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原創圖片(本圖文中的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圖志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作品中圖片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本圖文中部分章節文字內容可能局部來自公開網絡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明確商業用途。原創照片來源:《皇氏古建築大全》和《環遊尋美拾遺錄》及《黃劍博客圖文集》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僧伽羅是斯里蘭卡古代名稱,又稱獅子國、師子國、師子洲。宋代之後,稱呼它為細蘭。明朝時稱錫蘭。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僧伽羅國。周七千餘里。國大都城週四十餘里。土地沃壤氣序溫暑。稼穡時播花果具繁。人戶殷盛家產富饒。其形卑黑其性獷烈。好學尚德崇善勤福。”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國中有山名細輪疊,又名翠蘭山,高大參天,山頂有巨人右足印,長八尺深二尺,相傳是創世天神留下的。山上出產貓兒睛、藍寶石、紅寶石,隨山雨衝下山澗,當地人從沙中撿寶。海中的螺蚌產珍珠。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於公元前3世紀為斯里蘭卡傳入了佛教。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伽藍數百所。僧徒二萬餘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後二百餘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小教。二曰阿跋邪只釐住部。學兼二乘弘演三藏。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僧徒乃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唐道宣《釋迦方誌》記載:“古僧羅國,周七千餘里,都城週四十餘里,人戶大盛,寺有數百所,僧二萬餘人,上座部也”。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僧伽羅人崇拜佛牙,中國史籍多有記載:

東晉法顯《佛國記》:“城中又起佛齒精舍。皆七寶作……佛齒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前十日。王莊挍大象。使一辯說人著王衣服騎象上擊鼓唱言。”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大唐西域記》“王宮側有佛牙精舍。高數百尺。瑩以珠珍飾之奇寶。精舍上建表柱。置缽曇摩羅加大寶。寶光赫奕聯暉照曜。晝夜遠望爛若明星。王以佛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務極珍奇。式修供養。”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其師子洲防守佛牙異常牢固。置高樓上幾閉重關。鎖鑰泥封五官共印。若開一戶則響徹城郭。每日供養,香華遍復。至心祈請,則牙出華上。或現異光。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眾皆共睹”東晉高僧法顯在410年由南印度搭乘海舶到達獅子國。法顯在此國住二年,求得《彌沙塞律》藏本,得《長阿含》、《雜阿含》和一部《雜藏》。

根據《梁書》、《宋史》記載,428年、670年、750年僧伽羅國曾到中國朝貢。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唐代到過師子國的僧人包括益州成都義朗法師、益州清城僧人明遠、襄陽禪師靈運、交州窺衝法師、慧琰法師、荊州江陵無行禪師(到師子洲觀禮佛牙)、愛州大乘燈禪師、高麗僧哲弟子玄遊等。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明朝永樂七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金銀供器等到錫蘭山寺佈施,並建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此碑現存於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鄭和趁賊兵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獻亞烈苦奈兒與永樂帝,朝臣齊奏誅殺,永樂帝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釋放亞烈苦奈兒和妻子,給予衣食,命禮部商議,選其國人中賢者為王。選賢者邪把乃耶,遣使齎引,誥封為錫蘭山國王,並遣返亞烈苦奈兒。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僧伽羅是梵語古名Simhaladvipa的音譯,字根來自梵語Simhalauipa,意思是馴獅人。因此被意譯為獅子國。《梁書》稱獅子國,玄奘《大唐西域記》作僧伽羅,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師子國或師子洲。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至宋代時,因為古阿拉伯語稱其為Sirandib,宋代趙汝適《諸蕃志》音譯為“細蘭”,當時細蘭是三佛齊的屬國。明代馬歡著《瀛涯勝覽》稱“錫蘭”。大史、島史等編年史紀載了自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6世紀 (歐洲殖民者抵達鍚蘭) 的歷史。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楞伽經亦曾提及僧伽羅。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公元993年,朱羅王朝君主羅茶羅乍開始派遣軍隊入侵僧伽羅。朱羅王朝的統治持續至1077年,僧伽羅人重新建立王國為止。葡萄牙人於1505年到達鍚蘭,是最早抵達當地的歐洲人。他們於1517年在科倫坡建立堡壘,並逐漸沿低地、海岸地區擴張自己的根據地。1565年,葡萄牙人把他們的首府由科特遷至科倫坡。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葡萄牙人於1597年吞併了鍚蘭島西岸的科提王國,並逐漸吞併了鍚蘭北部的賈夫納王國,1592年於康提建都、位處內陸的康提王國因而成為惟一獨立的錫蘭人王國。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在葡萄牙人佔領的低地,僧伽羅人被逼改信基督教,信奉伊斯蘭教、居於海岸的斯里蘭卡摩爾人亦受到葡萄牙人逼害。因此康提國王請求荷蘭帝國讓低地的人民得以從葡萄牙人統治中解放。1658年,所有葡屬領土均被荷蘭佔領。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荷蘭人在錫蘭的殖民統治直至1795年才被英國人終止。1802年,亞眠和約中荷蘭正式將錫蘭的領地割讓英國。1815年,英國賊最終佔領康提,並廢黜了錫蘭的國王。康提王國因而成為英國的保護國,結束了僧伽羅人獨立的歷史。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於1815年整個斯里蘭卡歸英國殖民統治以前,斯里蘭卡曾由181位國王和王后所統治。斯里蘭卡於1948年取得獨立,但直至1973年仍屬大英帝國的自治領。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法顯在斯里蘭卡取經之後,梵學在我國開始艱難發展,近代比較有名的梵學大師主要有:

