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汽車的區別,帶你識別

關於汽車的概念歐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橫貫歐洲不能有問題。美國人想的是我從美國的東海岸開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國人責問為什麼使兩年以後哪哪都是毛病時,是這麼說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車上,一年也就跑一萬公里。誰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萬公里!日本人開3年就換車了,你非得開15年,你怨誰?”

歐美人發明汽車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無到有的想象、鑽研。日本人學做汽車是為了賺錢。所以他把別人有的拿過來琢磨怎麼做的更便宜!日本車打入美洲市場是能源緊張,油價上漲的70年代。——他最省油。

關於汽車的區別,帶你識別

大家知道車怎麼能省油麼?——車輕!(風阻係數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為風阻係數的作用是與速度有關的。)為什麼在日本車迅速佔領市場的時候,歐美人(特別是德國人!)卻不生產同樣省油的廉價車與其競爭呢?是因為他們做汽車的目的不一樣!!!

德國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想的是把鋼板換成鋁合金,這一下成本高得嚇人!日本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直接把2個厚的鋼板換成0.8的。結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關於汽車的區別,帶你識別


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麼做嗎?真個這麼笨嗎?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麼做!但卻絕不是笨蛋!!!

前面說了,因為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對汽車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說了二者造汽車的目的不同。結果造成什麼直接的結果呢?舉個例子:兩個人各自開著日本車和德國車以同樣的速度撞牆,50公里的時候,日本解說員對駕駛員說:“你看,這是最新科技:發動機下陷技術,保證不會進入駕駛室造成對駕駛員的傷害;這是利用塌縮吸能原理製造的三級吸能結構,確保其通過充分變形來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駕駛員的安全。”(車已經報廢了)。德國的解說員只對駕駛員說了一句話:“看,沒問題。”然後是時速100公里,撞完之後德國解說員不好意思地對駕駛員說:“對不起,您的車報廢了!”日本解說員大聲對駕駛員罵道:“活該你死,開這麼快,你還敢撞牆?”


關於汽車的區別,帶你識別


到了2008年,中國汽車的產能為1800萬輛,當年的國內市場預測是60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將面臨著必須走向世界的局面。如果到時我們沒有體現出我們對品質追求的能力而只是模仿日韓車路又等而下之的話,等待中國汽車工業的將是一場災難!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們都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包括你我在內的消費者!!!

具備這種品質的典範企業沒有出現在改革開放以來收益最大,工業最發達的上海,而是出現在齊魯大地(孔子的影響最深厚的地方)——青島海爾。我個人認為這決不是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