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背后的故事丨实业家唐廷枢兴修煤河兴企利民

开滦背后的故事丨实业家唐廷枢兴修煤河兴企利民

早期运煤河南端闫庄老闸口。照片由英国皮特(Peter Crush )提供

开平煤矿创办初期,曾在丰南区(原属丰润县)境内,开凿了一条人工河——煤河。这条河全长 35 公里,1880 年 3月,由开平煤矿创办者唐廷枢等人倡议,经清政府批准开挖,历时 5 个月即告竣工,在开挖的起点胥各庄,被称为“河头”。

煤河的运煤史很短,自1881 年8 月竣工后使用,到1887 年唐胥铁路延至芦台后,煤河便被开平煤矿弃用,仅仅使用了6 年时间。

众所周知,修河费工费力,投入巨大,但唐廷枢为何要修筑这么一条煤河呢?

开办煤矿必修煤河

说到煤河,我们就得从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说起。

1876 年秋,奉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候补道台唐廷枢带领英国矿师马立师,去开平一带勘测煤铁矿务。他们顺陡河而上,历时两个月完成了勘测任务,并勘定开平以西乔家屯一带土法开采的煤炭,品质更高,即确定在此打钻开凿煤井。唐廷枢是一位民族实业家,在他勘测煤铁资源、确定煤井开挖地点后,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考虑怎么向外运输,“天下各矿盛衰,先问煤铁石质之高低,次审出数之多寡,三审工料是否便利,四计转运是否艰辛。有一不全,均费筹划”。

当年,唐山一带是一处封闭的地域,虽说在当地有土窑开采煤炭的历史,但土法开采手段低下,且都是牛车运输煤炭。唐廷枢经过详细勘察计算,从开平至芦台约60 公里左右,大多是泥沙路面,牛车运输煤炭,成本巨大且效率极低。

实际上,唐廷枢当年在向开平运送开采设备时,就遇到了巨大困难。

1879 年,开平煤矿由国外购进的金刚石钻机等设备水运至芦台后下船。当时正是大雨连绵,黑黏土路泥泞不堪,有的路面水深到膝盖,运输工人纷纷躲雨,这些设备很难陆运到开平施工现场。唐廷枢在现场了解情况后决定,继续由水路绕道港汊,沿着海滩行进,再入涧河口向内地转运。但货船行至半路,又因其大件太高,被内河桥梁阻拦,于是又取道还乡河至丰润县界的白官屯,才上岸陆运到唐山。我们通过运输过程来看,唐廷枢选择水运煤炭,应是必然选择,况且他还是轮船招商局的主要负责人,这位“奠定了中国航运业基础”的洋务派先锋,对水运极其精通。

1881 年,唐廷枢在上报李鸿章的禀帖中,以考察掌握的事实,详细分析了唐山至天津的地理环境:“惟唐山至芦台,陆路百里非黄沙即黑土,车运却不容易。盖晴时轮陷于沙,雨时车泞于泥,每日只能走四五十里。”并以相当专业的精神,细致地计算运输成本问题:“以现在运法,每车用牲口四匹,只可拉二千斤重。运费已合每斤制钱二文,若当夏秋山水涨发,大道节节不通,纵使将道筑填,将来每日出煤百万斤,恐百里所有车马,亦不足以供运之役。”所以,唐廷枢的确将水路作为运输的首选方案:“拟由陡河而入丰润之涧河口出海,旋因躬自勘查察得,河口太浅,斥卤沙淤,若勉强开浚,不但费巨,犹恐威水涌浸民田,未收其利先滋其害。”“筹思至再,势必广求水利,故六年(即光绪六年,1880 年)九月,内禀明宪台批准,于芦台镇东起至胥各庄东止,挑河一道约计七十里为运煤之路,又由河头筑硬路十五里直抵矿工……”在禀帖之前,唐廷枢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所需的土地都购买下来,“经已兴工挑挖,本年(1881 年)四月可期一律挑成。将来中国官商轮船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买于洋商,既免漏卮,又消垄断。”

开滦背后的故事丨实业家唐廷枢兴修煤河兴企利民

如今的胥各庄城区的煤河

修煤河两岸百姓受益

1878 年,开平煤矿开矿后,马上就面临煤炭外运问题,唐廷枢的计划是“原议自筑铁路,由唐山到芦台105 里”,但芦台至王兰庄的50 里地势低洼,夏秋季经常下大雨,地面常常被水淹没,当时“需垫高筑坚,颇费工程”,为适应运煤的需要,“惟有舍陆地而取河运。”开平煤矿建矿3 年后,马上就面临出煤,唐廷枢根据冀东地区的河流情况,再次调整运输方案,放弃使用陡河为出海通道,因为“河口太浅、多淤沙、路线弯曲”,议定由胥各庄到阎庄开挖一条 35 公里长的河道,引蓟运河水。胥各庄至唐山这一段,地势渐高,引水造河显然不宜,所以改修“快

