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龜卜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占卜術?

我國古代占卜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它也是世界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神學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占卜術,名目繁多,反映出它豐富的內涵,而內涵繁富的占卜文化,又雄辯地證明中華民族的的確確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文明古老的民族。

古人占卜的目的是要對未來的人事方面的吉凶禍福、成敗利鈍進行預測,而這正反映了古人對於美好未來的執著不渝的追求。儘管這種追求是矇昧的,然而有所追求總要比沒有追求要積極得多!

如果只是站在今天科學現實的高度,去訕笑往古先民的原始矇昧的追求,這隻能證明我們自己對歷史的無知。各種文化現象無一不是經濟基礎的反映。落後的經濟基礎只可能產生落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落後只可能消極地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以勾通神人意旨為手段,以預測社會與人事變化為目的的古代占卜術,無疑是遠古時代原始社會落後的經濟基礎的產物。只要經濟基礎不改變,就有占卜的落後的文化現象存在的土壤。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落後的文化現象還會以各種方式來影響甚至破壞新的經濟基礎的形成。

這正是我們要將那些曾被視為“禁區”的神秘文化公之於眾的原因。任何“神秘”的東西,只要把它公開出來也就不神秘了。

我國遠古時代的先民在跟大自然的搏擊中,遭受過人所難堪的磨難。比如,驚雷閃電的劈殺,掀天揭地的狂風,山崩地陷,洪水氾濫等等無法抗禦的自然偉力的突然襲擊,都曾使他們困惑不解。他們在大自然的強威下,雖然也勇敢頑強地鬥爭過,甚至幻想過“追日”、“奔月”、“填海”、“補天”。然而,幻想終究是幻想!於是他們一方面繼續和自然搏擊,一方面又不得不聽任自然之神的支配和捉弄。敬天畏地的思辨使他們拜倒在自然之神的腳下!“天”,成了他們命運的主宰。不能勝“天”,當然就只能順天意而求生存、圖發展,而要順天意就得與天公地母“神交”。先民正是出於這種想與自然之神進行勾通交流的目的而產生了一種“想當然”的先兆預知的慾望。先民們對神秘而偉大的自然現象由惶惑到敬畏,由敬畏到崇拜,由崇拜到祈求,由祈求到摸索預測吉凶禍福的法門,於是我國古代的占卜術便應運而生了。

以天地鬼神為象徵物的大自然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大至日月星辰,小至烏龜蓍草,都成了先民徵兆預知的靈物。誠如《史記·龜策列傳》所言:“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然皆可以戰伐攻擊,推兵求勝,各信其神,以知來事。”司馬遷這裡所說的“決疑”,就是我們現在流行的說法,謂之“諮詢”;“知來”就是我們現在流行的所謂“預測未來”。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預測學和未來學的原始萌芽是何等的淵源悠遠!

占卜的產生

古代占卜術產生於何時,現在已無從稽考。不過就有文字的歷史來看,它的產生至少應該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關於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從甲骨卜辭中得到確鑿的史證。

什麼是甲骨卜辭呢?它和占卜有什麼關係?

甲,就是龜甲;骨,就是獸骨;卜,就是占卜;卜辭就是古人占卜留下的文字紀錄。甲骨卜辭,就是古人在龜甲和獸骨上留下的占卜文字紀錄。

為什麼說龜卜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占卜術?

殷墟龜甲獸骨

上圖就是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的殷墟龜甲獸骨,那上面直行的方形線條正是當時占卜的文字。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是殷王朝盤庚遷以後的王都。盤庚之遷在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某個年代裡,甲骨卜辭反映出來的古人的占卜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而且,從今天可見的卜辭形體、線條的純熟可以推測,甲骨卜辭的起源,時間要早得多。

遺憾的是,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尚未發現關於占卜由誰最先發明創造的記載。弄清這個問題,只能從歷代有關的文獻資料中去尋求一些珠絲螞跡。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黃帝是我國黃河流域各部族的共同首領,他大約生活在四千多年以前。他身邊有位史官名叫倉頡,長著四隻可明察秋毫,洞悉一切的眼睛,能仰觀天文,俯視地理,乃至龜、鳥、獸類行經的跡象,並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文字,使天地鬼神受到震驚而“天雨慄,鬼夜哭”。有趣的是,從殷商到周王朝,進至春秋戰國時期,執掌占卜的也是史官。我們可以這樣來個假想,如果剝脫掉倉頡“神人”的色彩,而倉頡又確有其人的話,那麼上古占卜術的創造發明權非他莫屬。當然,從上古時代的結繩記事,到以圖為文,到文字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作為群體文化現象的文字不可能是倉頡一人所為。但是占卜之術從龜鳥獸類活動的印跡中獲得啟發,從而傅會出先民預測的契機,反映出他們預測心理的慾望,因此占卜術由獨體的某一個智者首創出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龜卜和易佔

