不會怪我的。

孩子們長大了,會懂嗎?

或許會懂,或許永遠不會懂。

王朔曾說:很長時間,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媽媽生的,以為是國家生的,有個工廠專門生小孩,生下來放在保育院一起養著。

因為爸爸媽媽是工作狂,一歲半就把他送進了保育院,兩個禮拜回一次家,有時甚至四個禮拜才回一次家。

在他眼裡,媽媽是隻生不管,哪怕自己生病了,都不肯放下工作陪伴他一會兒。

從小到大,他把自己當成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孩子。

他說:那樣的心理陰影困擾了我極長的時間。

成年後的他,與母親的關係並不融洽,知道自己為人父之後,才漸漸放下。

姚晨在電影《找到你》裡說: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業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母親。如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說,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這不算一份職業。事實卻是,因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當媽媽,我才瞭解了生命的意義,也讓我有勇氣去面對生活的殘酷,這兩個身份並不矛盾。
 

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人生選擇。選擇我們能承擔的,承擔我們所選擇的。

但孩子的成長,是日日夜夜、朝朝夕夕的積累,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會一直在那裡等待我們。

著名作家龍應臺女說: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你們過期了,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是的,願我們不錯過孩子的成長,也不錯過自己的成長。

在兩者中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慢慢的渡過這段人生很重要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