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是不是只有依赖研究院来实现突破?

关于芯片的卡脖子问题,中科院院长发出了要把“卡脖子”清单变为科研任务清单的倡议。在这一方面中科院确实需要投入力量去攻关,毕竟中科院代表了国内技术的前沿,无论从科技投入,人员配置,还是技术储备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优势,可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卡脖子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发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参与,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面对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是不是只有依赖研究院来实现突破?

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科研院所,坦率地说,这些科研机构的研发过程的效率不够高,至少在一些方面不是很灵活,这个也许是企业和科研院所最大的区别,科研院所的研发流程大体上包括立项、审批,资源配置,人员配置等等诸多环节,而企业的研发流程相对会更直接一些,确定目标、投入、产出结果,不需要太多的职能部门参与,所以时间上会缩短很多,同时企业的目的性更贴近于自身的发展和实际的需求,他们资源相对比较少,为了能够节省成本和产生最大效益,通常会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最核心的位置上,而这些核心的位置其实就是现实需求中的“卡脖子”领域。


面对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是不是只有依赖研究院来实现突破?

当然也不是说把所有的研发工作放到企业,毕竟科研院所的理论优势还有技术积累是企业无法比拟的,各司其职,相互合作更适合目前的状况,打个比方,企业通常不会购买很多的高成本的测量检定仪器,也不会花几十年研究一些基础的学科,这些一手的资料和设备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共享给社会资源,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发动所有的力量来做科研,产生的效果才会发挥到极致,我们本身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企业基数,这个优势要充分利用好。


面对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是不是只有依赖研究院来实现突破?

还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是科研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群体、个人,他们都是具有独立特征和需求的个体,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需要所有个体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研发的整个流程,实际上这也是为了能够保证研发过程的准确性,我们不希望走弯路,走错路,每个个体对于整个研发流程都可以起到监督和辅助的作用,所以发挥出他们的力量是必要的。


面对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是不是只有依赖研究院来实现突破?

就现状来看,我们国家无论从人力、财力、物力都有着雄厚的资本可以支撑起技术研发的工作,国外的芯片“卡脖子”事件其实在我看来是一件好事,给国内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充分发挥研究院和社会资源的优势,利用好全民创新的大好环境,加速实现中国国产技术领域的突破,最终实现技术自主,这是每个有理想的人应该参与和值得自豪的事情。


本文由阿旭的世界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