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朱標和胤礽都是皇太子,分別是朱元璋和康熙欽定的接班人,那麼,為何朱元璋對朱標非常信任,而康熙卻擔心胤礽奪權呢?

這與朱元璋和康熙的出生環境,以及朱標和胤礽的性格有關。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出身底層,直到二十五歲才參加義軍,這時,他已經是一個思想觀念比較成熟的成年人。換言之,朱元璋的人生價值觀,是受底層環境薰染形成,而不是受上流社會或宮廷環境。

在中國古代,民間老百姓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便是特別重視親情,儒家傳統的親情價值觀在他們身上有著完美的體現。不要說古代,即使幾十年前,鄉下的親情都特別濃郁,甚至鄰里間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彷彿親人一般,這種現象也很常見。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朱元璋,自然對父子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視。他和朱標之間,就是傳統道德上的父與子。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反觀康熙,他不是開國皇帝,出生於宮廷,宮裡的人情觀念是非常淡薄的,宮裡更多的是權力與陰謀,甚至於,人世間一切最醜陋的現象,都可能發生在宮裡。在威嚴的皇宮中,充斥著太多血腥的故事,其中包括父子相爭、手足相殘。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康熙,不可避免地被宮裡的陰暗面操控,使得他變得敏感、多疑,把宮裡的所有人都當作潛在危險,甚至包括自己的接班人太子。

正因如此,不僅對待太子,在對待其他兒子上,朱元璋和康熙的態度也截然不同。朱元璋對待兒子,就像一位鄉下老父親諄諄教誨、百般呵護,而康熙對待皇子,猶如帝王使喚臣民。

朱元璋對群臣實行史上最低的俸祿,卻幾乎竭盡所有地厚待藩王們,像極了一個發跡的老父親,唯恐兒子們再過苦日子。

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為人放蕩,不成器,在藩國多過失,被朱元璋屢次訓斥。朱元璋甚至還一度將他召回京師,加以教訓。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沒有廢黜朱樉,反而經常賞賜他。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反觀康熙,在位期間,多位皇子被他圈禁。十三皇子胤祥,善於書法,弓馬嫻熟,原本深受康熙寵愛,可僅僅因為胤礽被廢時,他有包庇胤礽的嫌疑(康熙本人懷疑),就被康熙圈禁。試問,在民間老百姓家裡,哪有如此易變的父子關係?

朱元璋和康熙的成長環境和性格不同,朱標和胤礽的成長環境和性格也不同。

朱標是開國太子,出生於龍鳳元年(1355年),那一年,朱元璋才二十七歲,十三年後才稱帝。所以,朱標成年以前的大部分時光,都不是在宮廷度過。

誠然,他不像朱元璋那樣,是與底層零距離接觸成長,但他的父親朱元璋和母親馬皇后都是民間成長,都是親情上非常傳統的人,作為其長子,朱標的親情觀念難免受其影響。

反觀胤礽,他和父親康熙一樣,也是出生於宮廷,從小接受的是宮廷教育,是在父親康熙所薰陶的宮廷環境中成長。這樣的胤礽,親情觀念會比較薄弱,康熙在他眼中,首先是皇帝,其次才是父親。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除了成長環境形成的性格特點不同,朱標和胤礽本身的性格也不同。

朱標為人甚為仁愛、孝悌,侍奉父親朱元璋,和民間的孝子孝順父親並無兩樣;對弟弟們,也和民間的長兄關愛弟弟並無兩樣,每當弟弟們有過失,惹得父親朱元璋不高興,朱標總是千方百計為他們求情,所以《明史》上說,“其仁慈天性然也”。

反觀胤礽,他對兄弟們的態度,便完全沒有那種濃濃的手足之情,他把兄弟們視作競爭對手,而父親康熙,也不甚孝順。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胤礽到行宮看到父皇病容,絲毫沒有憂愁的樣子,這讓康熙非常不滿,竟將他趕回宮中。

其實,相比其他帝王,康熙對胤礽已經足夠關愛,也已經足夠信任。康熙三十五年,康熙親征噶爾丹,讓胤礽監國長達十個月之久,而且給予了他充分的權力: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事後,康熙帝對胤礽的監國非常滿意,他高興地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

事實上,早年的胤礽也確實循規蹈矩,是一個不乏優點的儲君。可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變得越來越放蕩,肆意妄為,對康熙也越來越不恭敬,有一次,康熙批評他不友愛兄弟,他居然和康熙頂嘴,因此讓康熙越來越失望,也對他越來越懷疑。有一年班師回朝途中,康熙發現胤礽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便立即懷疑太子可能要“弒逆”。

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重視親情的傳統老父親,而朱標,又天性慈愛孝順有加,朱元璋自然對朱標非常放心。

康熙,本來就是一個親情觀念較為淡薄且生性多疑、敏感的帝王,而胤礽,偏偏又不讓他省心,甚至舉止可疑,康熙自然提防胤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