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金橋港灣在江津濱江大道最西端,這裡道路不堵車,森林最茂密,還有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門球場、乒乓球場,以及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完全是一片福地。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二十多年前,尚無金橋港灣,原地為四川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優良水果繁育基地。江津城市擴容,在這裡建起了居民小區。小區地處艾坪山麓,近鄰軍港碼頭,遠眺長江大橋,因方位坐南向北,古為黃金之地,而得名金橋港灣。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江津是歷史文化名城,很多歷史故事都與金橋港灣有關。我從小生活在這裡,這裡有我童年的歡愉,也有許多難忘的瑣事。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江津是柑橘之鄉,有從東漢至今種植柑橘的漫長曆史。江津柑橘最出彩的品種是鵝蛋柑,先鋒、仁沱、賈嗣、李市等區鄉是主產區。1938年,中國柑橘學奠基人、成都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章文才主持,在江津開展了我國首次柑橘良種選育,先後選得了品質好、產量高的先鋒橙和鵝蛋柑,並在真武建立了江津園藝推廣示範場。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1973年,四川省農科院果樹所在《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審稿中,將其正式定名為“錦橙”,喻意中國甜橙產業必有“錦繡前程”。為了大規模推廣錦橙,除真武示範場外,又在江津城大西門外艾坪山下建立了示範場。新中國成立後,兩個示範場都隸屬當時的四川省農業廳江津園藝實驗站。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江津錦橙不負眾望,現已遍佈我國南方產區,成為了柑橘主要栽培品種,曾為廣交會中國出口柑橘樣品。2005年,我國水果產量1.13億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柑橘約佔18%,僅次於蘋果,位居我國第二大水果。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我家最早住在園藝站場警室下的一個小院。場警室,即門衛傳達室,為一左一右兩幢四方尖頂青瓦房,所在位置就在現在的榮華大酒店對面。小院後是一片檸檬樹林,林邊有一口青石水井,井水清沏透明,還有一絲淡淡的清甜。老人們說,水甜與周邊橘林有關。那年月,園藝站和附近西關村都沒供自來水,長江雖在近旁,但渾濁洪水期約有半年,這口水井,就成了周邊幾百號居民的唯一取水源。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剛上小學時,我家搬遷到了柯家院。新中國建立初期搞土改,周邊農地都轉為園藝場用地,農民也轉為了園藝場工人,不知啥原因唯有柯家沒有轉。柯家院由兩幢平行土牆瓦房和一塊石灰院壩組成。土牆房屋冬暖夏涼,無需電扇空調,不過那年月普通人家也沒誰用得起。熱天太熱,晚上搬張竹涼板放在院壩歇涼,冬天太冷,屋裡放個槓炭火盆升升溫,也就這樣過來了。柯家只有70來歲的柯婆婆與40多歲的啞巴兒子。柯家屬城郊菜農,每月吃定額供應糧,自耕土地種蔬菜,全靠賣菜收入維持日常家用。我家與柯家相處很好,每逢時鮮菜蔬上市,柯婆婆都要送一些給我們嚐嚐鮮。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過了幾年,我家又搬到了彭家院。彭家院有門廳、院牆和花園,雖是土牆瓦房,但高大氣派。彭家院最打眼的是枝繁葉茂的百年老樟樹,約有三、四層樓高,從院外遠遠就可以看見它,尤如聳立藍天的一把綠巨傘。

