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記憶!外匯券,身份的象徵

外匯券,身份的象徵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一種比人民幣還牛的貨幣——外匯券。

歷史的記憶!外匯券,身份的象徵

外匯券始發於1980年4月1日,止於1994年1月1日,並於1995年元旦停止流通。

其面額分為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7個券別,大全套總面額為316.6元。


歷史的記憶!外匯券,身份的象徵

其中有1979年和1988年兩個版本,但88年只發行了100元和50元兩種面值。

從外匯券發行到退市的15年期間,中國實行了十分特別的雙貨幣制度,即人民幣和外匯券同時流通。

在當時,擁有外匯券的人們,甚至比擁有人民幣更牛!

最牛貨幣

改革開放初期,來華訪問的外國人、歸國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日益增多,而中國的市場供應還非常緊張,國內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糧油、肉、布等)還實行定量供應。


歷史的記憶!外匯券,身份的象徵


▲用以購買糧食的糧票,改革開放初期,生活用品定量供應,需憑票購買

因此,為滿足來華的外國人及歸僑的需要,中國興建了一批賓館和商店。但在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

既要便於這些外國人、華僑的消費,又要使他們區別於國內居民,因此,國家發行了外匯兌換券。

外籍人士須將所持外幣兌換成外匯券,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

特權

那麼,為什麼說外匯券是最牛貨幣呢?

因為,它擁有“特權”。外匯券能直接兌換美元,還能買到緊缺物品。

80年代的友誼商店、華僑商店,不是普通人都能進的,外匯券是這裡的唯一流通貨幣,更是通行證。在商店門口,店員會詢問來者:“有券嗎?”

出示外匯券,方可進入

歷史的記憶!外匯券,身份的象徵

在商店裡,可以不定量地購買糧油(糧票須定量購買),還可以買到最時髦的衣服、鞋子、化妝品,甚至是各種家電、萬寶路香菸、瑞士名錶等進口貨。

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電冰箱絕對是緊缺物品,在友誼商店裡卻一字排開。另外,從圖中可見,店內裝修也十分考究。


歷史的記憶!外匯券,身份的象徵

▲友誼商店裡的冰箱

1986年,美國一位新聞學教授來華,感受到外匯券的特殊地位後說:如果錢能說話,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

確實,根據當時的匯率,和人民幣等值的外匯券,實際價值是人民幣的一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