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大火的珍珠妝,原來是和月事有關?

近日清平樂熱播,皇后嬪妃們的妝容引發熱議,珍珠貼面妝稀奇又漂亮。

特別的是點在嘴角兩邊的珍珠尤為奇特

清平樂大火的珍珠妝,原來是和月事有關?


面靨(ye)又稱妝靨。靨指是指面部皮膚上的小凹陷,多在笑時出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酒窩,古老的面靨名稱叫“”(也稱“勺”)。指婦女點染於面部的紅色圓點。

“的”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它是用來作婦女月事來潮的標記。

古代天子諸侯後宮內有很多嬪妃,以防貴人不小心臨幸到正在月事期間的妃子,產生晦氣,於是就有人就想了個法子,就是在來月事的妃子面部點“的”,女吏見到便不列其名。

清平樂大火的珍珠妝,原來是和月事有關?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此本天子諸侯群妾留以次進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於口說,故注此丹於面,灼然為識,女吏見之,則不書其名於第錄也。”

後來後宮的宮女和舞姬看到看到面部點“的”有助於美容,於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隨時著“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為面靨的一種,並傳入民間。

漢繁欽《弭愁賦》中便寫道:“點圓的之熒熒,映雙輔而相望。”

除了在酒窩處點“的”之外,面靨的形狀也並不僅侷限於圓點。有的形狀像錢幣,稱為“錢點”;有的形狀像杏桃,稱為“杏靨”;有的製成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特別是有一種非常流行的金黃色小花,稱為“

黃星靨”。

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三雲:“餘仿花子事,如面光眉翠,月黃星靨,其來尚矣。”

段成式《酉陽雜俎》:“近代妝尚靨,如射月,曰黃星靨。”詩詞中也有不少提及這種妝靨的,如“斂淚開星靨,微步動雲衣。”

由此還創新了一種新妝容,碎妝

後唐馬縞的《中華古今注》便記載道:“至後周,又詔宮人帖五色雲母花子,作碎妝以侍宴。”指的便是這種面妝。

從魏晉開始,點靨也不侷限於僅貼在酒窩處,而是發展到貼滿整個臉頰

面靨妝飾也越來越多種類,除傳統的圓點花卉形外,還增加了鳥、獸等形象。

清平樂大火的珍珠妝,原來是和月事有關?


唐劉恂《嶺表錄異》中載:“採之曝幹,以代面靨。形如飛鶴,翅尾嘴足,無所不具。”

而清平樂中的珍珠妝就是玉靨。用珠翠珍寶製成,多為宮中嬪妃所戴。

清平樂大火的珍珠妝,原來是和月事有關?


翁元龍在《江城子》一詞中便有詠歎:“玉靨翠鈿無半點,空溼透,繡羅弓。”元好問在元曲中也曾詠有:“梅殘玉靨香猶在,柳破金梢眼未開。”

果然愛美之人,不論古今

@今日頭條 #我要上頭條# #自媒體# #歷史知識# #清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