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不是好人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从功名两方面对诸葛亮作出了崇高评价,可谓是盖棺之论。

诸葛亮在无数的后人心目中几达完美,他是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楷模,被人们奉若神明。

但有人偏说,诸葛亮不是好人,他至少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东汉末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曹操集团逐渐强大,剪除了割据中原的军阀势力,占据了广袤富庶的心脏地区。虽经战乱,中原地区人口相对稠密,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依据这些有利的物质条件,雄才大略的曹操,一统天下几成定局,且指日可待。

不想,此时诸葛亮却横空出世。他不再茅庐里长啸歌吟,坐而论道;他不再好好过侣清风友白云的潇洒岁月,他要参与谋划、争霸天下。

他未出茅庐已经断定天下必定鼎足三分,他为刘备制定了占领益州作为根据地、东连孙权、北抗曹操的策略,最终使天下三分之势成必然。

从刘备有了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逐渐崛起开始,到建立蜀汉;孙权依仗父兄基业控制江东,直到后来魏灭蜀、晋灭吴,其间将近百年的时间,三国之间征伐不断,干戈不息,民不聊生,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深重的灾难。

后人只看到历史光鲜的一面,只注意了它的热闹繁华。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现,三国的历史进程是否会改写?当时的历史会呈现何种面目?现在不好妄加揣测。是否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国家能够尽早一统?或者至少缩短纷争的时间?使当时的人民尽早脱离战争?

如果那样,后来的人们会少了津津乐道的羽扇纶巾的潇洒,横槊赋诗的倨傲;少了金戈铁马的呼啸,阳谋阴谋的角力;少了些淡淡的风清月白,龙腾虎骧的赫赫军威。

那段历史将会变得寂寞?

这样看来,三分天下,若果决于诸葛亮一人,诸葛亮名垂史册,名高矣,过大矣。

云烟散尽,历史的长空留下了惊雷过后的阵阵回声。或褒或贬,或神化或歪曲,都只凭有心人的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