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功绩被低估2000多年,战国名将司马错

我们一提到秦国的名将首先想到的就是白起王翦这两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他们手握全秦国的兵,然后打的都是灭国级别的大战,调动的军队都是大几十万,歼灭的敌人也都是以几十万来计算的。有人给白起做过统计,他指挥的大战,总歼敌数在100万以上,名副其实的战神。而王翦直接领兵灭了赵国,燕国最后带领60万大军灭楚国,成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最大功臣。

和这两位星光熠熠的战神比,司马错就显得暗淡不少。但是从秦国整个统一全国的进程来看,司马错的功绩一点不比白起和王翦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他的功绩被低估2000多年,战国名将司马错

司马错在历史上的记载基本就是在战国策里的《司马错论伐蜀》有关他和张仪伐韩还是伐蜀的论战记载。作为他的后代子孙,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也没有单独为他作传,只是在张仪的传记里把司马错伐蜀的方略作为和张仪对比列举出来。按常理来说,把先祖形象写得光辉一点,后代也能跟着沾光啊。而白起和王翦在史记里都专门将他们并列在一起作传

从司马错的官爵上来看,秦国官方也更认可白起和王翦。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司马错当时担任国尉,率领军队攻打魏国的襄城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将领白起接替司马错担任国尉。

白起是直接从司马错手里接过国尉的官职的,要知道白起一直都是司马错提拔起来的,也算是司马错培养出来的。此后司马错在军中的地位基本上都是居于白起之下的。白起最后爵位封武安君,而司马错最高爵位应该是左更;后来王翦也因功封武成侯。

那为什么司马错一直都功名不显,却要说他的作用被低估呢?

这主要是因为司马错的最主要的成就在战略方面。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

另外著名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也提出了“治未病”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好的战略,其实是可以四两拨千斤,以最小的消耗完成重大的战略利益,而且效果还比那些轰轰烈烈大动干戈的行动效果还要更好。这点可以从《司马错论伐蜀》里面司马错给的理由可以看出来。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在这段论述里,司马错提出了几个重要论断:

1,秦国当时还属于地小民贫。司马错伐蜀是在秦惠文王初期,那个时候商鞅变法初见成效,但是还是国力还是不足与让秦国参与到中原抢地盘。而且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讲,时间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对于秦国发挥商鞅变法的优势,快速积累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秦国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富国强兵,就得富民和扩张地盘。秦国在秦献公时期发动了多次对魏国争夺河西的战争,虽然取得过几次大胜,但是由于国力不足以支撑这么频繁的战争,到了秦孝公接手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被战争消耗得山穷水尽,国弱民疲了,所以才下定决心才用了商鞅变法这记猛药。到了商鞅变法初成的时候,商鞅都得亲自带兵打仗,优秀的将领还是不多的,不像秦国强大之后那样将星云集,军队也得花时间去训练。

3,由于国力还不足与东进掺和到中原各国互相争斗的泥潭中去消耗国力,所以得博德,博德对于秦国来说还是“尊王攘夷”。当时的周王室虽然是个空架子,但还是天下宗室,如果秦国去冒犯他,其他的诸侯国就有理由联起手来对付秦国。秦国一直以来都是帮周王室抵抗戎狄而获得承认的。

他的功绩被低估2000多年,战国名将司马错

司马错时期秦国在中原方向的态势

这个几个因素结合起来,那么伐蜀就是最优方案:

首先,蜀国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是当时刚好发生内乱,这个时候,秦国以帮助平叛为名,只要很少的代价就能把蜀国拿下来,而且名正言顺。得到的回报却是巨大的。但是如果错过时机,让蜀国自己平乱,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权,或者是引入最近的楚国进入巴蜀,那么蜀国到时反过来就会成为秦国的一个巨大威胁。秦国随时面临两面夹击的压力。

其次,蜀国当时远离中原,在中原各国都把他们当做戎狄来看待,也看不上那个地方。秦国拿下蜀国也不会引起中原各国的警觉。而且平定蜀国还会被认为是为周王室灭戎狄而得到认可。

最后,如果选择攻韩,韩国好歹也是战国七雄,在当时秦国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把韩国打败。花巨大的代价就算能拿下一些城池,这些城池都在四战之地,要守住就得耗费很大的精力,能不能消化得掉还是个问题,同时还背负了劫天子的恶名。所以总得来说攻韩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

他的功绩被低估2000多年,战国名将司马错

伐蜀前的态势

从司马错伐蜀的过程来看,基本上就如同他自尽所预测那样“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秦军势如破竹,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而且动用的兵力也不多。

巴蜀拿下来之后,为秦国开辟了一个大粮仓,都江堰修建之后更是把四川盆地变成天府之国。从此为秦国的征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源。

另外一个巨大的福利就是:

“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司马错经营蜀地,然后顺着长江进攻下游的楚国,基本上一攻一个准。他也为后世很多朝代经营巴蜀然后夺取全国的路线提供了一个范本。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奉命调动陇西军队,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秦军击败楚军,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

白起指挥伐楚的鄢郢之战的路线也基本上在司马错伐楚的路线上做出修改,但总的态势都是从蜀地由上往下顺势而攻,楚国就基本上防不胜防。

他也为后世很多朝代经营巴蜀然后夺取全国的路线提供了一个范本。

刘邦也是通过王汉中,以巴蜀和关中平原为依托,虽然屡次被项羽打败,但是最终凭借这两个地方的资源和人力,打败项羽,成立汉朝。

三国时期的司马氏也是通过先拿下蜀汉然后从长江上游对东吴进行夹击,最终三家归晋。

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路线图应该也是参考过司马错的这个战略的。

所以说司马错的战略为变法初成的秦国提供了指导思想。以经略全国的角度来规划秦国的扩张步伐,使当时的秦国没有走弯路,没有错失时机,用最少的资源取得了最大的而且长远的成果。也为后来的白起,王翦他们发动大规模的歼灭战提供人力和武力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在秦朝统一的贡献绝对不比攻城拔寨的白起和王翦等名将少。

另外由于战略的制定,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秦王,所以说司马错的功绩不显也是有原因的。就像一个足球队中,教练总是不如当家球星有名,薪水也没球星拿得高,因为球星进球是可以量化的,是有数据支撑的。而教练的工作成绩要量化起来相对更困难一些,如果出了成绩,俱乐部老板也可以说是在老板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成绩。

他的功绩被低估2000多年,战国名将司马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