那些年代,果研所職工住房實行配給制,住房裡都配有木床、桌子、椅子、衣櫃等傢俱,每月從工資中扣付房租。我家隔幾年搬一次家,如是現在不知有多累,當時卻很簡單,要去的新家都有現成傢俱,打起鋪蓋卷搬過去就行了。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彭家院住了好幾家人,與我家同住較久的有劉婆婆一家。劉婆婆與女兒住在內院,她家沒小孩。女兒上班去了,劉婆婆一人在家很冷清,特喜歡院裡的小孩到她家玩。每次去,劉婆婆都要從食品櫃拿出糖果瓶,一人給兩個水果糖。我們一邊咀嚼著香香甜甜的糖果,一邊靜靜聆聽劉婆婆講故事,講她過去的經歷。劉婆婆不是江津人,抗日戰爭時期從外地遷入江津,曾任過東門外女中校長。劉婆婆說,那年月,常有日機來轟炸重慶,援華蘇聯戰機還在城外擊落過日本戰機。東門公園中蘇友誼亭就是用被打下的飛機鋁外殼做成的。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劉婆婆問我們,知不知道陳獨秀。我們都搖搖頭,說不知道。劉婆婆說,“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一個大學者、大書法家,在中國很有影響。我見過陳獨秀,高個,清瘦,說話聲音不大。現在的新宿舍大院山坡上有個康莊,那是江津富商鄧蟾秋、鄧燮康叔侄修建的別墅。陳獨秀與鄧家關係好,在搬遷到鶴山坪石牆院之前,曾在康莊短住了一段時間。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彭家院出門就是果園,排列整齊的錦橙樹宛如藍天下的一片綠海。春季,潔白橘花競相綻放,一束束擠滿樹梢,招引蜂蝶飛舞,傳遞醉人花香。初冬,橙紅鵝蛋柑掛滿樹梢,宛如元宵節張掛的橢圓小宮燈,鮮亮,耀眼,還漫溢著淡淡香甜。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我在果園外的西關小學上學,每天都要從藏溢著飄香的果園經過,也把果園飄香帶進了學校,帶進了教室。放學經過果園,還要與同路的小夥伴鑽進林子裡捉迷藏,粘知了,彈麻雀。那時,沒有家庭作業,我們在林子裡,總要玩夠了才回家。春天桔花謝了,結出小綠果,也會掉一些下來。我們到林子裡撿起這些小果實,晾曬乾了去賣錢。一斤幹桔實可賣兩角錢。公路邊有個陳銀庭小商店,兩角錢可買4封米花糖,或者10顆薄荷糖。賣了桔實換了錢,我們要到店裡挑選自己喜愛的東西,然後在一起分享。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彭家院牆外是鯉魚石河灘,也是我們玩耍尋歡的天堂。鯉魚石是長江江畔一塊突起的孤石,約有三米多高十餘米長,半沒水中時,狀若鯉魚背脊而得其名。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枯水季節,我和小夥伴們時常登鯉魚石觀景,遠眺江輪逐浪,近觀驚濤拍石。當一輪輪波濤撞擊巨石,綻開幾束花朵般的潔白飛沫時,伸手承接晶瑩剔透的浪珠,手心特別涼爽。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我們也會用一根棉線連著的魚鉤,穿半截蚯蚓,赤腳蹬在水漫一半的鵝卵石堆旁,靜靜等候小沙鰍上勾。勞作半天,也有一些收穫,釣到的小魚拿回家,可炒一盤美味的下飯菜。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我們經常瞞著家裡大人偷偷到江邊游泳,有時還仗著膽子從三尖石河灘橫渡長江,過江後在德感中壩沙灘稍事休息,又從對岸一口氣遊了回來。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從鯉魚石溯流而上,有一座廣子橋,站在石橋可見三塊巨石橫臥江心,船家稱之為三尖石。湍急江水湧往三尖石,在江心航道形成了一連串滾滾漩渦,過往船隻都得格外小心,否則,撞在石上就會船毀人亡。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我曾親眼見過,上游下來的一隻大木排躲閃不及,一頭撞上三尖石瞬間四分五裂,散落的大圓木滿江漂浮。所幸的是,放排水手熟悉水性,也穿戴了泡沫救身衣,木排撞石之後,他們迅速跳水浮游到岸邊,逃過了一劫。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三尖石江岸小山坡種滿了紅桔樹,桔林邊有一幢二層青瓦小白樓,那是陳獨秀曾短住過的康莊。解放後,康莊收歸園藝場所有,安排了幾家職工居住。康莊機耕道下有一處小平臺,是當年陳獨秀落葬地。聽過陳獨秀的故事,也時常到康莊去玩,還在附近山坡挖野蔥。康莊山坡是紅壤土,長出的野蔥又粗又壯,是炒嫩胡豆的好佐料,每年我們都要去挖採。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有一次,看見康莊機耕道來了幾輛軍用吉普車,七、八位頭戴大蓋帽身穿軍官服的解放軍一下車就打聽,陳獨秀墓在哪裡。我知道,陳獨秀遺骨早就遷回安徽安慶老家了,原墓址長滿了荒草,殘存的半截墓碑已被園藝場工人陳大爺抬回家鋪作兔圈了。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康莊的鉅變是在重慶直轄之後,原四川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改名為重慶果樹研究所。江津城區大規模擴建,康莊周邊果研所土地都被規劃為了城市建設拓展區。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那年月,交通不暢,制約江津城正常發展。十幾平方公里幾江半島,出城只有城南一條公路。群眾來往對岸,乘火車要過人渡,乘汽車到重慶要過車渡。是晴日還好,乘船過江無非就是慢一點,如遇霧天,江輪停航,需待霧散視線好才能重新開渡。每年洪水季節,寬闊江面濁浪翻滾,湍急水流險情難測時還要封渡。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大霧封渡,洪水封渡,有錢難過江津渡。一江之隔,隔斷交通,隔斷髮展,還把江津地區行署機關逼遷到了乘火車不用過江的永川縣城。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江津要發展,必須在長江上修橋,成了所有人的共識。長江建橋投資不菲,那年月經濟不發達,一個小縣城等待國家投資建大橋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江津人不等不靠,外出招商引資,終於引進了馬來西亞南發集團投資。1994年8月,第一座中外合資長江大橋工程破土動工。1997年12月20日,全長1360米的江津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也是長江建橋史上工期最短的一座大橋。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通車典禮那天上午,江津城早已萬人空巷,人們自發來到現場,親自感受大橋通車那激動人心的難忘時刻。隨著“江津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一聲令響,兩排大貨車緩緩駛過大橋,江津城終於結束了一江阻隔的歷史,也隨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當年修建大橋,康莊附近成了南橋頭建設工地,康莊撤除了,廣子橋撤除了,陳獨秀墓園也不復存在了。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後,江津城市建設進入了突飛猛進的年代,濱江大道西段開發建設速度加快。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2005年,金橋港灣小區項目在原果研所新宿舍附近開工建設,小區建成後,三幢28層高樓拔地而起,成了江津濱江大道西段第一高樓。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隨後,廣法宮、西關村、新鋪子、氣象站、場警室、陳銀亭、柯家院、彭家院、鯉魚石、西關小學等等小時候熟悉的那些地方,以及錦橙母本繁殖基地與果研所科技大樓,也從視野中漸漸消失,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幢幢現代化建築。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濱江大道西段開發建設基本完成後,沿江防洪堤巍然聳立,四車道濱江路平坦寬闊,各種花草樹木鬱鬱蔥蔥。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觀音巖是艾坪山風景最佳處,也是觀景最佳處。一條石板古道依山而建,懸崖邊兩株黃桷樹傲然挺立,觀音巖如鷹咀,突兀臨空很有氣勢。來到觀音巖平臺上,一左一右兩株黃桷古樹依崖生長。右側黃桷樹最大,約需七、八人環抱,雖顯老態龍鍾,仍是枝繁葉茂,張開的樹冠如巨傘,遮蓋著約一畝地大小的觀音巖。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觀音巖下有股清泉,泉水冬暖夏涼,一年四季從不間歇。沿黃桷樹石徑往上走有一座小院,原來是觀音寺,後來改做艾坪小學。

