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前言:最早的關於茶的記載文獻,有人說是《茶經》中記載的“神農氏”用茶解毒的故事,也有人說是西漢的《僮約》,三國的《廣雅》。但毫無疑問,茶作為東方之瑰寶,歷史悠久,是許多人津津樂道之佳品。然而什麼對於茶友們常說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又應如何區分,功效又有什麼不同呢?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提起茶不得不說普洱,提起普洱不得不說古樹茶。茶友們追求茶的品質,會經常談論野生型和栽培型。遊歷於悠遠的茶文化長河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古茶樹在茶友心中的份量之重。瞭解古樹茶,先要了解如何區分,茶友們所說的“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樹,應該按市場自然分類,而非茶樹進化分類。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穿越2854平方公里,深入西雙版納的原始熱帶雨林,茂密的古茶樹臨江盤山,是無數茶友嚮往朝拜之地。在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越宜人的氣候環境,造就了我們引以為傲的東方神木之故土。千萬年來,物競天擇,遮天蔽日的巨大喬木,濃霧浸泡著迷霧的森林,天地孕育出神靈的獻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瞭解的古茶樹。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這裡遺世獨立,如夢般的原始仙境,便是業界所說的“野生茶”古茶樹的棲息地。它們或是千百年前先人遺忘的淨土,或是自然繁衍之地靈。自然環境的野生群落豐富,茶葉吸取營養豐富。草木相連,野茶、茶果自然落地,肆意生長,遍佈在山谷之間,時而隱於煙霧,時而孤立崖邊,卻皆是,樹幹粗壯,葉冠高聳。3米多高的樹幹上,嫰葉無毛,葉緣肥厚。零星點點地分佈在山谷之間,像歲月的老者,仰天俯地,守護著歲月的變遷。野生茶的存量稀少,現存主要分佈在臨滄一帶的雨林山谷之中,乃至每一顆新的發現都足以震撼。它們屬於古茶樹的先輩,保持著古茶樹的原始特性,是現代古樹茶馴化的依據。彌足珍貴,便在如此。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過渡型古茶樹,顧名思義乃野生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之間的過度形態。它們既有野生茶樹的花果種子,又具有栽培型古茶樹的葉芽枝梢,兩者兼備,獨善其中。難能可貴的是其鮮葉可直接製成普洱茶,屬古樹茶之佳品,因此備受歡迎。茶友們所說的“茶葉嫩葉多白毫,葉脈清晰滋味濃”古茶樹多為此種。兼具內含物豐富、香氣高揚,回甘耐泡等優良普洱茶的特點。現存的過渡型古茶樹,多處瀾滄邦崴一帶,樹齡也有500年以上,實屬前人留贈之貴品。它們見證了茶樹進化歷史的空白,極具研究價值,完整地詮釋了我國原種茶樹的進化歷程,證實了茶樹在國內的發展歷史,其多樣性和可塑性,也更為茶友所期待。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相對的,“栽培型”古茶樹是經人精心呵護,培育出的新品種,是對野生茶樹進行選擇、栽培、馴化,是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綜合產物,茶民們精心照料,為其除草,護其生長,卻也是雲南先民贈與我們的傳世瑰寶。它們條索細長而緊實,色澤暗綠卻香氣明顯,多為蘭花香、蜜香等。景邁、易武、倚邦、莽枝等名、古六山多為此種。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普洱、西雙版納、臨滄是古樹茶的主要分佈地區。無論是野生型古茶樹還是千古遺珠的栽培型古茶樹,或者說是過渡型古茶樹,它們都是天地神靈之精華孕育。李衡記深諳此道,熟知古樹茶乃普洱茶優劣之關鍵。傳承百年,匠心惠誠,堅持以雲南古茶樹為原料,樹齡都是超過百年的大葉喬木,一年只做一批次明前春茶,對古茶樹的保育,自然生息,使來年的茶葉內含物更豐富,品質得以保證,再將如漫撒、倚邦、景邁、南糯,名、古六山這些大自然的珍貴恩惠傳遞給每一位愛茶之人。如此品質,便是普洱茶之精髓,李衡記之初心。適逢今年雲南旱情,古樹茶的品質必將更為濃郁,期待今年批次上市,迎各方茶友一同會品,悠然自得,便是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