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大概是《道德經》一書裡中被曲解最嚴重的一句,並且,扭曲的解讀被廣為接受且變成了心靈雞湯。通常這句話被理解為:好人應該像水一樣溫柔,與世無爭、委曲求全。圍繞順從-不爭不辨-寬恕流傳下來,雖然內容自圓其說,但遺憾的是被降格解讀了。

其實,理解這句話,首先應該放棄世俗的“人倫道德”的觀念和評價標準體系,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說:在聖人看來,最高明行事方法和行為,應該像水一樣。

那麼,水應該是啥樣的呢?為了對這句話的內涵有更整體的認知,我們需結合《道德經》(第八章)的思想來理解: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

上——極致的、最適宜的

善——善者,就是善為道者,順勢而為,高明的方法和行為

在《道德經》中,“善”並不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那種善良,此處亦然。全書討論的也不是人倫綱常,而是旨在闡述天、地、萬物,聖人/王、天下、百姓之間的關係。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利,真正含義是指通利、是最適宜的處事法則。

不爭,則是不與外物衝突和相斥,達到整體和諧,水是最順勢而為的。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樣,能夠通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沖突。因為水無常形,它是根據外物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形狀,沿著空虛的地方,使自己通利過去。從而也避免與萬物發生碰撞。這就是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再次強調,我們學習道德經,不要站在人倫的是非好惡立場,而是應該清空腦袋,還原事物的本然面目。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大道、天道“面前人和萬物並沒有什麼不同,而是其中的一份子。在此處,水也沒有本然的”利他“屬性,水既不利他,也不利己,只是按照自身的特質表現出該有狀態,不然也不會有水災水患,人類也不會為抗擊洪水付出巨大的代價了。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寓意深刻:世人多爭強好勝、追求“難得之貨”、欲無止境,人們通常好“實“惡”虛“,好”徑“惡”道“(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按照我們現在時髦的說法,大路相當平坦,但人們往往喜歡走捷徑。而水的行為則是循著這些虛空之處、化解衝突和對抗,不管情況多複雜,總能因地制宜,找到出路和解決方案。

倘若把善理解為“善良”,則陷入流俗人倫瑣事,單純強調利他行為,認為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溫柔,專門利人、從不利己,搶著吃虧……若真如此,那通往“聖賢”境界的道路豈不是太簡單?找個窩囊廢就可以去治國平天下了。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承接上一句,講聖人治理天下不橫衝直撞、不狂施妄為,而是學習水的特性,像水那樣的沿著自然之道的虛空循行,與萬物通利,則無不治。

居善地——在任何事態和境況如何,總能找到一個合適角色和安身之處。

心善淵——身先安而後其心靜。進一步闡述“虛其心”,使自己的心沉入虛靜之境,如同沉入深不可測的潭淵之底,無所羈絆。心靜則神歸位,神生智、智生能、能生功。

與善仁:身安心靜,自然平易近人,仁者愛人。

言善信:言必信,行必果。和人相處共事,則能不動則已,動則必成。

政善治:治理國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事善能:凡事應對自如,遊刃有餘。

動善時:達到上述這個境界,成事的條件只剩下“時機”,聖賢之人,得其時而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全身抱道以待時機。


夫唯不爭,故無尤。

此句再次強調聖人處事摒棄個人好惡、感情用事,而是遵循天道、順應自然規律,猶如水之通利萬物去治理天下,總能適時做出應變、消除障礙、找到解決對策,自然就沒有什麼可值得顧慮、擔憂之事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懂得這些道理的意義自然不是治理天下,但是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一脈相承,逐層遞進,我們通過這些道理來修正自身的行為,養成良好的教養,用以理身、理家、理事業也會大有裨益,把身體當成把身體當成天下,把天下當成身體,道理都是一樣的。


文:藍天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