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三動”是剛需

新的學習開始了,家長都對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生活和學習一直是相輔相成的。太多的家長把焦點放在了學習上,看重成績、分數、名次,對於孩子生活中的勞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伴隨孩子們一生的重要能力並不重視。這就出現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經常丟三拉四、拖拖拉拉;遇到問題只會逃避,不會跟老師和同學溝通解決;只會說不會做,動手能力弱等等問題。

在孩子的成長中,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剛需?

上週五由楊詠梅老師主持的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中,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教授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老師一起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兩位專家認為孩子成長中一定要注重“三動”的培養,分別是勞動、運動和人際互動。

家務勞動是孩子一種心性的發展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承擔家務勞動存在著巨大的誤區: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管,認為家務勞動是孩子躲避學習的一種藉口和理由。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遠離家務,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會整理房間,甚至認為這就不是他的事情。

大家要知道家務勞動是孩子一種心性的發展。孩子最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這個過程中他首先要學會照顧自己,能夠表達自己,需要什麼能夠滿足自己;隨著孩子長大就應該是家裡的事情大家做,在這個過程中,他要學會幫助其他人分擔,他要觀察別人對他的反應,他能從中感受到做完後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人生經歷,經歷越豐富,心智發展越好。

開學第一課“三動”是剛需


美國心理協會的前主席斯騰伯格認為人的成功有三大智力。第一是分析性智力,第二是生活智力,第三是創造智力,其中生活智力是基礎。

一個孩子家務做的好,不僅僅是技巧問題,他還增加了很多生活經驗。現在的孩子間接經驗很多,讀書、學習,但他們的直接經驗缺乏,也就是實踐很少,而家務勞動就是一種實踐,就是增強孩子直接經驗的一種方式。孩子習得的這些生活經驗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化解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和衝突。

家長不能忽視運動的價值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兩個調查結果顯示:00後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還有閱讀不足;另一個是關於幸福指數,朋友多、愛運動的孩子比較快樂!現在的孩子們為什麼不快樂?就是因為他們最強烈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特別是男生,他們的雄性激素比女生高十倍以上,每天都需要四次以上的強烈運動,但是現在的生活可能一次都滿足不了。所以他們會找各種發洩的渠道,比如打鬧、玩遊戲等等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為什麼運動可以使人快樂?運動會釋放多巴胺,多巴胺的作用是會使人產生快樂和興奮的感覺,尤其是在孩子心情煩悶的時候,可以通過運動來獲取快樂、調整情緒。

運動也是兒童社會化最有效的途徑。運動可以讓孩子懂得規則;運動可以讓孩子懂得團隊合作;運動可以讓孩子懂得珍惜榮譽;運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律和頑強意志。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忽視了運動帶給孩子的價值。

我的女兒就是運動的最大受益者。她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練習網球,從業餘體校一直打到天津市網球中心。在一次選拔賽上,她前面的一個同學跟教練對打的回合數已經創了紀錄,輪到她上場跟教練對打,打了40多個回合,超越了前面的最高記錄,結果是教練把球拍收了,才結束和她的對打。最終,她在這場選拔賽中拿到了第一。

下來後我馬上採訪孩子:“前面的同學已經打得很好了,超越她已經很難了,你是怎麼做到的?”孩子說:“我並沒有想她打了多少回合,我只想我怎麼打好我的每一拍,關注過程。”

通過運動,在孩子身上沉澱下來的不服輸的精神、抗壓能力、自控能力和自己調整狀態及情緒的能力這些有益的素質,再遷移到學習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也是孩子人生中的一筆財富。

開學第一課“三動”是剛需

兒童的社會化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完成的

我們現在正處於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發現現在的孩子們正在用人機互動代替人際互動,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看到拿著手機不斷刷屏的“低頭族”,而真到面對面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交往。

實際上從孩子三歲開始就有與夥伴交往的願望,這是人的本能,到孩子上小學、中學時同伴的影響慢慢開始超過了父母的影響,他們非常在意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這是一種自然的、發展性的需求和能力,一旦失去,就會存在人際交往上的偏差。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學會交流,給孩子當眾大聲表達的機會,創造群養的條件,鼓勵孩子參與招待等等來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開學第一課“三動”是剛需


這是兩位專家的核心觀點,他們用很多鮮活的案例來說明“三動”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我們也分析了很多不上學或網絡成癮的孩子背後的成長軌跡,發現大部分孩子都存在從小不做家務勞動、不愛運動、沒有朋友等問題。家長從小隻關注學習成績並不注重“三動”的培養,致使他們一旦遇到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就選擇逃避,不是躲在家裡就是躲在網絡上,不敢面對現實也害怕失敗。

家長在培養這“三動”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是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一丹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提出的一個觀點,他相信人的學習能力是可變化的,它隨著你的努力程度而變化。當孩子閱讀和學習有關大腦的知識,以及它在面對挑戰時所發生的變化和成長情況,他們失敗之後更容易堅持下去,因為他們不相信會一直失敗下去。”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推出孩子棉花糖學習力的課程,就是要幫助孩子構建成長型思維。最終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對困難、挑戰和逆境,肯于堅持、努力去戰勝的人!

當孩子出現狀態波動的時候,他是把失敗當作一種學習的機會,還是找各種理由不接受失敗、不想改變、破罐破摔,這都取決於孩子是否擁有了成長型思維。在下期欄目裡,我們再一起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