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國小析

科學技術是“內生的”,是經濟體制的主要成份。科技的增長與人類科技方面的投入的資源成正比,科技能夠增加投資的效益。英美等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保持強勁的增長率,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世界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發展中國家為4.1%。然而現實中,我國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僅為2.82%。②教育投入是一項長期工程,很難在短期內見效。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不影響個人的政績和升遷,寧願把資金投到基礎建設等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而不願投到教育上,更是讓教育投入不足的現狀雪上加霜。

在政協教育界別聯組會上,政協委員、原北航校長沈士團呼籲儘快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 4%的目標 ,這也許是我們國家的一種悲哀,但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要想趕上這些大國,就必須堅持並認真地落實科教興國戰略。

1.1 什麼是科教興國?

“科教興國戰略”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1.2 科教興國的歷史沿革。

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重提我國實現現代化歷史任務的最初時期,鄧小平同志就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表示國家要發展首先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深刻地論述了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依賴於教育發展的思想,從戰略的高度強調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1988年,鄧小平同志通過總結當代科技領域變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事實,首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他還明確提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1991年江澤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工作重點轉移的進一步深化,是把這個轉移推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同樣具有戰略意義。”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1996年,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