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周朝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說起《詩經》,我們總能隨口詠出幾句經典的句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社會面貌,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160篇,是各地的民歌。《雅》有105篇,分《大雅》和《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頌》有40篇,是宗廟祭祀的詩歌。

沒想到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詩經》,在周朝,可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周朝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一、“天下共主”+分封制,周王朝是等級森嚴的貴族社會

周朝是貴族社會,也是貴族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充分肯定了這一點: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個極混亂囂張的時期;但另一方面,則古代的貴族文化,實到春秋而發展到它的最高點。春秋時代常為後世所想慕與敬重。

在周朝,由於實行分封制,使周朝成了貴族社會。

根據分封制,周朝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級宗族貴族等級制機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國。即周“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和功臣,讓他們在封地上建立“諸侯國”,稱“封國”,統治封地的君主稱為“

諸侯”,諸侯在封地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各諸侯必須踐行五方面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周天子作戰、交納貢賦、向周天子朝覲述職。

同時,諸侯在自己的諸侯國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各種義務。

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森嚴的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周朝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二、《詩經》的編撰是為周朝貴族服務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需要了解各地民眾的情況。在周朝,設了采詩官,每年春天都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負責音樂太師譜曲,然後讓樂工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除了蒐集的歌謠,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所作的詩。

這樣,樂工演唱給周天子聽的,就包括民歌和周朝貴族所作的詩。但無論是民歌還是貴族們做作的詩,都是迎合貴族口味的,是貴族文化。

在周王朝,有著一種充滿文化氣息的風氣,臣下勸諫或者讚美君主,往往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意見,而是作詩獻給君上,讓樂工唱給君上聽,這就是獻詩。

據說當時收集的詩歌共有3000多首,孔子只選錄了305首,成為後來的《詩經》。

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周朝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三、不學詩,無以言,周朝只有貴族才能學習和應用《詩經》,詩經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不學詩,無以言”,是孔子對自己的兒子孔鯉說的話,意思是:不讀《詩經》,連話都不會說了。

在周朝,《詩經》成為貴族弟子的政治教科書,普通人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力的,也不能學習和應用《詩經》,學習和應用《詩經》是貴族弟子的特權。

按孔子在《論語·陽貨》裡說法:“《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貴族弟子通過學習《詩經》,要達到五方面的效果。

一是學會說得體的話和提高寫作水平。

周朝的分封制,讓各地的諸侯國都有了各自的方言,但周朝國都的語言被稱為雅言,即官方語言。《詩經》是為貴族服務的,所有的詩都被稱為雅言,是地地道道的官方語言。所有貴族弟子學習《詩經》,最基本的就是學習雅言,學會說得體的官話。

同時,貴族弟子必須掌握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的書指書法,即書寫、識字和作文。作文也就是撰寫文章和寫詩賦,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辭手法。《詩經》賦比興的修辭手法,無疑給貴族弟子最好的借鑑。 “賦”指直接鋪陳,對事物直接陳述。“比”指比喻,比喻是我們現在還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興”則指託物起興,先言他物,藉以聯想,即以彼及己。

《詩經》是一部藝術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學習《詩經》,自然可學習到多種作“文”的方法,“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興”指可以培養聯想能力,“可以觀”指可以提高觀察能力,“可以怨”指可以學得諷刺方法。

這樣通過學習《詩經》,不但讓貴族弟子規範了語言,而且還提高了寫作能力。

二是認識到很多動植物。

305篇《詩經》中,大多數的詩都是借用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等來比興的,據統計,整部《詩經》,共涉及動植物355種,其中草本類植物88種,木本類植物54種,動物裡鳥類38種,獸類29種,蟲類27種,魚類19種。

355中動植物,使《詩經》動植物的名錄集,生物學的教科書,真不愧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周朝的貴族弟子通過學習《詩經》,就能認識355中動植物,在生物學領域可以算是博聞多識了。

三是全面瞭解民情政情,提高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水平

305篇《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歌內容大致可以分為農事詩、婚姻愛情詩、戰爭徭役詩、怨刺詩、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宴饗詩六類

貴族弟子通過學習《詩經》,可以瞭解民情、政情,瞭解天下實事和貴族禮儀。

這樣對民俗民風,民之所思所想所怨瞭然於胸,對戰爭、局勢和災害等局勢把握精準,對國家祭祀、飲宴、外交禮儀熟悉有度,判斷能力和治理能力也就大幅度提升。一旦擁有統治權力,必定水到渠成。

四是會應用《詩經》來作為外交策略和手段。

在周朝,如果不會應用《詩經》進行外交,就不是真正的貴族。所以周朝的貴族弟子,在學習《詩經》時,不但要求把305篇詩背熟了,而且還要求活學活用,將《詩經》與掌好權、搞好外交相結合。

各諸侯國的外交會議,就是應用《詩經》來對答、表達各自意見的,可以說是用《詩經》來進行大比拼。因為在周朝,無論是向天子建言獻策,還是同僚之間提建議意見,亦或是各諸侯國交流,都不能直接說明,必須採取賦詩的方式,比較含蓄、文雅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可見,如果不懂《詩經》,不能熟練地應用詩經,來表情達意,是會吃虧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貴族,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五是 提高自己的 道德修養、仁孝禮儀,培養出仁人君子。

周朝是最講求仁孝禮儀的朝代,而作為政治教材的《詩經》,是貴族文化,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其中的詩歌,也充滿了仁孝禮儀的倫理道德。

從《詩經》中收錄的305篇詩歌來看,很多內容都宣揚讚美了孝、智、勇、禮、恭、敬、和、德、溫、良等美德,僅“君子”一詞就出現了183次之多,可見詩經的教化作用有多強。

把《詩經》作為貴族弟子的政治教科書,就是讓貴族弟子通過學習《詩經》,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仁孝禮儀,向善向美,做一個仁人君子。

總之,在周朝, 《詩經》應用得及其廣泛,可以培養貴族弟子學習語言文字、提高寫作能力、認識動植物,也可以瞭解民風民情、祭祀禮儀、內外交往和培養君仁人子,貴族文化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詩經》也成了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周朝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