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團隊應該具備半個月重寫 ElasticSearch 的能力。
自己造輪子比使用開源軟件更靠譜。
C++ 效率低,Java 過於臃腫,Go 用起來更加順滑。
這是一位技術團隊負責人的技術選型理論,在社區曾引起過一些思考與爭議。認同他的人有之,嘲諷他的人更多,這說明即便是標榜理性、講究邏輯的開發者,面對技術選型的問題時同樣會陷入某種亢奮與癲狂之中。
Google 的 Flutter 不過是我原創並淘汰過的類似技術。
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條點評,這位創業者的技術選型中也出現了各種自造的輪子,每一種看上去都金光閃閃,惹人深(發)思(笑)。
類似的例子不在少數,相似的輪子不勝枚舉。
硅谷巨頭,互聯網新貴們創造的技術驅動的商業神話,讓後來者們趨之若鶩:
他們是這樣想的:
因為谷歌、AWS、Facebook、阿里巴巴都在用,所以我們也要用。我們目前的業務體量雖然沒到那個級別,但以後我們會有的,起步階段做這樣的選型省去了日後重構的麻煩,我簡直是天才。
恕我直言,您這點業務複雜度用個微服務都嫌浪費,還整那麼多么蛾子幹啥。
Gartner 每年都會發一份名為“The Hype Cycle”的分析報告,中文譯名“技術成熟度曲線”,我卻更喜歡它的另一個名字——“技術炒作週期”。自 1995 年以來出現在這個報告中的“前沿趨勢”、“未來方向”不知凡幾,失敗的更是不在少數。
據粗略的統計,在炒作週期上被追蹤多年的所有技術中,有 20%在還沒來得及變成主流之前就過時了。在所列的 200 多種技術中,50 多種技術在炒作週期中只出現了一年,然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倖存者偏差讓人們只記住了那些大獲成功的技術,卻忘了還有更多技術消亡在時間的長河裡。
2020 年,36 氪一篇《中臺,我信了你的邪》的文章更是徹底將中臺的遮羞布給扒了個乾淨。文中茅臺的中臺項目讓讀者們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是為了中臺而中臺,一不知道中臺解決什麼問題,二不知道中臺怎麼落地,選型全靠吹,落地全靠臨場發揮。
中臺幫不了茅臺,就能幫得了中小企業了?單體都沒構建好的企業 IT,就能玩好微服務了?記事本就可以記錄的吞吐量,非得用 Kafka?
1986 年,軟件工程聖經——《人月神話》的作者 Brooks 就曾指出:
軟件的本質複雜性存在於複雜的業務領域中,技術僅是輔助工具,它解決的問題是幫助將業務領域問題映射轉換成軟件實現,只解決次要複雜性。由於軟件本質的複雜性,真正的銀彈並不存在;十年內,沒有任何一項技術或者方法可使軟件工程的生產力提高一個數量級。
請記住,為了跟風、炒噱頭而強上、往死裡吹的那不叫技術選型,叫技術造型。
技術團隊,還是要紮實一點,要技術選型,不是技術造型。
要茅臺,不要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