倉頡造字傳說,史籍文獻中不絕於書。《淮南子·修務訓》中稱“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號曰史皇,或曰頡皇。”由於他創造了文字,文字也塗抹上了宗教神學的油彩,文字本身被神化成含蘊著可以預示天神意志,預測人們吉凶的徵兆。古人還毫不諱言地指出:“字,心畫也;心形如筆。筆畫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咎,定五行之貴賤,定平生之禍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貴貧賤,榮枯得失,皆於筆畫見之。”連漢代大文學家揚雄也說:“言者心聲也,書者心畫也。”心文相通,上可悟天神之旨,下可察靈鬼之情,一筆一畫竟具有如此神奇的預測功能。占卜既和文字結下了這樣的不解之緣,那麼占卜的源頭至少又可提前到產生文字的六千多年以前了。

占卜歷史悠久,所以自古以下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占卜術。《漢書·藝文志》將占卜的種類作了這樣六類劃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形法和雜佔。如果具體劃分起來,就有佔天、天星、佔日、佔月、佔年、佔歲、占候、卜世、卜戰、卜祝、卜祀、卜築、卜宅、相地、卜老、卜嗣、卜名、卜居、卜戒、卜妻、卜食、卜鄰、卜夢等等,不一而足。直到清代,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四庫全書》,還把占卜專列為“術數類”,其中又分出七類:數學、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儘管占卜類別繁多,但歷代所奉為正宗的只有龜佔和易佔。據《周禮》:“以八命者贊三兆三易三夢之佔,以觀國家之吉凶,以詔救政。”所謂“三兆之佔”,就是燒灼龜甲而顯現出裂紋,這裂紋稱為龜兆,根據兆紋的走向、勢態和色澤濃淡判斷吉凶;“三易之佔”就是據《易經》八卦的排列組合所提供的“信息”,預測吉凶,決定行止;“三夢之佔”,就是夢佔,屬雜佔之列但居雜佔之首。

卜辭雖然沒有告訴我們占卜的結果,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當時殷商的國王在處理戰爭這種重大的事件之前,是要聽命於占卜的。誰來回答占卜的結果呢?自然是占卜者。據《周禮》記載,周王朝進行占卜,執掌其事的主要負責人是史官太卜。太卜以下有卜正、卜尹、卜師、卜人、龜人、史墨等人員。在周官中,“太卜、下大夫二人;卜師、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如此龐大的占卜組織簡直就是王者決疑行事進行預測的一個“智囊團”。他們的分工大致是這樣的:龜人掌六龜(即天龜、地龜、東龜、南龜、西龜、北龜)的選擇工作,依所佔卜的事項選擇什麼類別的龜來占卜,可以稱得上識別龜們的“動物學家”,卜人將選定的龜進行解剖和開龜剔出龜甲的工作,交給囗氏進行燒灼,然後由史墨進行煙薰使黑,露出龜甲上的“兆”(即裂紋)。這些工作完備之後,就由“卜人定龜”,也就是說可以口中念念有辭地進行占卜了。占卜時,一般的事交由卜師進行,重大的事交由太卜執掌。太卜、卜正、卜尹又組成一個“三個小組”,在這個決策集團中頗有點“執委會”的味道。王者辦事,不論是征伐出獵,出入行止,還是攘兇就吉,進行一番隆盛的占卜,在當時那樣一個文化背景下都是很有必要的。唯其如此,所以《尚書·洪範》對周代的占卜作了這樣的描述:

“立時人作卜筮,三人佔則從二人之言。”

俗話說,“一人不敵二人計,三人能出個好主意”,看來,少數服從多數的這個處事準則還真可謂古已有之。

烏龜古代它被視為“至聖至靈”之物。這裡有一個烏龜顯靈的故事:春秋時宋國的元王夜得一夢,夢見一位修頸長頭的老人,身著繡有花紋的黑衣,乘坐一輛黑色的車子來對元王說:“我是上天委派的巡江使者。一天傍晚時分我巡河時被泉陽地方一個叫豫且的漁人用網撈捕到他家,現正被囚禁在他家的竹籠裡,因念您是仁德之君,特來託夢於你,央請您救我一救,日後我自然會要報答於你。”

次日,元王找來博士衛平詢問夢由究竟。衛平於是夜觀天象,看到星宿變化後向元王說:“天帝正在銀河召開諸路鬼神大會,商討銀河正南北江河干涸之事,擬啟動南風發雨,先派了巡河使到此方來。今觀鬥宿星座柄端直指太陽不動,這說明江使被囚,大王所夢錦繡玄衣的老者不是別人,正是巡河被囚的神龜使者。敬望大王趕快設法營救。”於是元王派人到夢中老人所說的地方去查詢,果然有此事。元王又聽了博士衛平的意見,以牲血灌龜,行大禮祭拜,剔出龜甲用龜甲占卜,百言百中,自此以後宋國日益強大,宋國的老百姓也從此都奉龜為靈物。孔子聽到此事後說:“骨直空枯的龜甲,可是件神物啊!”