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Ernst Waldschmidt 1897年至1985年)德國東方研究、印度學家。瓦爾德施米特最初在柏林大學任教,後於1936年起在哥廷根大學任教,並於1937年5月加入德意志民族群眾主義工人黨。 1935年季羨林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從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學梵文、巴利文和佛學。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清平縣,我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北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1923年,季羨林考入濟南正誼中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系,師從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選修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1934年獲得清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任山東濟南中學高中語文教師。1935年,他被德國哥廷根大學錄取,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次年師從印度學、梵語學家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學梵文、巴利文和佛學。1937年,開始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1941年,獲博士學位。從艾密爾•西克學吐火羅語、《十王子傳》、《大疏》、《梨俱吠陀》。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研習莎士比亞、歌德、塞萬提斯等西洋文學名家。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任教授。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1956年加入組織,參與知識份子動運,文化大革掵初期,曾參加周氏主導的井岡山兵團,反對聶派,在晸爭中失利,被列為反革掵,下放牛棚,遭受迫害。。。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1973年開始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譯本。2001年7月6日,季羨林將所藏文物(包括各種書籍、手稿、照片和字畫等等)捐給北京大學,並簽署捐贈協議,但2008年又稱“捐贈給北大120萬元”而“保存在北大圖書館的文物只是保存並非捐贈”,並委託其子季某承處理相關問題。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2012年6月,季某承上告法庭,要求北大“返還2009年1月13日被告清點保管季羨林文物、字畫577件”。2016年8月,一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捐贈協議已經生效,且屬於公益捐贈,就算是季羨林本人也無權收回,季某承敗訴。季某承不服判決,2017年3月6日再次將北大告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但季某承曾因與父親不睦,1995年開始有長達13年父子不相見。2003年3月,季羨林給吳新英去信稱:“季延宗(季某承)此次來301醫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決不見他。我見誰不見誰的權利總還有吧。”因此,後來他追索文物的行為被一部分外界人士質疑為是覬覦季羨林的財產。。。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季羨林曾比較過《佛國記》與《大唐西域記》,他認為玄奘前往印度時,佛教在印度已經逐漸沒落了。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執筆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外紀類。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並非以玄奘旅行的路線,而是按地區排列,記錄新疆至印度沿途所見國家的地理、交通、氣候、物產、晸治、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教育、刑法、禮儀、賦稅、人文風俗描述下來,其中也穿插聽到傳聞而沒有親自到過的國家,用“行”和“至”兩字區分。此書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於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據專家王世平表示,“玄奘用腳步量出的里程,竟準確到一里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體投地的地步”。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大唐西域記》是記載中國佛教史的重要文獻。書內記錄了當時新疆與印度各地的佛教流派,亦記錄印度其他宗教分佈,如耆那教、印度教等,有助於研究中世紀印度宗教的流佈。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除記錄宗教外,他還記錄當地語言,分析各地語言的異同,有助解讀十九世紀末在新疆發現的各種語言文書。1834年德國學者朱利斯•克拉普羅特出版《玄奘在中亞與印度的旅行》一書,是迄今所見最早介紹玄奘的著作之一。1857年法國學者儒蓮將《大唐西域記》譯成法文,開創西方學者研究玄奘之先河。中國長期以來,很少有人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一直到文化大革掵結束後,才有大量的研究。1983年季羨林等人集體合作了《大唐西域記校注》。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大唐西域記》對研究印度歷史相當重要,因為印度民族雖然創造重要的古代文化,但不注重記錄歷史,印度歷史學家阿里教授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國徽獅頭柱和國旗上的法輪圖案,都是來源於鹿野苑(sarnath)的考古發掘,而鹿野苑、那爛陀寺、菩提伽耶阿育王大塔、桑奇大塔印度著名佛教遺址的發掘,都是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卡寧厄姆自19世紀始依照玄奘的描述找到的。玄奘在書中曾描述了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阿富汗塔利班晸府所毀)。唯一統一古代印度的阿育王事蹟亦多源自於玄奘的記載。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法顯傳》是東晉高僧法顯所著的遊記。法顯在弘始二年(400年),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僧人,從長安出發,西渡流沙,到天竺尋求戒律。法顯於義熙八年(412年)歸國,前後14年。法顯歸國後著《佛國記》一書,記錄西行見聞。《法顯傳》又名《佛國記》、《歷遊天竺記傳》,《佛遊天竺記傳》、《釋法明遊天竺記》,是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獻。隆安三年(399年),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一行五位僧人、從長安出發,過陝西與甘肅之間的隴山到幹歸國,逢夏日雨季,休整約三個月後,前往褥檀國。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過養樓山到張掖鎮,受到張掖王接待,會合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結為同志,一同在張掖夏坐。夏坐完畢後,前往敦煌停留一個月。法顯等五人先行,別過智嚴等五人,度大沙漠,行17日抵達鄯善國,國王信奉小乘學。在此住一個月,前往烏夷國,國中有僧四千餘,信奉小乘。住二月餘,向西南進發,35日後,抵達于闐,國中有僧數萬,信奉大乘教。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再25日抵達子合國,有大乘教僧人千餘,法顯等在此住15日,入蔥嶺到於麾國,山行25日到竭叉國,由此西北,度蔥嶺抵達北天竺小國陀歷,有小乘僧人。西南行15日過新頭河,道路艱難險阻,漢之張騫,甘英未曾到此。度河,抵達烏萇國,小乘佛法盛行。慧景,道整,慧達三人先行,前往那竭國,法顯留此坐夏。坐夏畢,南下至宿呵多國。東行五日,抵達犍陀衛國,國人多奉小乘學。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法顯(337年-422年),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劉宋的高僧、旅行家、翻譯家。因法顯的三位兄長都幼年早亡,其父親怕殃及法顯,在其三歲時便讓他剃度出家為沙彌。二十歲受具足戒。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秦高祖(姚興)弘始元年(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多歲高齡的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時為後秦都城)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共進至敦煌。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時的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沙河(塔克拉馬干沙漠),經鄯善,至烏耆、于闐國。此時,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法顯與慧景、道整,欲前往中天竺,求取戒律。南渡小雪山時,因暴雪,慧景死於小雪山。法顯與道整到達中天竺,在摩竭提國巴連弗邑(華氏城)摩訶衍僧伽藍等處得到《摩訶僧祇律》、《薩婆多眾律》、《雜阿毗曇心》、《經》二千五百偈、《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毗曇》。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法顯在中天竺三年,學習梵語。道整後來決定留在中天竺,法顯則繼續南行,到達東天竺的多摩梨帝國(Tamralipta,約在今日的加爾各答),繼續學習、抄經和畫像。

