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棋,全靠佈局,謀略學中的佈局心法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劉備以皇叔之尊,為請一個山野村夫,不辭辛勞,前後三次親自登門拜訪,終於打動諸葛亮,拜為軍師,征戰天下,創建蜀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讚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這其中,就涉及到幾個問題,令人大惑不解: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深藏不露?劉備三次拜訪才得以接見,從秋末到早春,何以拖延數月?諸葛亮為何不投曹操、孫權,而選擇了勢單力薄的劉備?最後出山之時,又為何交代其弟弟,照顧好田園,以待功成歸隱?

要回答這些疑問,就涉及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謀略問題。


人生如棋,全靠佈局,謀略學中的佈局心法



謀略,根據出謀者和用謀者的不同,分為自謀和他謀。自己出謀自己用,是自謀。自己出謀,讓別人用,就是他謀。無論自謀、他謀,都有一個基本的框架:佈局。

想寫好一篇文章,需要謀篇佈局、搭設框架、理順邏輯。想下好一局棋,同樣需要謀劃思路、總覽全局。現代商業活動中,戰略定位、戰術打法、資源整合等概念亦層出不窮。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佈局的吧。

謀略論的精髓,正在於佈局。佈局的整體框架是:局前分析、對局或作局、入局、結局。

佈局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有精準的局前分析,主要包括兩個環節:陰陽分析與生克分析。

陰陽生克、相加相減,無論成敗,都會對原來的事物格局產生影響。總之,陰陽、生克、加減、成敗,構成一個循環的框架,一個閉環模式。

陰陽生克是考察與分析,加減是制定行動方案,成敗是方案實施的結構,回到陰陽,是對結果作出評估,消除謀略結果對可能帶來的陰陽失調的負面影響。

這個模式的起點就是分析陰陽,是構思謀略的第一步,分析陰陽也就是察勢:人勢、地勢、時勢、事勢、名勢。

同樣的事,不同的人說,效果不同。同樣的人,說不同的事,效果也不一樣。事勢大,效果大。

時機把握也極為重要。正所謂"蛟龍未遇,潛水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近年來小米雷軍一句:"風口上的飛豬",也可見時機的重要性。

地勢在軍事、商務上都非常重要。山谷裡的樹,還不如山頂上的小草出風頭,就是地勢使然。有些事,在甲地辦不成,在乙地就容易辦;另有一些事,在乙地是大事,在甲地就成了小事。

至於名勢,孔子有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人生如棋,全靠佈局,謀略學中的佈局心法

回到開頭那一段三顧茅廬的疑問。諸葛亮之所以深藏不露,遲遲不肯出山,是因為他絕不只想當一個職業謀士,而要做管仲那樣的丞相。這是他自謀的一部分。讓劉備三顧而見,在於考察對方的誠意和對自己的需求程度。若是劉備抱著一種見不著就算了的態度,那就表明自己在他心目中沒有地位,對自己的需求很低。在心中沒有地位,那就在政治和軍事上沒有地位。對自己需求程度低,就隨時有可能拋棄自己。

而作為他謀的"隆中對",諸葛亮提出的建國大綱可用八個字概括:"建基西川,聯吳抗曹。"這個八個字,絕非心血來潮,滿口胡說。而是諸葛亮對當時天下大勢、力量對比、陰陽生克關係的深刻洞察。

他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不臣),孫權佔有地利(長江天險),劉備佔有人和。這是三國鼎立的基本依據,沒有這個根據,就沒有劉備的前途。天、地、人三道,各得一道則三國分立,三道兼得才有可能一統天下。三家之中,誰可首先具備這三道?在諸葛亮看來,是劉備。

三道之中,最難得的是人和。沒有地盤,可以爭取,沒有時機,可以等待,但人和,更多的是道德情操問題,不能說有就有。這個分析,曹操也可能做過,他一直沒有稱帝,是個功利問題,不是道德問題。他也怕過早的去掉漢室的裝飾,喪失天時之利。

諸葛亮的以上分析,就是陰陽分析。陰陽,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講的形勢分析、趨勢分析。


人生如棋,全靠佈局,謀略學中的佈局心法



陰陽分析之後,就是生克分析。生克分析首先要區分主體與客體。謀略學上的主體即是"我",可以是我自己,也可以是我們。而客體,即是"我之對象",適合於第二和第三人稱的單複數的其他人、非人格的自然與社會存在物。

其次還要對客體進行區分,區分為與主體相生的客體或與主體相剋的客體。

因此,生克分析,本質就是對主客體之間的生克關係的分析,請看下錶:


人生如棋,全靠佈局,謀略學中的佈局心法

自上而下,相生相剋的程度逐級遞減。提高客體的相生程度,降低客體的相剋程度,是謀略追求的目標之一。

任何事物都在一定限度內保持之間的性質。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月滿則虧,一陰一陽為之道。人生就是一場不斷佈局,不斷認清自我的過程。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就必然走向另一個極端。借用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都包含其自身的否定。這也是道家老子哲學的主張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的《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贊成,道家的人也贊成,"反者道之動"歷來是兩家的格言。

有了上面的陰陽、生克分析,根據對局的策略,可以推知未來的成敗。無論成敗如何,也都會對原來的事物格局產生影響,這就是"隆中對"分析框架的最後一步。


人生如棋,全靠佈局,謀略學中的佈局心法

考慮到成敗的人很多,但考慮到成敗對原有格局產生影響的人很少。道家莊子是最早注意到這一點的人,他在《莊子》一書中,借孔子之口說出:"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惟有德者能之。"

諸葛亮就是這樣一位有德者。尚未出山,已經考慮到了功成以後的陰陽之患。這樣就可以回答上面的第四個問題:如果孔明輔佐劉備打下江山,外部相剋的關係便結束了,內部相生的關係轉變為相剋關係,此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懂得這個道理,功成之後,遠走高飛。韓信不懂,身首異處。諸葛亮當然不會不懂,因此預先埋下伏筆,功成身退,歸隱山林。這也是他自謀的一部分。

下一篇,我們將分析佈局的其他三個階段:對局、入局、結局以及結局之後的陰陽之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