這個故事自然是荒誕無稽的,但由此似乎也可推想到烏龜躋身到占卜這一神聖殿堂的發跡史。另外,烏龜是龍鳳龜麒麟四大靈物之一,古人不曾見過龍鳳和麒麟,可是卻見到過實實在在的龜。加之,中原地域,是“物以稀為貴”地被人們寶愛起來。由此對龜的神奇的傳說,便有了產生的土壤。例如:《尚書·洪範》說:“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如此一來,龜又與聖人之出而同步,一起受命於天。龜本來還只是天神信使,這樣一來它本身也就成了古人心目中的聖靈之物,或者說它本身就完成了從“物”到“神”的轉化。人們開始對龜產生了迷信,開始了對龜的崇拜。

龜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大約有近兩億年的歷史。當爬行動物統治地球的中生代時,龜與恐龍就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到距今七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地球上許許多多的生物都遭到了一場空前的大災難,連恐龍也未能脫免而絕跡了。可是烏龜由於具有堅硬的甲殼,又具有耐飢耐寒的天然素質而很好地活到了現在。龜的確是一員“福將”,按科學理論測算,人壽最長也不過一百二十多歲,而龜的壽命可達三百多歲。古代傳說神龜壽命可達三千六百歲,真可謂“千年不死的老烏龜”。龜還具有一種萬里征途不迷航的特殊“生物鐘”,不管經過多麼長途的跋山涉水,仍然能夠平安返歸故里,這是一般爬行動物所難具有的。

《史記·龜策列傳》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古代的南方有一位老人用了四隻烏龜支墊床腳,經過二十多年以後這位老人去世了。當後人移開他的床鋪時,發現那四隻二十餘年不食不動的烏龜卻依然活得很神氣。

傳說中還認為龜生活的地方沒有虎狼,沒有毒蟲,沒有氏鳥梟猛禽,野火不及,斧斤不至,可保一方平安。還說,烏龜協助女媧補過缺漏不全的蒼天;又說它幫助鯀氏馱運自增自長的“息壤”去制服滔天的洪水;烏龜曾經還是鯀氏族部落的圖騰。

《尚書·大誥》說有位國王曾經得到一隻大寶龜,於是每逢盛大的祭禮便請寶龜問事以卜吉兇,而且將寶龜傳給子子孫孫。

對於占卜,古用生龜之說,唐代李華專寫有《龜卜論》,他認為龜在當時世所難得,如果都是殺龜占卜的話,那麼後人又將拿什麼再來占卜呢?從這些情況看來,我們推想用生龜占卜可能在用龜的腹甲進行占卜之前。

龜甲卜程

古人用龜的腹甲進行占卜,開創了所謂“敗龜”之事,到商周時代已經有了一套十分完整的程序,而每一道程序又十分繁瑣,正是這每個環節上的繁瑣用功,人為地使龜卜愈弄愈玄虛。經辦龜占卜事的人,一代一代又給予加工創造,使之日臻完善。這樣一來,原始矇昧的“預測學”就初步定型了。下面就分步驟按程序介紹古代的龜卜:

〖HT5H〗選龜〓選龜是龜卜的第一程序,也是關鍵的最神聖的一道環節。按古人的說法,龜有多種,有的屬天,有的屬地,有的領屬東南西北四方。天地四方象徵“六合”,人類世界的方方面面,幾乎全部被神龜所管轄,論其實質這簡直是王權的象徵。上述六種龜又各有其色澤加以辨識,天龜呈玄色,而地龜呈黃色,東龜呈青色,南龜呈赤色,西龜呈白色,北龜呈黑色。依古制,這些玄黃青亦白黑之色的龜,都是龜中之精品,都是可以用來占卜的神龜。