车马路”与之相接。

1880 年,挑挖运煤河工程正式开始,于1881 年8 月告竣,“引芦台河水入内”。据唐廷枢上报的情况,“煤河工程造价11.5 万两白银。该河长70 里,共占地约6500 亩,其中官地1500 亩、民间高梁地5000 亩。沿岸占地面积3732 亩。河底宽1.5 丈,河面宽6 丈,深1 丈。两岸河沿3 丈以外筑堤,堤高4 尺,宽5 丈。河边插柳当作纤道,离堤 4 丈处种树为河界。”煤河建成后,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风景,最关键的是它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好处:“堤上筑车路宽3 丈,两边栽行道树遮荫。河身横断大路地面共修筑9 座桥,以便利往来车马……每 5 里砌筑暗洞一个,以备农田排涝入河。”因为煤河的建设,让王兰庄一带的雨涝之地,变成千亩良田。

胥各庄河头也开始由一个小村,变成了繁华市镇。开平煤矿的煤炭在这里完成转运,“河头八十丈以内,河面展宽四丈,便于两岸卸车装船,形成简易码头。北侧河汊作为船坞,南侧河汊纵横,可建花园别墅。”《丰润县志》上,对当时煤河的记载极尽铺陈:“煤河在胥各庄二里许,光绪七年开平矿务局挑浚,为运煤计也。东自胥各庄起西至宁河县之芦台上,长约七十余里,宽十数丈,引芦河之水,随潮汐上下,设闸储蓄,波平浪静,四时不涸,商艘客船,樯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而起,浚之处名曰河头,方圆数十亩,波水澄清,两岸洋楼花坞目不暇赏,稍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辏集,居然一水陆坞头也。”这足见当时煤河两岸的繁华。

开滦背后的故事丨实业家唐廷枢兴修煤河兴企利民

胥各庄铁路与煤河交汇处

为唐山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开平煤矿出产的煤炭,由唐胥铁路转运到胥各庄煤河装驳船。最初,驳船由纤工牵拉到阎庄,后改用汽轮等拖带,再经芦台、北塘口出海。煤运河的开通初期,为开平煤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资料统计,1882 年8 月至1887 年5月,通过煤河运至天津的煤炭计有40 万吨左右,占当时唐山矿产量的80%。而自开平煤进入天津市场后,逐渐改变了洋煤垄断天津市场的局面,到1885 年开平煤完全占据了天津市场。事实证明,煤河开通后,实现了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举多得:它承载运送开平煤炭打入天津市场的同时,还有许多民船还利用这条河往来运送石灰、陶器、皮革制品、粮食及其它一些生活日用杂品等,极大便利了附近居民和较远处乡民的生活。而且,作为商人的唐廷枢,也考虑到对兴建煤河后的利益最大化,他认为,不用几年便可收回成本,“拟在芦台河口,设一卡房。所有由唐山各处装运煤石、石灰、缸砖、窑器等,每船酌捐大钱四百文,矿局之船一体输捐。粮食、青靛、杂货每船酌捐大钱三百文。瓜果、菜蔬每船酌捐大钱三百文以示区别,而昭定制空船及客船免捐。俟开河经费收足即行停止。”煤河开通后,矿务局虽然规定收取民商船的过往费用,但由于运输方便,利于贸易,所以商船来往频繁并有利可图,真正起到了促进煤河两岸经济繁荣发展的作用,这也促成了胥各庄在后来成为一大重镇。事实证明,煤河也有它自身的局限,开通后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在北方,河流每年约有3 个月的封冻期,且泥沙容易淤塞河道,致使后来河道大半弃置不用。所以,1887 年,唐胥铁路延展至芦台后,开平煤矿外运的煤炭基本不靠煤河运输了。

到 1890 年,北宁线与开滦签订合同,规定“凡铁路可运达之地点,不得使用河道运煤”,这也就宣告了煤河结束了运输开平煤炭的使命。据 1900 年的调查,当时仅有小煤商购煤5 万吨左右,供煤河一带零售之用。但煤河给当地带来的兴盛,并没因为取消煤炭运输而衰落。一般的时候,煤河河道里都停着四五十艘槽船,但已经不全是运煤,还有水泥、沙子、瓷器以及蔬菜棉麻等日用杂品。

直到1959 年,津唐运河在煤河西不远处开挖后,煤河才渐渐丧失运输功能。如今, 在胥各庄等处还有煤河两岸的村民,利用煤河水浇灌土地。

煤河作为开平矿务局初创时期的运输枢纽,为开平煤矿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中国工业史上的一个标志点,联通了古老的农业文明与现代的工业文明。

路与河的连接,使唐山走出了封闭,开启了工业文明时代,走向了与世界联通的广阔的发展之路。(文/韩立军)

来源:开滦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