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信息網

在肇源縣大興鄉,提起張玉軍家的谷田,從做飯的婦女到拄拐的老人都知道大致方位。

為啥?

他家的地片大,好找。夏季一到,十里八村的人,騎著摩托在谷糜地裡抓蟲、除草。還有,國家、省裡來的車輛,常停在那裡拍照、檢查、驗收。

錢生錢,“生”出一個合作社

像熟悉掌上的紋路一樣,張玉軍熟悉大興鄉的溝溝坎坎。因為,他就土生土長在這裡。種過地、養過牛,汗珠落地摔八瓣,攢了200多萬元。

不能把錢摟在懷裡,要讓這200多萬元生“錢”。

“咱種不上化肥、不噴農藥的小米,肯定好吃。好吃,就有人買。”張玉軍和幾戶村民商量。

“那得成立合作社,把大夥的地集中過來。”村支書說。

2010年秋,張玉軍走家串戶,說動左鄰右舍把土地集中在合作社名下,每畝地400元承包費,再返聘農民給合作社種地。這樣,農民可以拿到兩筆收入。

2011年4月,合作社成立了,入社社員103人,流轉土地1000畝,全都種穀子,註冊了品牌,叫“乾緒康”。

春天,施上農家肥,拌上豆餅。夏季,人工除草,穀苗嗖嗖長。八月,穀子結粒。

按有機食品規範來操作,很累。但打出的小米原汁原味,秋後有賬算。

秋天,每畝地分紅100元,社員平均分得1940元的紅利。

實際操作中,合作社成員分得了三筆錢:轉包費、返聘費、紅利。

社員王振軍的20畝地包給了合作社,拿到了8000元承包費。在合作社幹活,當年又領回了2.5萬元工資。秋天分紅時,又得了2000元。加到一起,一年拿回3.5萬元。如果20畝地自己種,去掉投入成本,也就剩1萬多元。

2012年,合作社入社會員增加到145人,土地面積達4500畝,其中2000畝連片種穀子。

人工捉蟲,“抓”來了回頭客

那年8月初,大面積的蟲災發生了。蟲子從路邊爬到了谷地,成群結隊。車輪駛過,能聽見“嘣嘣”的碾軋聲。

“2012年的這個時候,一溜兒的摩托車停在路邊,從穀子地的南頭扯到北頭。幹啥?抓蟲子。”說起那年抓蟲的事,張玉軍有些激動。

抓蟲,一人一天100元,200多人,一天光工錢就兩萬多。那幾天,“大白邊”成捆地從銀行往出提。

從早上到太陽落山,一人一根壟,一棵穀子一棵穀子地抓,連蟲卵也不放過,直到全部除掉。為了鼓勵大夥認真抓,合作社把水送到田間地頭,除了工錢以外,中午還供飯。

蟲子,一抓就是半個月,合作社拿出了40萬元。

穀子保住了,但還是減產了三成多。2000畝穀子,只打出35萬斤小米,比正常年景少了20萬斤。

雖然花費了40萬,但合作社註冊的國家級有機認證品牌,保住了。

5年來,這裡從未用過一滴殺蟲劑、滅草劑,施的是清一色的農家肥。

不噴農藥、不上化肥的小米,帶著一股原汁原味的米香,登上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人的餐桌。

銷路不愁了,張玉軍開始擴大規模,由當初的1000畝到今年的7000畝。

如今,乾緒康牌小米獲得了省級以上的佳獎:上海中國第八屆國際有機博覽會金獎、農業部等多部門頒發的“中國好食材”品牌名錄企業等榮譽。

張玉軍說,抓蟲時,一大把一大把的錢往外拿,他沒哭。可當他走上獎臺領獎時,卻沒能控制住——淚奔了。

“擴張”產業,向“賣得好”逼進

如今,張玉軍不再領導一個合作社,他同時煽起了“三把扇子”。一是擴了庫房、購置了設備。二是建了一個有機肥廠,基地用不完的情況下,還對外銷售。三是成立了一個乾緒康米業有限公司,品種由單一的小米,擴展到玉米、雜糧、雜豆,而且是自種、自產、自包裝,一條龍式的自產自銷。

這還不算,眼下公司又與阿里巴巴、淘網、優樂網等聯手,在進入實體店的基礎上,實現網上交易,擴大市場份額,搞起了互聯網+。

這些產業的“擴張”,目的只有一個,向“賣得好”逼進。

跨過了品牌關又闖市場關的張玉軍,感觸頗多:“如今人們對小米的營養成分認知度越來越高,但市場上真正口感好、純綠色的小米卻鳳毛麟角,我就要做這個‘鳳毛麟角’。”

“這米,樣子不好看,粒又小,但吃起來香。那些嘴刁的香港、北京、上海人,吃了都上癮。”張玉軍抓過一把小米,拿給記者看。

採訪中記者得知,如果穀子上化肥,畝產600斤到800斤,而張玉軍的有機穀子的畝產只有300斤。但價格卻不一樣,普通小米每斤只能賣5元,而乾緒康有機小米平均每斤能賣到30元,是普通小米的6倍。

目前,公司已投資4000多萬元,這些,不再是普通的農業投入,而是以工業理念指導農業,以市場手段經營農業,進一步強化市場意識、品牌意識和標準化意識。

“農業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再靠‘賣得好’倒逼‘種得更好’這句話,省裡提得好。”張玉軍說,這句話說出了他這些年做市場的心裡話,他現在的做法與省裡的提法完全一致,看來自己做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