由於龜卜用腹甲,所以還要觀察龜腹。古人認為龜腹又可分為十種類別。第一種龜腹為神龜之腹,可以“通神明”,也就是說此種龜是人與神之間的信使;第二種是靈龜,即可用來取卜預測吉凶禍福的卜龜;第三種是攝龜,攝,是攝取容匯的意思,這種龜的腹甲給人一種舒敞之感;第四種是寶龜,即個兒大的龜,《尚書》載稱“寧王遺我大寶龜”,這種大龜由於極不容易求得,故視為“寶,”,它用以占卜的內容也大;第五種龜是腹上有“文”的龜,這種龜感受了日月之精華而呈五彩之“文”,文,指花紋;第六種龜是蓍龜,因其伏藏於叢生的蓍草處而得名。古人認為蓍草是一種靈草,自然這種龜是很靈異的了;第七種是山龜,居於陸地;第八種是澤龜,居於沼澤處;第九種是水龜,居於水中;第十種是火龜,伏生於近火之處。

以上就是古人占卜時選龜的標準。

但是據後世流傳於民間的《吳中卜法》所言,選龜的標準就沒有這麼複雜了。《吳中卜法》認為,“龜以大者為佳”,太小的龜不選用,顏色呈黑,顯得晦暗的不選用,貯存時間過久,而龜甲接近枯朽的不選用。龜板靠近頭部有兩根線條,如同環抱頭部斜向而出,或呈直線狀而伸出的叫做“沖天”,有沖天線紋的稱為“王”,這是上品龜。次之,在龜腹甲左右兩側隆起的甲牆處各有一眼的,稱之為“相”;左牆有眼,而右牆沒有眼的稱之為“將”;右牆有眼,而左牆沒有眼的稱為“判”。這王、相、將、判四種龜都是很尊貴的占卜之龜,均在可以選用之列。關於龜的品位,也還有用日月星辰給龜命名的,如“八龜”之說就有北斗龜、南辰龜、五星龜、八風龜、二十八宿龜、日月龜、九州龜、玉龜等名號。

龜選取後,據說要藏納於為其專備的“龜室”之中,龜室設置在祖廟之內。將龜的前月堯骨穿破,然後懸掛在龜室的西北角,以備攻龜時取用。

攻龜 攻龜就是治龜。占卜前對龜要進行一番治理加工。將生龜宰殺之後,取下龜的腹甲(龜版),取甲時要將左右龜甲牆保留好。有了一塊左右牆保留完好的龜甲版,便可以進行攻治了。先將取下的龜腹甲進行一番祭祀,即將牛宰殺後,以牛血塗抹在腹甲上,這叫做“釁龜”。龜甲釁祭之後還要進行刮磨,刮磨到平滑放出光澤,晶瑩如有玉色,治好龜甲以後,在龜甲上先鑽鑿其背面,但不能穿透龜甲,鑽是為取一個點型的穴,鑿是為取一個上寬下窄的槽穴,兩穴相鄰,這就是卜穴。

據《吳中卜法》,在龜甲上還要刻“方”。刻方是為占卜的事定位,在定位的“方”內觀知兆象(裂紋)的形勢而進行預測某事的判斷。

灼龜 又稱灼契。這是攻龜之後的一道程序,按古法,是用一種稱為荊木的材料燃燒起來後,將龜甲放置火上,因煙火的薰炙而使龜甲呈現黑色。攻龜時在背面留下了鑽過鑿過的許許多多卜穴,由於較未經鑽鑿的地方薄弱,自然容易形成許多不規則、走向和形勢各異的裂紋。經鑽過的龜甲正面會出現縱向而較粗的紋路,叫做“墨”;鑿過的龜甲正面會出現橫向而較細的紋路 ,稱為“坼”。有了“坼”就可以預測未來,判斷吉凶禍福了。占卜者將坼分為首、身、足三個部分。靠近“墨”的部分稱為“首”,中間部分稱為“身”,其末端部分稱為“足”。卜斷人事吉凶,就看這坼的身、首、足之俯仰平直的勢態。一般地說,首仰,足肣的兆紋就是吉兆;反之,或首上分開、身中折曲,就是凶兆。

由此看來,灼龜取兆是進行占卜的關鍵一道程序。這道程序,概括起來有鑽、鑿、刻方、燒灼薰炙等工序。

又據《吳中卜法》,灼契龜甲說得更玄。灼龜須要製作一種“三一丸”,即以炭屑一兩,鉛粉三錢、用棗肉泥拌和製成長三、四分,筋條般粗細的型錠。灼龜前,用碗盛好清水,把銅錢放在水中,再用木質界尺二根架在碗口上,然後將龜腹甲有“刻方”的一面向下朝水,另一面則朝上。三一丸放在火上燒至通紅後,再取出來放在龜甲上燙灼,使之出現裂紋。這樣做的用意是讓水、火、木、金、土“五行”俱備。

