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起野豌豆: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吹起野豌豆: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春末夏初,田地里长了很多野豌豆。

葳葳而蕤蕤,一蓬一蓬,缠绕在下脚处。春初时,野豌豆生紫花,叶嫩花新,蜂蝶围舞,可辨认春天痕迹,几乎是春之:到此一游。

年幼的时候,我们就会做野豌豆口哨,是父母教的“身家本领”。那时父亲母亲依然青春,走在田里,弯下腰给我们摘上几个豆荚,一边剥豌豆壳挤出青籽,一边笑着回忆自己的童年:那时我们都没什么玩具,漫山遍野的野豌豆就能玩上一整天。


吹起野豌豆: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豆荚剥开后,随手撒在田地里,人就走到另一边去了,掐去一边的豆荚,将尖的一头含在唇间,就能扬出一阵声振林樾的哨音,轻灵欢快。那些遗落的青籽,来年又生出新的藤蔓,结出新的豆荚。

到如今,和父母亲走在田畴里,他们还和从前一样,怀念自己的童年,再把当初的故事讲一遍。我还可安心做个孩子,把母亲做好的豆荚哨子,含在嘴里乱吹,对着休憩的狗儿胡叫一通,把它们吓得狂吠。


在古诗词里,是没有“野豌豆”这三个字的。野豌豆在古时,名大巢菜、山扁豆、山木樨、巫雨薇,前三个名字比较陌生,但“薇”不陌生。

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释“薇”:

菜也。见毛传。佀藿。谓似豆叶也。

陆玑诗疏曰。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

项安世曰。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谓之大巢菜。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媆梢食之。谓之豌豆顚顚。古之采於山者,野生者也。释艸云垂水。薇之俗名耳。不当以生於水边释之。从艸。微声。无非切。十五部。

我首先知道“薇”,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史记·伯夷列传》记载: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不吃改朝换代的粮食,只肯采摘野豌豆食用,最后饿死于首阳山。

王绩的《野望》也采用典故写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他在隐居归家的路途上,感到悲凉,与那些牧人猎户都不认识,找不到知己感,于是只能孤独地高歌,边走边怀念伯夷叔齐陶潜等隐居的高雅之人。

从这些层面上看,虽然野豌豆植株渺小、不起眼,但在中国,它这种植物仍然是高雅、洁净,象征远大情怀的。


吹起野豌豆: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除此,野豌豆又有乡愁之象征。

《诗经·尔雅·释草》曰:“薇,垂水。”,《小雅》有著名的篇章《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讲了戍守边疆的战士,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豌豆,从春天叶片之嫩绿,采摘到夏日之肥软,再到秋冬之时,叶片干枯老去,却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吹起野豌豆: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春初遇见野豌豆的希望,很轻盈,心想可能不过几日,就能回归家中,然而,然而,当初来时,也是杨柳依依的春日,如今到了大雪纷飞时,还有人记得我吗?还有人等待我吗?

这首诗很动人,战士之悲切、期望,寄在了小小一蓬巫雨薇上,但人之生命,并不如薇之冬死春来,今日尽,便是真的尽了。

这首诗又这样真挚地可怕,一个人面对战争、生死时,不是战争面对他时的一个名字、一纸公文,在大丈夫戍守边疆、报效家国之余,是真实个体的柔软诉求:我还想要到家乡,去采野豌豆。

以前的人吃野豌豆,算是一种替代性蔬菜,比如伯夷叔齐、戍守战士,实在没东西吃,只能采薇以食,今人吃野豌豆,算是图个新鲜。之前看邻居,河南人,掐野豌豆的尖尖儿炒来吃,其他人感到稀奇,对这种“野草”是否能吃感到困惑,又觉得为了尝鲜,吃这种东西未免有些太过。但他们不知道,古代人一直都吃这个,不仅吃,还吃出了雅,吃出了气概。

此后又一想,丛生在乡间野外的野豌豆,现在又有多少孩子知道,又有几个能吹出豆荚哨音呢?不知道薇即野豌豆,也再正常不过了。


撰文:奇妙丸


【文章为原创,如有想法请后台私信给传统君哦!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必究!】

往期精彩:

小满: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槐花:小风慢落鹅黄雪,看到槐花一寸深

暮春诗词:我思君处君思我

桥边红药为谁生:咏芍药承春宠 何曾羡牡丹丨芍药古诗词名句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