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確良的故事

20世紀70年代,隨著人們追求美的意識逐漸甦醒,女孩子們都喜歡穿一些有色彩的衣服。

20世紀的確良的故事


20世紀的確良的故事


然而,那個年代物質匱乏,很難買到自己心儀顏色的衣服,女孩子們就去鋪子裡買些顏料回來自己染製衣服。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種叫“的確良”

(即滌綸)的面料開始走俏。

的確良”,化纖的一種,1950年代在國際上開始流行,也稱“達可綸”“滌綸”,有純紡的,也有跟棉、毛混紡的,通常用來做襯衫。據說這種面料最初在廣東按音譯被喚作“的確靚”,傳至北方後變為“的確涼”,後來大家發現穿起“的確涼”並不涼快,才改成了“的確良”。

“的確良”的“優良”顯而易見。儘管不吸汗、不透氣,可挺括滑爽、易洗快乾,還比棉布結實,“經蹬又經踹、經鋪又經蓋”,一件頂三件。更重要的是“的確良”雖然貴,但不按實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對布票不夠用的人家是個大好消息。

20世紀的確良的故事


20世紀的確良的故事


1960年代初,“的確良”開始在京津滬小批量試製。由於當時中國人還沒有從石油到化纖的生產能力,只能靠進口滌綸纖維來開發“的確良”,後來又靠進口聚酯切片來製造滌綸纖維,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儘量用於出口創匯,比如北京產的冰山牌漂白“的確良”、天壇牌襯衫等等。少量在大城市上市或出口轉內銷的“的確良”料子、成衣,是排大隊搶購的緊俏貨。直到1970年代,國家決心大手筆引進石化裝備,發展化纖工業全產業鏈,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廠陸續建成,曾是高檔商品的“的確良”才逐漸普及。


1976-1979年,中國開始大量進口化纖設備生產“的確良”,由此引發了國人在“穿衣”上的場革命。那個年代,“的確良”就是時髦的代名詞,無論男女老少,都想有一件。

那時候的男孩子最時髦的裝束就是上身一件的確良襯衣,下身一條的確良褲子,手戴一塊上海表,外加推一輛風凰26的自行車。他們往街頭一站,就徹頭徹尾“酷哥”一個,男孩羨慕、女孩神往。

其實,按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化纖面料“的確良”其實很“不良”、全棉製品才高級。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想法恰好相反。“的確良”流行,除了印染顏色鮮亮之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非常

耐穿。在計劃經濟時代,買布料要憑布票,一個人一年供應的布票僅為3尺。

一年3尺布,還不夠做一套衣服,當時解決的辦法是有錢的人家買黑市布票,

而貧窮的人家,就買“回紡布”。

回紡布就是將破布打爛,再重新紡成織成的布。而“的確良”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同題,由於它經久耐用,所以一家人的

布票湊起來,就可以給急需要衣服的家庭成員做一套衣服,夠一個人穿好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