佔龜 佔龜又稱佔坼,或稱觀兆。這已是龜卜最後一道的程序了。這道程序是對灼龜之後在龜甲上出現的裂紋,即兆象,作出預測性的判斷,前面在攻龜程序中已略約提及到坼兆分首、身、足之部分。這三部分是以靠向龜甲“千里路”的遠近而定的。何謂千里路呢?千里路是龜甲正中縱向的自然紋。橫向的自然紋還有五條,與首尾部位呈曲線形的各一條,與千里路相交的中段三條。“刻方”分佈是,居中的左右各一“刻方”稱為“腰金”,左為甲乙腰金方,屬水;右為丙丁腰金,屬木;腰金以上的“刻方”稱為甲乙方,居左的為甲乙金兆方,居右的為丙丁火兆方;腰金以下的兩方稱為“兜財”,千里路左邊的稱為“甲乙兜財”方,右邊的稱為“丙丁兜財”方,都屬火。灼龜時,“刻方”以外均不灼契。占卜觀兆時,只取方內的裂紋。裂紋在龜卜的術語中稱為坼。坼是占卜的依據。坼分為首、身、足三段。靠近龜甲縱向自然紋(稱“千里路”)一端稱為首(又稱“頭”),中段稱為身,末端稱為足。坼的這些稱名,可能來源於龜卜最先採用生龜占卜。

怎樣由坼的首身足來預測吉凶禍福呢?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古人將坼的表象分得十分十分的細瑣,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得清楚的。這些,下面將有專題介紹。這裡只講講基本的佔坼法。古人認為坼的首段,象徵一切事物的開端,或事物的發源和根本。首要“平直高昂”,也就是說呈平整的直線而向上昂起就吉利,如果呈“回就”勢態,就是首段到靠近千里路以後又折回來,那就要看是否“有情”。如果“回就有情”,這兆象也是吉利的。首段低俯下垂,模糊不清,坼線斷斷續續,首端上方出現空白(斷續下垂稱“瀝漤”,首上有白稱“戴白”)這就於事不宜。

坼的中段為“身”,身,象徵事物的主幹,是事物的發展階段,也是決定事物成敗的主體。身要平整光潔,顯得剛勁有力,呈興旺發達的勢態,這樣處事就吉利。反之,坼身斷裂不連綴,如同枯木朽株,或纏夾局束,縱橫短促,那麼辦任何事都不適宜。

坼的末端為“足”。足,象徵事物的結束階段,猶如尾聲。因此是要飄逸灑脫,不能顯現出拖拖拉拉的跡象。古人認為,這是“陽之類”。屬於“動象”。反之,“足〖HT6,7”SS〗月〖KG-4〗今”,就是足象收斂,是“陰之類”,屬於“靜象”。卜法認為,這就要看預測什麼事情,依照辦事性質而決斷吉還是兇。因事情有的宜動有的宜靜,有的宜放有的宜收,所以決斷吉凶也就視具體事物而具體對待。

這些依坼首身足三段占卜的原則,都只是一個大概。因為坼的形象千姿百態,預測人事的吉凶、成敗、禍福絕不是如此之簡單,這就得由一些“專門家”,即卜人來作具體解說。

龜卜兆象的解說

對龜卜的坼兆進行解說叫做佔兆,又稱佔坼,或稱卜兆,總之,坼或兆是一回事,都是龜甲灼燒之後出現的裂紋。裂紋的形像、走向、勢態是無法預定的,全因所用龜甲的質料、乾溼度、卜穴的深淺及燒灼時溫度、時間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決定。人們在利用龜卜進行預測時,誰都有希望獲得吉祥康福的兆象的心理,因為這是天賜的好兆頭。但是龜坼並不會以個人心理意向為轉移,正因為如此,所以古人才認為龜卜是“至公無私”的。至於,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那就更加不會想看到龜坼兆象的不吉祥的信息,一旦有不合自己心願的兆象出現,就會討厭,並希望能有人作出對自己有寬慰的解釋,龜卜兆坼既然是不能改變的,那麼對兆象的解說就自然要有相對的迴旋餘地。因此,“至公無私”的龜卜由於預測的“客觀性”漸漸不為統治者所需要,這就產生了帶有主觀隨意性的龜卜解說。讓我們先看看春秋時期統治者不那麼聽命於不利於自己的龜卜的記載:《左傳》僖公四年,晉獻公想娶驪姬為夫人,作了一次龜卜,想預測這樣做是否吉祥如意。龜卜結果是不吉利。由於晉獻公見到龜卜結果不合自己的心願。於是改作蓍佔(古代另一種屬於《易經》卦象的占卜法),易佔的結果是“吉”,晉獻公這就高興地聽信了蓍佔的預測。

