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中國人得學點怎麼寫漢字


我覺得咱們中國人如果還有幸沾染一點文化的氣味,除了讀書以外,就是要學一點怎麼寫漢字。


我首先強調漢字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一項創造


第二,書法就是寫漢字。但是寫漢字用什麼來寫呀?今天,大家都用圓珠筆,用鋼筆。說句玩笑話,那是商店售貨員用來開發票的,但事實上如此。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中華文化史上第二項最偉大的創造就是毛筆


毛筆在我看來是中華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毛筆也不是一下子生成的。


我們最原始寫漢字的方法就是找一根硬棍兒,或者是石頭,過去玉行還有玉筆;但後來最偉大的歷史創造是用獸毛製出這種可以有變化、有軟硬、起伏轉折的毛筆,它加上了漢字的美麗造型,這才產生了我們中華的書法。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這樣說起來,中華偉大的文化內涵就集中在這兩點上


作為一箇中國人, 如果不知道愛惜漢字,不知道怎樣寫一點不太難看的漢字,就太說不過去了。我的意思不是讓人人都成為書法家,我指的是咱們普通國民都應該有的基本訓練——寫幾個字拿在人面前,覺得看著舒服,這就是一種文化修養,也關係到人的素質。


平生只愛王羲之的帖


我臨帖百分之九十九是王右軍,和王右軍無關的我基本不學。凡是我能找到的王右軍的帖,我幾乎沒有一個沒收羅到,而且全都臨寫。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王羲之《興福寺碑》局部


我迷信王右軍,他很會用筆。別人摹的、臨的王右軍,我也學。鍾、張用筆還有些簡單,到了王右軍出神入化。


書法藝術是人把生命的精氣神挪到紙上。每天臨睡前我都要拿一本王右軍的帖看,永遠看不夠。雖然視力不行了,但是讀碑看帖,享受無窮,特別過癮!這種審美是別的代替不了的。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趙佶《夏日詩帖》


篆書我不看了,看得最多的是漢隸。王右軍的兩篇章草特別棒,他的隸書不知道該有多美!我欣賞瘦硬,書貴瘦硬始通神,可能和我個人比較瘦有關係。


我寫字就瘦硬,這也是出自右軍,細看右軍,其實是瘦硬的。我小時寫魏碑,越寫越難看,後來才學王。


學書的路子千萬不能雜,否則弊病太多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評價王羲之草書


王右軍的草書並不是最好的。他的信札主題大都是喪病,寫時很難受,病中病後寫字能好嗎?《淳化閣帖》收的全是這個。


但是即使是這樣,我也百看不厭。


我也寫草書,王學仲曾寫過一篇《草書賦》,讓我寫跋,用的就是草書。但是我不大喜歡草書,因為第一我寫了,人家不認識;第二,草書容易流於油滑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王羲之《聖教序》局部


我不喜歡懷素,小細道縈繞,沒有筆法。集王的帖古人有30種左右,但是常見的也就《聖教序》、《興福寺碑》、《周處碑》、《夫子廟碑》幾 種。


對學生書法訓練有擔憂


我離開學校包括我做學生、我教書已經很長時間了。說句閒話,我在高校不是教中文,而是外文、翻譯,但我學書法和這些是並行不悖的。


我從5歲開始就有意識地學書法。我在大學讀西語系,同時翻閱的是線裝書,這事人們當時看著非常奇怪。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懷素《墨緣堂藏真》局部


我說這個意思是我所以學外文,是因為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不可一日或離的,我學外文不是要把自己裝成個洋鬼子,我是為了把外文學好以便介紹我們中華文化。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事情,現在聽起來似乎是閒話。


對書法的教育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這樣:書法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不是我們談一談就可以的。實踐問題,小孩子就要靠老師來指導。然而今天的問題不在小孩子,小孩子一落地天資就好,我們不要低估小孩子的天賦。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我認為目前存在的問題恐怕還是集中在老師身上。今天中小學的老師,他們受教育的那個年代何曾有人重視書法?!第一個問題,他們懂不懂書法?第二,即使對書法有興趣……書法是非常複雜的,路數、流派、傳統的師承、家學,那種教條,又複雜又頑固。


怎麼叫頑固?如果他教學生寫字時筆就得這樣(僵死的書寫方法的示範),一點兒都不能歪,這樣寫出來不就是用火柴棍兒擺的字嗎?其實中鋒的力量太大了。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蘇軾《次辯才韻詩帖》局部


孔子曰,有中庸,有中道,不能歪斜。這對,這是說道德,講思想,談人品


但寫字時運用我們的偉大創造——毛筆,本來就是要活起來


我們說笑話,從清代康熙、乾隆開始,西洋進貢奇巧好玩的東西,其中就有一個東西,有一 個“人”(機器人),你打開機關他就能夠寫字——“天下太平”。那算書法嗎?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教小孩子寫字,第一,中鋒;第二,筆力


就是說把一個活的美術實踐出來,否則就變成了一個死東西。凡是中華文化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活”不是胡來,也不是毫無規律。你看中國的藝術,這個人不動,你一看卻神氣活現。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古人畫龍,龍畫出來不是死的嗎?不,古人對這種藝術的理解,不能點睛,一點睛龍就飛了,這是神話嗎?不,是“活”,筆是活的,人的精氣神寄託在畫上,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生命給了作品,它也是活的。


