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赞扬与责备》中看:朋友间评判到底隐藏了多少副真实面孔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充满着赞扬与责备,当我们听到赞扬时会感到高兴,受到责备时会感到恼怒。

我们从孩童懂事时便学会了如何控制别人对自己的评判,特别是做错事的时候怎么更好的避免受到责备,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日益复杂,人性的变化也变得复杂起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遇到的赞扬与责备有几分是真的呢?赞扬与责备在我们维系的体面关系里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做错了事我们反而听到的责备就少了呢?我们该如何平衡赞扬与责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正常的社交生存呢?

《赞扬与责备》一书通过理性的分析,在深入浅出中慢慢揭开这层人际交往的神秘面纱,带我们重新认识赞扬与责备的真实意义,从而更好的认识自我,找到修正自我的机会。

从《赞扬与责备》中看:朋友间评判到底隐藏了多少副真实面孔

​这本书是剑桥大学的沟通课,其作者特丽·阿普特(Terri Apter)是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将自己近30年的研究成果都凝聚于本书中,让我们从点滴日常交往入手,教会我们认识赞扬与责备的威力,学会让沟通充满善意,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并在自己内心形成一个客观审视和评判的外界的标准。

她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优秀读物”,并斩获多项大奖,此外还在家庭动力学,同一性,人际关系领域得到了国际认证,被各大知名媒体赞誉有加。


事实上,赞扬与责备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没有人会在意赞扬与责备早已形成的规则。接下来我将对本书中赞扬与责备在朋友间的评判进行解读:

1、礼貌规则

真心实意的赞扬才会令人感到惬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心变得越来越复杂,赞扬与责备也随之出现了潜规则,我们就将这类规则统称为礼貌规则。

比如,她穿的衣服明明不好看,当问我们意见时,我们会说特别好。

从《赞扬与责备》中看:朋友间评判到底隐藏了多少副真实面孔

礼貌规则让我们把负面的评判隐藏起来,为了更好的保全他人的尊严还会忘记把真正的态度表露出来,因此感到内疚。

比如,她今天由于自己的疏忽犯了错,被老板批评,作为身边的同事你明知道是她的错误,却还是过去对她说,你已经做的很好了。

在成年人错综复杂的社交关系里,我们每个人变得敏感,都很在意在一群人里自己是否招人喜欢,会不会有人讨厌自己,我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来判断外界对自己的评判,有时候别人的一个笑容就会让我们思虑过度。

例如你今天穿了个黑色内衣,被同事在洗手间看到,却对你诡异的笑了一下。

为了遵循这类礼貌规则,我们常常也会假装无法察觉对方的虚情假意,对什么都报之以笑容,即使对方做了错事,也会礼貌的说出,算了没事,没关系,哪怕心里觉得对方又讨厌又愚蠢。

2、赞扬与责备的组织化、集团化

我们一生中总会无形中并入大大小小的圈子或组织里生存,这时候便有了小集团,小集团顾名思义就是早已约定俗成的圈子。当我们每个人进入新环境时,是不是都很难适应?

为了融入新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会进行一番功课,学习圈子的文化标准,观察周围人的性格,做事风格只为了确保不被排斥。试想一下,每个人都遵守约定俗成的赞扬或责备的方式,小集团的稳定性势必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然而小集团中的规则是凭空出现的,模糊且匪夷所思。书中提到在孩童时期,常常听到,你不能跟他玩,或是你不能穿这种衣服,在这样我们就不跟你玩了·····

从《赞扬与责备》中看:朋友间评判到底隐藏了多少副真实面孔

自尊心不足是加入小集团的重大原因,小集团就是一个尊严的壁垒。

比如当我们在别的地方受到责备,遭到不认同时,却有一小部分人与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这时,便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你并不是否定我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一群人的,践踏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尊严,而是一群人的。这时候那个无形的责备就会让这个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3、如何判断真正的赞扬与责备

真实的赞扬是令人惬意的,但我们的脸会背叛我们的评判。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曾整合出一套“微表情”辞典。我们脸上的表情虽然是转瞬即逝的,但仍然会持续1/15~1/25秒,这足以暴露一个人有意无意隐藏的表情,它与刻意表达的虚假表情不同,是极为短暂的蔑视、恶心、愤怒、恐惧或欲望,是很好的判断一个人真不真诚的鉴别手段。

比如嘴唇的僵硬是表示愤怒和不屑,放大的瞳孔或瞪大的眼睛是表示亢奋。这些哪怕被礼貌规则所约束,但我们最起码也会做到心中有数。

写在最后

《赞扬与责备》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沟通书籍,揭露赞扬与责备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运作机制,让我们知道赞扬与责备都是双向的,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会清楚的了解社交中的人类心理学,不会再因为狭窄的认知去对人任意做出评判,或是当他人对我们个人进行评判时也会有自己的辨识标准。

从《赞扬与责备》中看:朋友间评判到底隐藏了多少副真实面孔

人无完人,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陷,不断的提升和改善自己,让自己尽量变得理性客观,拒绝灾难性评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