隨著龜卜主觀隨意性的產生,於是為了調整龜卜的“至公”和統治者主觀隨意性之間的這一矛盾,龜卜兆象的解說於是產生了。從事龜卜的專業工作者,在佔兆時對主子察顏觀色、投其所好,作出既符合天神意旨,又使主子稱心快意的解說。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下面一些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龜卜術語名詞,就會很清楚了。讓我們先來看看《史記·龜策傳》中所提及的一些術語:

祓龜與祝辭

祓龜是龜卜應驗不佳時的一種補救措施。佔龜時不靈驗,是由於稱為“玉靈”夫子的龜身有“不祥”。如要其靈驗,則必須拂拭龜身的這種“不祥”。祓,即拂拭的意思。先以清水將雞蛋洗滌乾淨,然後以黃絹裹梁米和洗淨的雞蛋,繞龜三週,龜甲朝東放置。因為古人認為黃色五行屬土,土居中位,取中正之義。雞又晨曉報時不誤,為誠信之物,所以取雞蛋以作誠信象徵。之所以繞三週,是因為三為多數,又象徵天地人。祓龜時,要禱請神靈,致禱辭稱為祝辭,又稱為卜祝。卜祝時先要將卜問的事默唸給神靈聽,並表達需求兆坼顯靈的意願。

如,卜問對某物有所求得,其祝辭這樣念:

“假之靈龜,五筮五靈不?知神龜之靈知人之死,知人生。某身(卜者自稱其名)良,某欲求某物。即得也,頭見足發,內外相應;即不得也,頭仰足肣,內外自隨。”

清人胡煦認為:“龜佔之法,先當以祝請為準。”這就是說,進行龜卜時,先要確立卜問的內容,向龜神念念有辭地禱請一番。

古人認為,同一事在同一時,不能再佔。

《史記》中龜卜兆坼術語解釋:

兆象就是龜坼裂紋,坼分頭、身、足三段,靠近“千里路”(龜甲正中自然紋)一端稱為“頭”、中段為“身”,末端為“足”。頭身足的象徵意義已如前述,頭身足的高昂低伏勢態及其形像的質感是觀坼辨兆的依據,其常用術語如下所述。

肣,讀作琴,《史記·龜策傳》只用肣今來描述足兆,指微縮低伏之勢。後世的《吳中卜法》將管、落、垂、尖等術語都歸入肣。肣是足的收斂之象。

開,《史記·龜策傳》只用來描述足兆,指足象的開豁通達。《吳中卜法》將高、仰、發、揚、飄等術語都歸入“開”這一類·開和肣是相對的足兆。

挫折

挫折,即短小不舒展,是描述身的兆象。挫折與節折不同之處是,節折是斷折為二節,短而不舒的意思。

橫吉安

橫吉安。橫,指呈橫在平均允之象,古法認為橫五行屬土,是靜止不變不驚之兆,以陰陽論,屬陰。胡煦認為,“橫之為象,以方圓平直論。”

內外我人

內外我人,這是龜甲劃方之後的兆象。凡坼兆在方內的稱內,在方外的稱外。坼兆曲折過外有餘,就是外;反之就是內。古法定內為“我”,定外為“人”,如果內外坼兆基本平衡則稱為相應,也就是“我”與“人”相應,也稱相隨或自隨。

橋,是喬的通假字,意為高,如果坼兆是內高外下,即我高人低,就稱為橋,或自橋。

柱,這是以直立的樹木描述坼兆,如果這根“木”上有分叉的坼,就是“生枝”。

自舉自垂

自舉自垂,自是一個起虛襯作用的詞,沒有實在意義。如自橋,就是“橋”。舉與垂是相對意義的坼兆概念。坼兆呈上提狀是舉,呈低落狀是垂。

挺詐揄仰

挺詐揄仰,挺詐是兆坼呈直硬的質感,而直硬只是表象,直硬中如果感到內質是虛弱的這就叫挺詐,即挺中有詐的意思。古人如此這般的解說,簡直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揄仰,如弓起之形,指身兆的勢態而言,揄是頭足不舉,呈抑壓之勢,而中部向上隆起,呈弓形。

格與狐

格與狐,《史記·龜策傳》中的占卜術語有此一說,其餘占卜書未見。格,即陰隔不暢;狐,疑而莫辨。坼兆因厚實粗狀而超過了坼應有的粗細度,因此稱為狐格”,如果狐格坼兆的中部符合坼的粗細度,就稱為狐徹。