我經常到觀音巖玩耍,還在巖下連接艾坪水庫的堰溝水草裡捉魚摸蝦。這條堰溝有好幾里長,不僅可澆灌山上的田地,還通到山下,澆灌柳林壩高產試驗田。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早年,城區缺少休閒公園,市民一到節假日,多是從康莊石板步道登艾坪山春遊。白屋詩人吳芳吉對艾坪山情有獨鍾。臨觀音巖,憑欄俯眺,只見碧水東流,桔紅橙黃,流香飄溢。吳芳吉吟詩讚道:“幾水真真好,津城處處情。大西門外路,長憶艾卿坪。樹樹枝枝香桔子,村村舍舍湧灘聲。風光四季明,歸興一舟輕。”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在艾坪山陡崖險坡上種植了數千株黃桷樹。我也隨植樹隊伍,在觀音巖前種植了兩株黃桷樹,還用水桶在山下池塘打水澆灌新樹,離開時還把軍用水壺喝剩的半壺冷開水倒到了樹下。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如今,黃桷樹已長成參天大樹,故道也修葺一新,沿途山石還刻制了不少詩句聯語,黃桷樹長廊成了江津城的一道美麗風景線,也成了市民們休閒觀景的好去處。當晴空萬里時,登艾坪山頂極目遠眺,遠處群山拱圍,近旁江水如鏡,一江兩岸盡收眼底,來往江輪高亢鳴響,江津城山水環抱更顯古韻新姿。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2012年,我家搬遷到了金橋港灣,搬回了留下童年記憶的老地方。居高層,駐足陽臺放眼,左側是青翠艾坪山,右側是濤濤長江水,近處大橋橫越寬闊江岸,遠處鶴坪雄踞五舉港灣。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兒時玩耍的老地方一覽無餘,但原貌已逝,更沒有了記憶中的情趣。尤為抱憾的是橋下三尖石旁,再也沒有了健壯木排水手搬動長橈盡力避險的驚心動魄場景,也聽不到了過往船工划槳時高聲喊叫的川江號子。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看著金橋港灣四周變化了的景物,未免有些惋惜。不過對世事變遷,應有豁達襟懷。時代在進步發展,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並會以更先進更時尚更容易滿足人們需求的方式繼續前行。

有的地方,在發展經濟中,遺忘了城市文脈,傷及了自然環境,如今亡羊補牢,修復綠水青山,再續城市文脈。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古人能正對變遷,何況今人?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唐代大詩人王維久駐他鄉,思鄉心切,故人來訪,問之:“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我在想,遊子之情牽繫的不僅有故鄉的人,也有故鄉的情、故鄉的景。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重憶金橋港灣往事,也是為居住在此的人,或曾到過此地的人,還有未曾來過將來有可能來此的人們存留一些值得回味的念想。

憶金橋港灣往事,親身感受江津故城在一路前行

2020年9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