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祕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蒲松齡像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僅存半部八冊,保存於遼寧省圖書館,為國家一級文物,是該館的鎮館之寶!是古代文學名著唯一存世的作家手稿,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其文化價值和文物價值日趨巨大。

那麼,假設蒲松齡這部《聊齋志異》手稿是全本的,其價值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來衡量、如何來評價,那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遺憾的是另外半部手稿一直不知去向,雖然近幾十年來眾多的專家、學者、聊齋文化收藏者、以及蒲氏後人都在不斷地探訪它的下落,但至今杳無音信,似乎已經成為一樁歷史迷案。

我們不禁要問:遺失的半部手稿到底去了哪裡呢?是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被銷燬了呢?還是被某些機構收藏著或者個人收藏者秘藏起來了呢?

這兩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所有聊齋文化研究者和關注者,如果是無意中銷燬了還好說,那就是不在世間了,就斷了眾多人的念想;但如果是在某個地方隱秘的保存著,那可是中國文化界和收藏界的一件驚天大事了!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目前僅存的半部聊齋手稿


今天,我們就根據根據這半部《聊齋志異》手稿遺失的前因後果來探索一下它的去向之謎!

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蒲松齡九世孫蒲介人攜手稿闖關東,寄居奉天,從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流傳到了東北瀋陽。

光緒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向蒲介人之子蒲英灝借閱《聊齋志異》手稿,此時蒲英灝是依克唐阿的幕僚,是他的下屬軍官,所以不得不借,就借給了半部,依克唐阿看完歸還後,又借了另外半部。

但是這時出事了,此時發生了戊戌變法,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軟禁光緒皇帝,鎮壓變法人士,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奉命帥軍回京協助慈禧太后,依克唐阿臨行匆忙沒有歸還手稿,攜帶半部《聊齋志異》手稿進京。不巧的是光緒二十五年即1899年,依克唐阿在北京病逝,蒲英灝還沒來得及向依克唐阿家人索要手稿,緊接著就爆發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事件,北京城被八國聯軍佔領,各國侵略者開始在北京城內大肆搜刮和搶掠珍寶文物,北京陷入一片混亂,自此蒲松齡的半部《聊齋志異》手稿就再無音信,蒲英灝多方查詢也未能找到,從此以後就定論為只剩下半部手稿了。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這就是蒲松齡半部《聊齋志異》手稿丟失的過程,那麼,是真的丟失了呢?還是毀於北京淪陷呢?還是藉此北京混亂而隱匿起來了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聊齋志異》自1715年蒲松齡去世至清朝光緒年間,已經流傳近二百年,雖然一直未得到官方的推崇和認可,但是在民間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凡讀書之人幾乎無人不知《聊齋志異》,就連鄉野老叟在田間地頭講的民間故事也有許多出自聊齋,雖然他們可能不識字、不讀書、也不知道《聊齋志異》,但卻來自口口相傳,同時社會上也流傳著眾多的、形形色色的《聊齋志異》抄本,稍有文化的人讀到聊齋並不是難事,可見《聊齋志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清末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這也是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借閱《聊齋志異》的原因,依克唐阿是滿清貴族、朝廷高官,雖然是武將,但出身高貴,自然讀書不少。當他知道自己的幕僚蒲英灝是蒲松齡的後人,而且還存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手稿,自然非常高興、非常震驚,借閱和欣賞《聊齋志異》原稿自然在情理之中,他自然也知道這部保存了近二百年的手稿是如何珍貴了,他能借閱這部手稿不僅僅是讀書那麼簡單,更是一種榮耀了,所以,依克唐阿肯定視若珍寶,不會輕易示人的,更不會送人了,因為這是他借來的,他是滿清貴族,這點人格他還是有的。

既然依克唐阿不會輕易把聊齋手稿示人和送人,那麼在他去世後,聊齋手稿肯定就在他北京的家裡,他的家人也肯定知道這部書的重要性了,所以說這半部《聊齋志異》手稿不可能在依克唐阿手中丟失。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那麼是不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外國人給搶走了呢?

此後一直有這種說法,有人說流傳到了德國,偽滿康德八年(1941年),當時的一家報紙《盛京時報》曾援引德國的一則消息:《聊齋志異》部分原稿四十八卷現存柏林搏物館。後又有消息說在德國發現有蒲松齡題記和印鑑的手跡檔案。也有說法《聊齋志異》原稿四十六卷在前蘇聯保存,那麼這部分手稿是出自遺失的那半部手稿中,或是其他稿本、抄本,都不得而知。

這兩種說法如果是真的,那就說明當時八國聯軍在北京搶掠文物時把聊齋手稿搶走了,但筆者認為不太可能。首先數量不對,依克唐阿借的半部《聊齋志異》手稿是四冊,何來四十多卷之說,要是蒲松齡的其他文集還有可能,況且當今世界各國的博物館都是開放的,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想查閱這種館藏文物並不難,它又不是屬於有重大政治意義的保密檔案;其次,八國聯軍在北京搶掠的多是皇家珍寶,滿清貴族官員家中財物被搶者不多,況且聯軍的軍官士兵也不是什麼漢學家,因語言文字的界限,搶掠古玩字畫有可能,估計沒有知道《聊齋志異》是什麼的,所以被八國聯軍搶走的可能性不大;再者,那個年代國外研究和知道《聊齋志異》的漢學家少之又少,專門來購買和盜竊聊齋手稿的幾率不大,因為那時比聊齋手稿更有價值、更有名的古籍多得是,即使是因其他渠道去了國外也只能說是以後的的事了。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那麼,是不是在北京的混亂中毀掉了呢?