以上是《史記·龜策傳》中出現的部分龜卜佔法的術語。龜卜術語隨時代的遷衍而不斷更新發展,如後世《龜經》一書的術語解說就更加詳備而形象了。

《龜經》龜卜術語,選釋如下:

·甲乙金兆正形:坼兆形如“一”字,是為正形。位在龜甲的甲乙刻方,屬金。

·丙丁火兆正形:坼兆形如“丁”字,是為正形。位在龜甲的丙丁刻方,屬火。

·腰金甲乙水兆:坼兆形如娥眉覆月,是為正形。位在腰金甲乙刻方,屬水。

·腰金丙丁木兆:坼兆形與腰金甲乙水兆相同,只是位在腰金丙丁的刻方內,五行屬木。

·兜財:坼兆形如仰月,好比以船載物,故名兜財。兜財左右兩刻方都屬火。

·平和直:坼兆的頭足沒有高低,如《史記》中所言“橫吉安”。直的坼兆是不曲不斜,大概“平”是橫向的,“直是縱向的。坼兆平直,遇事則吉利平安,沒有災禍。

·高和昂:高和昂是同一坼兆。指頭高或足高。頭高而小,象徵為辦事可以勁進,沒有災禍;足高,象徵為利於求財,貨出售可得高價。

·低和伏:低指頭下垂,古法認為“低頭無氣”,足垂,也屬無氣。頭足低垂,象徵辦事遲滯難成。問病,則病難痊癒。問財則貨物不易出手,即使出手也買不起好價錢。坼兆中的“臨”和“垂”與“低”和“伏”可以同佔,象徵意義相去無幾。

·野和就:野,指兆坼的頭朝向方外,沒有回顧的趨勢;就,指兆坼的頭朝向方內,沒有背逆的趨勢。野兆象徵辦事難成,就兆則辦事易成。與“就”兆相類的還有“回”兆,也是象徵辦事易成。

·戴白纖活:戴白兆坼,指頭上出現白點,象徵有父母喪亡。纖活兆,足反轉呈細小的活躍狀,象徵辦什麼事都很吉利。

·落和漏:落兆和漏兆的兆形,指足呈下垂之勢,漏兆還包括足上生枝(開叉)而下垂。佔事不吉難成。

肣和管:肣兆和管兆的兆形,指足呈收斂之勢,又說是“平伏而清”,如此說來就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也與總的兆象意義有所背逆。

·休囚枯朽:休囚和枯朽是形像相同的坼兆,都是呈矇昧晦暗,模糊不清的色澤。這兩種兆象,預示著凡事不利,凡事暴兇,是凶兆。

·旺相有情:旺相坼兆,指頭的洪(大)潤(光澤)明淨;有情坼兆, 指頭呈回顧而柔順的感覺。這兩種兆坼,都是吉利的徵兆。

·折摺顛狂:折和摺是兩種坼兆,折指斷折,摺(今寫作“折”),指呈四次摺疊形。折和摺的坼兆都象徵辦事不順暢,時有進退,迂迴曲折。顛狂兆坼,指呈大的起伏之狀,辦事也如兆形,變動不居,起落不常,難以駕馭。

·拗鄉乖違:拗鄉和乖違之兆是同形義近的坼兆,其形像大約是偏斜不正,與正形之兆象有所違逆,決斷吉凶成敗,一般要看拗在何處何而定。總之,這都是不吉不利的徵兆。依鄉之兆與拗鄉之兆則相反。如果是正形依鄉或正當(當位)的依鄉,辦事都是十分順利的。

·衰浮豁發:衰兆,坼兆細微無力;浮兆,微起輕細;發兆,大起上揚;豁兆,開闊舒張。衰浮二兆,辦事不力;豁發二兆,辦事通達順暢。但豁兆屬動象,解脫事有利,成事卻不一定,因為能放不定能收。辦事防止走過頭,但想煞住卻不一定能如願。

·靜滯拖墜:靜兆,可能指坼兆沒有躍動勢態,此說甚玄,估計不以形像論而以觀察的感覺進行分析,這種兆預示人們靜觀其變,不可輕舉妄動;而滯兆,可能指足坼的足板,也是沒有活躍之態。此兆預示辦事遲滯,進展不快。拖兆和墜兆都是身兆上的分叉,即枝兆的勢態走向。枝生於方內謂拖,生於方外謂墜。預測人事,有可能兇,有可能吉。如何決定吉凶,可能要看拖得怎樣和墜得怎樣。因為拖、墜二兆只是就生枝方位而言,並未講到高下起伏、揄豁開肣,而且枝生於坼兆頭身足何處也未提及,所以便說“能吉能兇”。