途中歷盡艱險,於義熙六年(410年)到達獅子國(斯里蘭卡)。在此停留兩年,得到《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及雜藏經等。今日在斯里蘭卡還留有以法顯為名的地名,如法顯洞。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法顯在獅子國古都阿努羅陀城(巴Anurādha)到處參學後,於義熙八年(412年)帶了多部原文典籍,從海路回國,途中遇風暴經耶婆提國等地,最後在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今青島市嶗山區)上岸。回國後定居建康(今南京),與佛馱跋陀羅合譯《摩訶僧祇律》、《方等泥洹經》、《雜藏經》、《雜阿毗曇心》等經、律、論共六部24卷。其長、雜二阿鋡經、彌沙塞律(後來由佛馱什於宋景平元年七月譯出)、薩婆多律抄,未得譯出。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著有《法顯傳》(又名《佛國記》),是今日研究古代中亞、南亞歷史、地理、風俗和佛教等重要資料。學術界認為耶婆提國是今日的印尼爪哇島,1908年,章太炎發表《法顯發見西半球說》,把耶婆提擬定為耶科陀爾,宣稱法顯早於哥倫布到達美洲。章太炎曾對劉半農說第一位“發現新大陸”的是法顯:“請你查一查,《章氏叢書》別錄之三,有篇《法顯發見西半球說》,就知道一切了。”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Jumbo Huang Notes: When he was ten years old, his father died; and an uncle, considering the widowed solitariness and helplessness of the mother, urged him to renounce the monastic life, and return to her, but the boy replied, "I did not quit the family in compliance with my father’s wishes, but because I wished to be far from the dust and vulgar ways of life. This is why I chose monkhood." The uncle approved of his words and gave over urging him.


第1357回:佛教心經餘音繞樑,古代傳說時空交錯

When his mother also died, it appeared how great had been the affection for her of his fine nature; but after her burial, he returned to the monastery. On one occasion he was cutting rice with a score or two of his fellow-disciples when some hungry thieves came upon them to take away their grain by force. The other Sramaneras all fled, but our young hero stood his ground, and said to the thieves, "If you must have the grain, take what you please. But, Sirs, it was your former neglect of charity which brought you to your present state of destitution; and now, again, you wish to rob others. I am afraid that in the coming ages you will have still greater poverty and distress; I am sorry for you beforehand." With these words he followed his companions into the monastery, while the thieves left the grain and went away, all the monks, of whom there were several hundred, doing homage to his conduct and courage.


第1358回:波隆納魯沃東古城,萬里投荒艱苦跋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