據分析有意識的去毀掉這部書稿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前文已經說過,在清末光緒年間,《聊齋志異》以及作者蒲松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已經非常高了,凡是有一定見識的人見到聊齋手稿,即使不知道這是蒲松齡的真跡,也能看出是一部前人的手寫本,即使是抄本也價值不菲,所以都能判斷出這是一件有相當價值的東西,自然會非常珍惜。假設這半部聊齋手稿在依克唐阿死後,從依克唐阿家中流落出來,也會在相當有層次的人手中,肯定倍加珍惜,不可能輕易銷燬。

這對比1948年另半部手稿在西豐縣被發現時的情景就能看出來,當時蒲松齡的第十一世孫蒲文珊(蒲英灝的小兒子)保存著僅存的半部《聊齋志異》手稿,那時正值東北解放,西豐縣正在搞土改運動,貧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並沒收地主家財,當時蒲文珊被農民作為地主把家裡的財產都沒收了,包括蒲文珊收藏的各種古玩字畫,其中就有半部《聊齋志異》手稿,一般農民不認識這些東西、更不知道它的價值,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堆廢紙舊書,就堆在鄉公所準備焚燒掉。被時任西豐縣政府秘書劉伯濤發現了,才得以保存下來,劉伯濤為了保護下這部手稿也經歷了很多曲折(這個經歷我們另闢文章再介紹)。劉伯濤同志都是我黨的基層工作者,文化層次並不是很高,但是他一發現《聊齋志異》就知道不一般,就知道是一部珍貴的古籍,就有意識的去保護它。同理,依克唐阿是滿清貴族、封疆大吏,其同事、朋友、幕僚都是顯貴,更是知道聊齋手稿的珍貴之處,所以有意識銷燬的肯能性不大。

那麼是不是無意之中銷燬了呢?比如說北京城先落後,官員家財被外國士兵或者暴民縱火燒燬,順帶燒燬了聊齋手稿呢?從各方來看,沒有關於依克唐阿家中遭受搶掠和焚燒的的記載,況且,即使依克唐阿去世了,蒲英灝也應該找過他的家人索要手稿,如果毀掉了,蒲英灝不可能不告訴他的後人,所以最起碼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後,手稿並沒有毀掉!

綜上所述,《聊齋志異》半部手稿,在依克唐阿去世後,既沒有丟失,又沒有被八國聯軍搶去,也沒有毀掉,那它到底去了哪裡呢?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被隱匿起來了!

而且,這個隱匿有兩個方向,一個是仍然在依克唐阿家中,另一個方向就是被依克唐阿的家人(包括親近的僕人)交給或賣給了別人!

這兩個方向,不論哪一個,蒲英灝來依克唐阿家索取手稿的話,只要是依克唐阿的家人不同意給、或藉口丟失,蒲英灝就沒有辦法要回。原因有三:一是蒲英灝只是一箇中下級軍官,地位與依克唐阿家族相差巨大,得罪不起;二是蒲英灝只是依克唐阿的幕僚,與依家其他人沒有很深的交情,蒲英灝還在軍隊供職,依家不怕得罪蒲英灝;三是依家通過依克唐阿知道《聊齋志異》手稿是件稀世珍品,值得冒險。

但是,不論那種結果,在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及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聊齋志異》這半部手稿還存在於世,並被隱匿在一個收藏著手中!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正因為如此,又出現了另一條線索或者是說法。

被依克唐阿借走的《聊齋志異》半部手稿,在民國初年被軍閥張宗昌輾轉購得,1932年張宗昌被刺殺後,手稿又被文化名人王森然所得,直至最後消失無蹤。

這條線索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但可以根據當時的人物事件做一個推斷。


軍閥張宗昌購得聊齋手稿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首先,張宗昌是山東萊州人,與蒲松齡的故鄉山東淄川並不是很遠,他小時候受過私塾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層次,他的私塾老師可能會給他講到當地的文化名人蒲松齡,相信他對《聊齋志異》和蒲松齡並不陌生;其次,張宗昌是奉系軍閥,一直活動與奉天、北京、山東等地,這與《聊齋志異》手稿的存在地域是相符合的,張曾任山東省主席,他的朋友、幕僚等也大多是這幾個地方的人,而且在當時也都是各界有名望的人,如果社會上出現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手稿的信息,張宗昌的朋友圈肯定能關注到;再者,前文講到如果手稿一直在依克唐阿家中或者在依家的朋友、故舊手中的話,適逢此時民國時期,滿清貴族、舊臣生活窘迫,很多人大量變賣家藏珍寶財物,以維持生活,這時藏有聊齋手稿的人變賣手稿是有可能的,而且這些滿清遺貴與張宗昌的幕僚朋友都屬於上流社會,很可能有交集,變賣聊齋手稿的信息張宗昌一定會得到,張宗昌既有權勢又是山東人,對於家鄉名人蒲松齡的珍貴手稿,張宗昌是有理由購買保存的。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還存世的半部聊齋手稿


