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實錄:中度萎縮性胃炎伴腸化

趙某,女,52歲,2017年8月13日初診。

主訴:胃脘部脹痛20餘年,加重1周。

現病史:患者緣於20年前因著急生氣後,出現胃脘脹滿劇痛不適,就診於當地醫院,給予泮托拉唑口服治療後症狀減輕,後每因情志不暢或飲食不節後加重,胃脹痛伴有呃逆噯氣,經多方治療,未有良效,近1周以來胃脹滿疼痛加重。曾於當地三甲醫院查電子胃鏡,結果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化,病理示:胃竇部腺體重度腸上皮化生。現主症:胃脘脹痛不適,伴有呃逆噯氣,燒心反酸,口乾口苦,心煩易怒,納差,寐差,大便幹,4~6日一行。

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認肝炎、結核及其他傳染病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否認外傷史,否認輸血史。

查體:T36.2℃,R16次/分,P78次/分,BP115/73mmHg。腹平坦,全腹觸之柔軟,上腹壓痛,肝脾肋緣下未觸及,無腹肌緊張及反跳痛,墨菲徵陰性,麥氏點無壓痛,肝區無叩痛,雙腎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舌暗紅,苔黃膩,脈弦細滑。

輔助檢查:2011年5月12日於承德市中心醫院查胃鏡:慢性萎縮性胃炎;2017年8月13日於中醫院查胃鏡:賁門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病理診斷:(胃體、底)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竇)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化。

辨證分析:患者情志不暢,日久致肝鬱克脾犯胃,脾胃失和,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氣滯胃脘,胃絡瘀阻,故胃脘部脹滿、疼痛;脾胃運化失司,胃受納腐熟水谷失常,故生氣、食後時疼痛加劇;胃氣上逆,故伴呃逆噯氣;肝鬱化火,故大便幹;舌暗紅,苔黃膩,脈弦細滑,均為肝胃氣滯之徵象。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機為肝鬱橫逆克脾犯胃,病性為虛實夾雜。

中醫診斷:胃脘痛(肝胃氣滯證)。

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度伴腸化)。

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方藥:黃芩15g,柴胡20g,半夏12g,白芍30g,赤芍30g,甘草9g,枳殼15g,香附12g,木香12g,延胡索12g,白芷12g,虎杖12g,薏苡仁20g,半邊蓮20g,半枝蓮20g,白花蛇舌草12g。

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共7劑。

2017年9月20日複診:服藥7劑,患者疼痛明顯緩解,仍有燒心反酸、噯氣呃逆等症,納寐較以前好轉,大便3~4日一行,質幹,舌暗苔黃,脈弦數。初診方加浙貝母12g,煅瓦楞子15g。共14劑,煎服法同前。

2017年9月28日三診,患者自訴燒心反酸明顯好轉,偶口乾口苦,納寐一般,大便2~3日一行,質尚可,舌暗苔黃,脈弦數。二診方加黃連12g,珍珠母20g,酸棗仁15g,以加強清火寧心助眠之效。共7劑,煎服法同前。

2017年10月6日四診,患者諸症均明顯減輕,納寐可,大便尚可,1~2日一行。三診方加當歸12g,百合15g。共7劑,煎服法同前。患者後守法連續服藥3個月,症狀未再復發,患者於2018年5月4日複查胃鏡: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報告:(胃竇)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按語:患者為中年女性,有情志不舒史,致肝鬱克脾土,肝氣犯胃,進而胃絡失養,因此可見胃脘脹痛伴有噯氣呃逆、燒心反酸、口乾口苦等肝胃氣滯證。故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以四逆散和小柴胡湯為基礎方進行加減,黃芩、柴胡為君藥,一清一疏,驅散鬱邪;半夏祛痰下氣,輔助君藥開鬱暢中;方中重用白芍、赤芍,配合以甘草,以緩急止痛改善症狀,枳殼、香附、木香三藥共奏疏通氣機之功;延胡索活血理氣止痛,配合白芷、虎杖以加強理氣止痛之功,共為臣藥;薏苡仁、半邊蓮、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四藥為抗癌要藥,以其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功,改善胃脘症狀和胃黏膜萎縮狀態,用為佐藥;甘草作為使藥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解毒抗癌之功。後隨證加減,病情得愈。

歸納延伸:疏肝和胃重在調和肝胃的關係,一方面情志不暢,肝鬱氣滯,疏洩失調,導致肝氣橫逆犯胃克脾,致氣機阻滯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可出現胃痛;抑或肝氣不疏,日久鬱而化火傷及胃陰,亦可致氣血凝滯於中焦,故胃脘之病始生於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停。另一方面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胃體胃絡失養,虛火燒灼胃陰,最終發生胃絡瘀血阻滯,而胃絡是氣血濡養胃體的主要通道,若胃絡失養則易導致胃體功能減弱,不能正常發揮胃腑受納腐熟的作用,進而引起生理病理產物與瘀血相互搏結,形成瘀濁之邪,導致胃黏膜受損,發生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等癌前期病變,最終成為胃癌。對於癌前期病變,如治療及時,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逆轉,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過程中,肝氣不疏導致肝木犯胃克脾較為常見,因此,通過調和肝胃來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醫治療的主要治則,治療肝胃不調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劉建平教授多用四逆散加味或柴胡疏肝散加減,以奏疏肝和胃之效,常用藥物包括柴胡、黃芩以疏肝鬱、清肝火;白芍、枳實、黃連以通胃氣、降胃陰、清胃火。

病案實錄:中度萎縮性胃炎伴腸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