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北京生活

天矇矇亮,冬日的北京清晨透著襲人的寒氣,我打上個滴滴專車有事往醫院趕。專車司機姓李,就叫他李師傅吧。一上車,李師傅例行慣例,說“請您記好安全帶,我們出發了”。

李師傅對人斯文客氣,很有禮貌,給我留下較好的印象,從家到醫院,一路比較遠,李師傅是河北人,說話不急不慢,邊開車邊和我聊天。他告訴我,他老家在河北,1995年來北京,以前是搞汽車修理的。我一聽,順口問他說:“您來北京這麼早些年,那應該掙了不少啦!又是汽車修理工。”在我心中,汽車修理工屬於技術活,在北京工資應該比較高。他說:“哪裡,哪裡,你不清楚,我們當時汽修工好乾,無論是轎車,還是東風牌大貨,發動機修理方法差不多,主要靠人工。現在不行啦,檢查發動機都是靠儀器,以前所學根本用不上了,新的儀器我們也不會是使用,跟不上時代步伐了。”

他說,當時每個月3000多元,工資還行,到後來,所掌握的修理工技術跟不上,如果要繼續幹汽車維修,就只能當汽車油漆工,這種技術沒有太多的變化,依然能幹,只是工資很低。2010年,他毅然辭掉當修車工,單幹開起出租車來。

很多時候,隨著技術的應用,產業工人會被新技術的應用所淘汰,李師傅的經歷,就是一個例子。我和李師傅素不相識,只是因為坐他的出租車,偶然相遇。他告訴我,多年租住在城區的一個衚衕內,10多平方米,一間房,兩口子住,月租一千元,不貴,能夠接受。週末大學畢業在北京城打工的女兒有時也過來。租住的院子內,分成一間又一間的小房子,共住了七八十位來京務工人員,有清潔工、保姆、民工、出租車司機和快遞哥。他們各住各的小房間,相安無事。共用一個做飯通道,家家都是一個煤氣灶。

現在,李師傅月收入上萬元,比起家裡耕田種地收入高很多。他說,現在老家的田沒人種,承包出去還要倒給工錢,趕上地裡挖灌溉井,還要承擔份子錢。李師傅對自己目前的收入還是比較滿意的。這些年,省吃儉用,也積攢了一些錢,在老家縣城買了房。說到未來的幸福生活,他胸有成竹地告訴我,“肯定不會回農村,願意選擇到城裡養老”。

李師傅只有兒子在老家上高中,女兒、妻子都在北京找了工作,收入也不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就這樣實實在在。收入不高,居住條件也不好,但是幸福指數還蠻高的。也許這就是很多闖在北京的人的生活。

其實,就算北京本地老百姓,收入不高,支出不大,幸福指數倒還蠻高的。十年前,一位在北京住平房的老北京老大媽聊天告訴我,全家吃團年飯,飯店就是給了太多。我當時還挺納悶,為什麼呢?她說,她的兒子、媳婦、閨女、姑爺、孫子和外甥等,一大家子吃團年飯,吃得很開心,還帶回十來個盒子的菜。我好奇地問她,一共花了多少錢?她爽快地說,“一共花了兩百塊”。看著她露出的開心笑容,我也跟著她幸福地笑了。兩百塊,一桌團年飯,老百姓知足的幸福生活。

其實,北京城裡有很多像李師傅奮鬥著的人,正是他們的淳樸、勤勞、奉獻和滿足,成就了和諧的大北京,這也代表著轉型期很多普通人的北京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