·蕾和蛀:蕾和蛀二兆都是指身上的附加物。身兆如直立之木,而“木”上又出現疊結的疙瘩,形如花蕾。如果蕾兆居身之下部(靠足兆)則兇,居身上部(靠頭兆)則吉。蛀,也是附著於身上的兆,但不是疙瘩狀,而如蟲狀,故有此名稱。顧名思義,這也不是好兆頭。

·縱橫夾絲:身上生枝,生枝駁雜紊亂,縱橫交錯,此兆名縱橫兆。夾絲兆,顧名思義可知與縱橫兆相類。此二兆都預示辦事將遇到麻煩。

·驛促脫漤:驛兆,不知何形,只知屬身兆之一種,取名為驛,大約是停而待進的意思,此驛兆故與另一健兆意義相同。驛健都是可以有所行動的預兆,所以不宜守舊。促兆與前述的折兆相同,凡事都不能獲得長進的兆象。脫兆與落兆義同,都是身枝下垂,為脫落漏洩之兆。漤(音覽),漤兆,屬頭兆,兆形如水下滴,坼兆不完整而又模糊不清,是渾蒙(渾濁含糊)之兆。預示處事遲滯,引伸也可作處事謹慎,此兆如問財,尚可;如問病,則不宜。因為小心謹慎仍可得財,而遲滯拖延則於病不利。

·剛震窈窕:剛兆,為堅實有力的兆象,是描述身兆質感的兆名,與它義近的齊兆也是如此。剛齊之兆,主佔辦事剛毅果斷,而且沒有災禍。震兆,屬身兆,不知何形,此兆與靜兆相對。宜動不宜靜,當動則動,辦事吉;當動不動,則不利。窈窕兆,據其名稱可能是描述身兆的,其形大約纖細窈窕,預示著處事沒有定性,可進可退。

以上都是古龜卜佔法《龜經》中的兆象說明,可知繁瑣得很,但要了解龜卜法,又不得不有所接觸。但是,對上述兆象加以總述,其綱目就較為清楚了。

概言之,龜卜時先要將龜的腹甲刻劃為方形。定位名稱為甲乙方(有左右之分)、腰金方(有左右之分)、兜財方(有左右之分),灼燒龜甲時,其坼兆在方內的才是有效兆象。

坼兆分頭身足三段,各有描述兆坼的專用語。身為事物的主幹,宜平直,凡剛健洪潤旺相明淨之兆為吉利的預兆;折摺乖違衰拗枯朽之兆,以及夾絲拖墜縱橫促漏之都屬凶兆。

首(頭)為事物的發端起始,宜平直中現高昂,回就有情之兆都是吉兆。切忌渾蒙瀝漤,低伏臨野之兆,凡俛(俯)垂戴白之兆都屬凶兆。

足為事物的終結階段,足兆如果是開豁發揚浮脫,屬陽,為動象;肣管落滯,屬陰,為靜象。凡此類動靜之兆,要看事物本身性質而定吉凶。事物當動,卜得動兆,則吉;事物當靜,卜得靜兆,則吉。反之,則兇。

枝兆,是分叉狀的兆象。首、身、足三段中都有生枝,或上生枝,或下生枝,卜事的吉凶則因事而論,不能拘泥呆板。

內外男女我人的兆象,是就坼兆所居方位而言的,刻方之內為內,刻方之外為外。內的象徵別稱為“男”為“我”,外的象徵別稱為“女”為“人”。

瞭解了以上坼兆的形勢、走向、質感,及其基本的徵兆意義,就大致可以讀通古代龜卜方面的著作了。

龜卜記載知多少

我國古代有關龜卜的記載,最早的是甲骨卜辭。龜甲和獸骨上刻契下來的卜辭,是古代龜卜的原始記錄,這些無疑是足可信賴的物證。另外,《春秋》、《左傳》、《國語》、《周禮》、《禮記》、《尚書》中也在敘事時穿插了不少零星的龜卜軼事。《史記》中有《龜策傳》,這是司馬遷關於古代龜卜的權威史論史錄。

據清代乾隆四十六年《欽定四庫全書·子部》所收錄的《卜法詳考》書前“提要”所述,古代龜卜的記載,《漢書·藝文志》載有龜書五十二卷,夏龜二十六卷,南龜書二十八卷,巨龜書三十六卷,雜龜書十六卷。《隋書·經籍志》載晉掌卜大夫史蒙所撰《龜經》注書一卷,還有不著姓名的《龜卜五兆動搖歌訣》一卷,可惜有目而無書。《新唐書·藝文志》載孫思邈《龜經》一卷,《龜卜五兆動搖經訣》一卷。這些龜卜之書,惜今已不傳。傳於後世的有元代陸森的《玉靈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