王森然又是怎麼得到手稿的呢?

據說張宗昌曾委託他的管家,如果自己遇有不測可將聊齋手稿託付給一名文化人妥善保管,此管家與王森然相熟,張宗昌死後,管家就依張的囑託將手稿交於王森然保藏。

此說法可信度不高,張宗昌作為大軍閥家財萬貫,珍寶無數,聊齋手稿在其手中肯定不是最讓他掛心的,不可能單獨囑託管家來保藏手稿。倒是張宗昌死後管家偷偷取出手稿變賣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能當張宗昌的管家,肯定是張信任的人,要麼是自己家族的人要麼是親戚舊友,是山東人的可能性極大,如果是山東人自然瞭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自然知道聊齋手稿的珍貴价值,所以他私自取出又賣給王森然就有可能了。

那麼,王森然是什麼人呢?這個人可不簡單,是民國時期的文化大家,是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教授,與陳獨秀、李大釗、鄧中夏、劉志丹、楊虎城、齊白石、徐悲鴻等相識,是最早參加革命的人之一,曾任全國政協委員,1984年去世。他的地位、專業、見識、修養都具備了保藏《聊齋志異》手稿的一切條件,假設他與張宗昌的管家相識,無疑他是管家出售聊齋手稿的第一人選,王森然知道聊齋手稿後絕對識貨,絕對知道他的價值,不論是從個人收藏還是保護文化遺產的角度,他都會傾力保存的。因此,手稿從張宗昌手中轉到王森然手中的可能性非常大。

後續的線索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據說這位管家將此手稿攜出張宅交給王森然後,王森然當即於第二天回北平,把手稿藏在平安里以西北興衚衕8號舊宅裡。文革開始後,他家先後被抄過8次,最早於1966年8月的一天,管片民警王連生來到王家報信說紅衛兵要來抄家,叫王森然把最貴重的東西先交給他保存。王森然家藏古畫、古籍不少,但他認為最珍貴的當屬這部手稿,於是將手稿交給這位民警,誰知道這位民警不識貨,反認為王森然欺騙他,當面將手稿摔在地上,叫街上收舊書報的雷師傅拿走,事後,王森然發現屋內地上尚留有一頁,便偷偷帶出託人裱了保存,據說王森然生前一直為沒有早日將此手稿捐獻國家而後悔不已。

這個說法如果真實的話,聊齋手稿在王森然手裡就毋庸置疑了,毀於文革期間也基本可以斷定了。但是值得懷疑的是,這些當事人都有名有姓,而且都生活到八九十年代,按說查找真相併不復雜,是沒有人去調查呢?還是其他的原因無法調查呢?而作為蒲氏後人一支又為什麼不去查詢這些線索呢?

但是我們也不禁要提出疑問,雖然在文革期間古玩字畫等各種文物毀壞不少,但王森然既然知道聊齋手稿的重要性,怎麼會輕易交給一個管片民警呢?又怎麼可能讓一個收廢舊的當面把手稿收走呢。即使那時聊齋手稿屬於四舊,王森然又知道他的寶貴价值,外人則不知道王森然藏有聊齋手稿,他要把聊齋手稿妥善的藏起來並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文革期間在王森然手中毀掉手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沒有毀掉那麼就是還在某個地方、某個人的手中藏著。如果沿著這條線索分析,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丟失的半部現在還在世的可能性極大!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依然存世的《聊齋志異》康熙抄本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半部聊齋手稿遺失的去向線索:

線索一:依克唐阿去世後手稿一直存在依家。

線索二:依克唐阿去世後依家把手稿轉存於朋友隻手。

線索三:八國聯軍掠走存於國外。

線索四:依克唐阿家人或朋友或再藏人轉讓給張宗昌,再由張家人轉讓於王森然,再毀於文革期間,或者藉口文革被毀,現仍存於某處。

《聊齋志異》半部手稿遺失的過程,無非就是這四條線索,那一條可信度更高呢,請讀者來判斷一下吧,當然我們希望這半部聊齋手稿還在人世,更期望將來的某一天這半部遺失的聊齋手稿突然重見天日!

歷史迷案--蒲松齡半部聊齋手稿下落探秘

聊齋康熙抄本正好可以補充丟失的半部手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