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陽的語文課》:課堂交給孩子,語文學習要有趣、有思、有獲


1、如何學好語文?:困擾學生父母的一個難題

作為一名中國人,語文是中華民族所有文化的基礎,只有對語文有了足夠的認知,具備足夠的人文素養,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並加以發揚光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的風氣開始對英語無比的重視,各種英語培訓班、英語競賽層出不窮,學生從三四歲就開始報班學習英語,課堂上的英語學習更是一直延續到大學階段。而語文作為我們學習的基礎,反而學生和家長對其關注度都不高,到了大學階段更是沒有語文這麼課程了,想想也是非常的遺憾。

即使是在語文課的學習中,從我小時候開始,到現在我的孩子上小學學習,基本上的模式都是類似的,熟讀課文—劃分段落大意—重點詞語講解—中心思想歸納—將課文主題昇華。

這樣學習對不對呢?不能說不對,這種模式對於學生紮實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還是很有幫助的,能夠讓大多數的學生快速理解並掌握語文的基本元素,滿足應試教育的要求。

但是,對於孩子們人文素養的培養、語文體系的構建、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思辨精神的發展、哲學精神的啟蒙等,現在的語文教學體系則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

尤其是今年發生疫情,孩子一個學期都在家通過上網課的形式來進行學習,跟著聽了幾節北京市統一的語文課,聽講、做題、總結,孩子學習起語文課來感覺還是有些吃力,我輔導孩子做中心思想、歸納段意的時候更是感覺彷彿又回到了我小時候的課堂。

那學習語文知識有沒有其他比較好的方式呢?

偶然間知道了郭初陽老師,尤其對他的一句話感受頗深:"所謂語文,就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研習與討論(口頭或書面),讓人獲得教養,成為一個溫和文雅的人。語文教會一個人說什麼(關注世界也關注內心),也教會他怎麼說(在不同場合使用得體的形式),自然也教會他尊重別人,安靜地傾聽。"

《郭初陽的語文課》:課堂交給孩子,語文學習要有趣、有思、有獲

2、把孩子的語文課堂還給孩子

郭初陽老師對語文課的理解與眾不同,在他的課堂上,不會有照本宣科的說教,不會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可以說是一種啟發式的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思維培訓。

《郭初陽的語文課》:課堂交給孩子,語文學習要有趣、有思、有獲

把孩子的語文課堂還給孩子。或許這可以作為對郭老師語文課的總結,在他的課堂上,總會準備兩個話筒,一個自己講課,一個在孩子中間傳遞。個人提問、分組討論、溝通交流,課堂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辯論會,事理越辯越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辨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與其他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是,郭老師在教學時會引入大量的外部資料。在《郭初陽的語文課》這套書中,就可以看到,每節課的課前閱讀環節中,都提供了與課文相關的大量素材,其中包括同類的文本資料、學者的觀點、與常規看法相反的論斷等,甚至還有與課文有關聯的英文媒介。

通過這些多元化、形式多樣的資料,讓學生學習在不同的維度上開展對一件事情的看法,讓孩子們進行發散性的思考,這對於今後寫論文、做課程設計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思維上的訓練。

3、教學思維的"另類"

文言文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歷來在語文試卷中文言文是拉開分數差距的一個知識點。郭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可以說是非常有一套,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另類"。

《郭初陽的語文課》:課堂交給孩子,語文學習要有趣、有思、有獲

《郭初陽的語文課》有一節是《文言文閱讀課:愚公移山》。我們傳統學習的中心思想無非就是要學習愚公的堅忍不拔的精神,為理想堅持不懈的勁頭。可平心而論,在我們學習的時候,心中會不會有一些疑惑?會不會對愚公的所作所為有些不以為然?

在郭初陽的語文教學中,他不會將觀點固定在高大上的精神學習上,他利用各種資料,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思考。

課前閱讀的資料中,就有《愚公移山》的原文,社論《體力還是腦力》、臺灣作家傅伯寧的《愚公移山歌頌了什麼》、魯迅的《最先與最後》、《孟子》節選等。這些資料起到最核心的作用就是"思維的發散與提升",有助於孩子們養成比較高的思考能力和思維品質。

在教學的過程中,郭老師重點在於讓孩子們進行"思辨",討論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與時代發展的聯繫。思而辯之,讓學生們在思維養成的道路上馳騁,培養獨立思索的方法。

比如郭初陽提出,假如"河曲智叟曰",你是那個智叟,你會對愚公說什麼?

孩子的回答很巧妙:"我覺得,智叟可能會說,你能保證你的子子孫孫都是男的嗎?"看到這種腦洞大開的思維,讓人忍俊不禁,這才是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而且是在傳統的課堂上不可能出現的回答,這在郭老師的教學中出現了。

還有個孩子說:"移山這是愚公他本人的行為,而他的子孫可能會有自己的理想抱負,比如說讀書、當朝廷大臣之類的。可能有些人不願意去參加搬山這麼傻的活動。"其實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想法吧,我自己也曾經有這樣的疑問,可是不敢說出來,更不敢落在試卷上。

藉助於假設的"智叟"之口,突破標準答案的桎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人云亦云,不再無條件地相信"標準答案",不唯書,不唯上。

但是還是要感嘆,只有一個郭初陽還是不夠的,現有的教學體系不加以改變,現有的考試模式不重新規劃,所思考的這些東西還是不敢落在紙面上。

4、學習點哲學,探究人生終極目標

工作時間長了,歲數大了之後,對事物的認知越來越與年輕時候不同,越來越發現哲學思維的重要性,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追求與探尋。

一直以來,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系中,哲學思維的培養基本上是一篇空白,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如果不是哲學相關專業,那也很難學習到哲學相關的內容,對於探究人生終極目標的這門學科,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會一直處於一種空白的狀態。

《郭初陽的語文課》:課堂交給孩子,語文學習要有趣、有思、有獲

而《郭初陽的語文課》十節語文課中,兒童哲學課就佔了三節。分別是《蘇格拉底的申辯》、《牧人的故事》、《哈里森·伯傑隆》,從不同的角度,結合當下社會的現實與語境,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心理背景,開展經典哲學理論的初步探索,為學生哲學思想的培養點燃一盞燈。

這三節課,分別涉及到不同的主題。

《蘇格拉底的申辯》重點介紹了蘇格拉底的"自知無知",並進行延伸,與中國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和所羅門的"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這兩種不同地域的思想進行了對比。

《牧人的故事》則是講述了關於發言權的道理,要捍衛,不可剝奪,每個人都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用伏爾泰的名言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哈里森·伯傑隆》的主要議題就是"平等"。就像是《獨立宣言》中說的: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結合當今的國際形式及疫情的發展趨勢,再來細細琢磨《哈里森·伯傑隆》中蘊含的道理,會別有滋味。

5、"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從教學形式的多樣,到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到教學文本的獨特思維,到教學知識的拓展,郭初陽給我們構建了一個與傳統教學方式迥異的語文課堂。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與教育改革的趨勢是吻合的,上個月教育部針對中考提出指導性意見,將體育和美育納入考核的體系,這也說明了教育部對於唯成績論的一種糾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已經是一種必然。

教育大家葉聖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但例子並不是教學的全部。在語文教學的探索上,郭初陽給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讀一讀《郭初陽的語文課》,不但語文教師們會得到較多的啟迪,作為家長來說,也會收穫良多。

#紫焰小說讀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