中華藝術最精、最好、無以名之的理論、認識水平都在這裡。


西方不然,西方是象形,逼真,油畫是用小刷子堆顏料。這是兩個不同文 化背景,它產生的工具、認識、理論,一切都是有分別的。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米芾《白雲居》局部


我們不是說西方的不好,人家有人家的特色,我們有自己的特色,自己首先要明確認識,否則談什麼書法。


今天教小學、中學書法的老師他怎麼認識、怎麼教,老師對書法的理解以及功用、意義如何看,我認為恐怕都成問題。


我不是看不起老師,而是說老師要有自己的學書歷程。當時他怎麼看待書法,今天自然而然要傳給小學生。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那我們怎麼解決?教育部門可以發一紙指令,加強對書法教育的重視。但我們一定要堅持,要提起興致、熱心,這個活兒我們要幹!它有人支持,有人尊重!這是我的心願。

談目前書法界存在的問題


成名成家的,包括我的老前輩不敢妄論,否則就太狂妄了。我談一下我所見的,不知名的中青年的現實問題。


一個是認識問題說是要創新。好了,從來沒有人反對,但是,今天事事都號召創新,別的界創新沒有問題,科技更上一層樓,日新月異。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


但藝術,特別是書法怎麼創新,第一不要有錯覺,說我標新立異,老一套都陳舊,我提起筆來,肆無忌憚,這叫創新嗎?我不承認。


新者何也,母親生一個嬰兒“新”,這個“新”是從母體裡出來的。

王羲之的書法再新也是從前人的大發展傳承過來的。今天的創新,拿起筆來生造,離奇古怪,我們看了都不知道是從哪來的,這不是創新,這是怪物。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這是第一個問題,就是創新認識要正確,你要有來歷,你對來歷下了極大的功夫,天天臨池,日積月累,精熟了以後不用創,“新”自然而來。你看哪一個書法家和前一個一模一樣,要是完全一樣就成複製了。


第二個問題,歸結到我的拙論,就是不知道用筆,有墨無筆,畫的是墨字,他不會使毛筆,提筆、行筆、入筆、轉折,筆畫裡沒有變化。沒有變化是寫洋文的,字寫出來是死的。寫草書看起來好像飛舞,可老是那樣,筆畫粗細、轉折用筆沒有換,就是一個畫,只不過是外形變了。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王獻之《餘杭帖》


我認為當前書法界就是存在這兩大問題。


談書法的本質


我認為書法的本質就是表現中華文化的“精、氣、神”。這聽起來很玄妙、神秘,其實一點都不。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文藝活動都是這樣。人是個物,人這個物所以不同就在於他有靈性。


古人早就說,人為萬物之靈,他有精神活動, 精神活動除了自己的體會認識之外,還要表現,表現又有各種不同的方式。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漢字有一種構造,又包括它的“神” 美,而這種“神”美是脫離了物,脫離了象形,是一種無以名狀的美。


清末的何紹基有一首詩評懷仁集王右軍的《聖教序》,說王羲之的字出來那種意態、風神,他不是指這個像什麼,他是說樓閣架起來特別美。這個都是抽象的,脫離了一般形象的最髙層的審美,如果人的精神活動達到了這種層次,那他什麼都是好的。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你讓他辦事,他不會落到很糟糕的地步。他的精神層次在這,技術也不會很差,能掌握得好,絕不會很笨,你讓他寫文件,他一定能表達得很正確,這些都是關聯的。


不是說書法就脫離了社會,是一幢空中樓閣,自我欣賞。我們從來沒有這種意念。


書法字詞如何應對漢字簡化


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歷史上,讀書人是不能寫簡化字的,只有經商的、沒受過多少教育的人,才寫簡化字。比如乾隆年抄本《紅樓夢》中就有簡化字。有個典故,一個秀才寫“盡”字,簡化成“尺二”,被人恥笑,稱之為 “尺二秀才”。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歐陽詢《黃帝陰符經》局部


對於漢字簡化,我有自己的觀點。我在大學讀西文系,英語有 WEBSTER大辭典,四五十萬詞條,而漢字的《中華大字典》才五六萬個詞條。從語言文化傳統角度出發,沒有一個國家嫌自己民族語言的詞彙字眼多!


簡化漢字把很多字合併到一起,事實上減少了漢字數量,比如一個“幹”字, 又是樹幹的幹,又是乾溼的幹,又是幹活的幹,太混亂。簡化應是簡筆畫,不該簡字數


周汝昌:書法藝術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個“活”字

周汝昌書法作品


在書法中,寫簡體字可以試驗,不能絕對說這樣就不是書法,但是書法作為藝術也不如此簡單,字形結構古人研究發明到了極致,現在用簡化字來寫,夠不夠藝術的標準,還難說。


————

周汝昌(1918.4.14—2012.5.31),天津人。字禹言、號敏庵,後改字玉言,別署解味道人,中國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著書除紅學、詩詞方面外,還有《書法藝術答問》、《永字八法》等書法類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