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瓯北有位“活字典”,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一日如三秋,半月似百载。古稀数人生,首度乘几何?”最近,一首首防疫诗歌火遍了永嘉微信群。这几首原创诗词节奏轻快、朗朗上口,还以顺口溜的方式向人们普及了防疫相关知识,其原创作者就是“社区诗人”——永嘉瓯北街道67周岁的退休老干部胡理聪。


温州永嘉瓯北有位“活字典”,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写诗助力疫情防控


  胡理聪是瓯北街道退休干部,曾在兰州空军高炮十三师参过军,现担任瓯北街道离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书记。近期他参照《兰陵王》《临江仙》和五言、七言古体诗及打油诗等来创作一些诗歌助力疫情防控。


“今春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口罩皂。今春拜年不登访、登访拜年靠微信……”这首《防控病毒》语言虽然直白,内容却丰富多彩。

  “虽您遮掩着脸容,但护目镜中透视出的眼神,聚注、端严、凝重、舒展,眉间切诊、闻达、锁畅的表情是多么的细仔、慈善、博爱。”老人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向最美“战”疫者致敬。

  胡理聪告诉记者,每天他都会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新闻,了解基层社区的抗疫情况。

  由于他写的诗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对抗击疫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朋友圈、同事群、战友们及社区居民中传诵。大家纷纷点赞:“他的诗歌不仅传递了正能量,也让大家对疫情防控工作更加有信心。”


瓯北的“活字典”


  胡理聪一直扎根在永嘉基层,平时就爱好诗歌、散文。他平均一周要写好几首诗歌、散文等,至今已坚持几十年,积累了厚厚一摞。

  胡理聪有他的“瓯北”情结。近日,说起瓯北的变化,老人喜笑颜开,可当提到老地名的消失时,老人脸上闪过一丝伤感。他感慨地告诉记者,每一条老街巷背后都有它的历史和文化,无论哪一条消失都是很可惜的。就拿曾经繁华的瓯北楠江东路来说,在从前,这条街是瓯北最热闹的老街,除了瓯北清水埠及一些货运码头外,还有一口古井。随着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很多记忆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温州永嘉瓯北有位“活字典”,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胡理聪还负责永嘉县志瓯北篇的撰写,平时喜欢聊天、看书、看新闻、有写日记习惯,喜爱搜集地方民风习俗、失遗传说、民间故事、旧事趣闻、时代变迁一类的小文。每当听到一句方言,他就会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来,并问清楚发音、意思和出处。

  老人穿着朴素,但因干活勤快、爱整理收集,以及经历多、收集多、积累多,便有了“百通百晓活字典”之誉。2014年,作为瓯北古道文物调研的负责人之一的他还花了一个月时间徒步200公里山路,踏遍瓯北六条古道,特意赶到瓯北马岙村、安丰村等地,对古道、路线、遗存遗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写下两万多字考察笔记。这也是迄今为止瓯北古道研究的最新成果。

   “古道沿线有很多亭子、石碑。”胡理聪说,“亭子是历史的见证,古时文人墨客在碑文上留下了不少的诗吟。”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古人一样,胡理聪用诗一般的热情去拥抱生活,把晚年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周围的朋友都赞他是位“社区诗人”。


他说,这是自己独特的“健脑操”,通过写诗来锻炼思维,还真有效果。


爱骑车爱田园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舞文弄墨的人,心中却有割舍不下的田园情结。胡理聪介绍,退休后他在瓯北街道新桥社区自家老房子种点瓜果蔬菜自娱自乐,从开荒、播种再到收获,看着菜地里日渐长大的瓜果,胡理聪喜不自胜,虽然瓜果到成熟时他也只是尝个味,大多送人了,但他把这当成了锻炼身体的一个好方法。


  胡理聪腿脚麻利,精神矍铄,这还得益于他常年坚持骑行。老人回忆:“骑自行车是我一辈子的情缘,1972年12月我应征入伍赴青藏高原开始学骑车,算起来车龄近50年了。”


温州永嘉瓯北有位“活字典”,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从1989年开始,胡理聪先后在永嘉三江、乌牛、黄田等乡镇工作,每到一处就骑一辆旧自行车去,人家老是笑话他骑破旧响声大的车,真像相声中所说的“除了铃不响,其他部件都响”,但他说自己的车是三防车:防盗、防洗、防雨。现在他还是骑一辆26寸的杂牌自行车。

  4月13日清晨,胡理聪起床后喝了两杯温水,披上衣服,骑着自行车又出发了。回到家时,老人身上微微出汗,一碗热腾腾的汤面下肚,浑身舒服自在。“我习惯了这种与自行车的情缘生活,还能锻炼身体。”老人告诉记者。

  每次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回来,邻居们都竖起大拇指。胡理聪也经常和邻居们分享养生秘诀:别让自己闲下来,保持乐观心态,少生气。


来源/中国永嘉微信公众号

永嘉传媒集团 通讯员 张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