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印記:一塊新中國民族團結的豐碑,歷經69年滄桑鉅變

一塊新中國民族團結的豐碑,

歷經69年滄桑鉅變。

時代更迭、錚錚誓言、鏗鏘有力。

它不僅僅是一塊碑,它還是一條路,

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豐碑印記:一塊新中國民族團結的豐碑,歷經69年滄桑鉅變

豐碑印記


在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側的普洱民族團結園內,立有一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碑刻——民族團結誓詞碑,碑長142釐米,寬65釐米,厚12釐米,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它是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誓詞碑在1951年1月1日建立,明年元旦剛好69年。本週的封面故事,我們將講述這塊碑刻的歷史和過往。

李萬學,這是碑刻上48個名字之一。今年87歲的他,是迄今為止在碑上簽名的48名代表當中唯一健在的人。


豐碑印記:一塊新中國民族團結的豐碑,歷經69年滄桑鉅變


豐碑印記:一塊新中國民族團結的豐碑,歷經69年滄桑鉅變


實現雲南各民族的全境解放並非一帆風順。1950年春天,奉命向德宏地區開進的第十四軍四十一師已經兵臨龍陵南天門山口,兩個團將分兵進入芒市和梁河,突然軍號連營停止進軍。同時,十三軍一部也在瀾滄江邊停止了進軍的腳步。部隊停止進軍的命令是陳賡司令員下達的,原來陳賡收到了部分地區少數民族土司頭人的“聯名電報” 。


“大意就是說你們解放軍就不要進來了,不用到邊疆來了,這裡就由我們治理,像土司一樣的治理,需要糧食、需要稅收我們給就行了,還說到邊民可能不懂事,來了以後容易產生衝突,實際上是帶有一些威脅,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武裝,再加上境外國民黨在不斷的破壞新政權,挑唆民族關係,局面也很複雜。”

——雲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徐暢江

要如何才能消除民族隔閡,鞏固邊疆穩定,讓各民族團結起來,實現各民族平等的政策呢?遠在3000公里以外的毛澤東提出,派中央訪問團到民族地區去,宣傳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


訪問團由中央和西南局配備醫療隊、文工隊、電影放映隊、展覽組、攝影組,訪問團雲南分團成員一共76人,他們當中,有從事文物考古、民族語言和民族工作的專家、藝術家、作家、新聞記者,其中包括後來成為歌唱家的胡松華、郭淑珍等人。這是新中國中央政府第一次派遣使者入滇。


1950年底,一部名為《中國民族大團結》的影片記錄瞭如下一組鏡頭,在新中國成立一週年前夕北京前門火車站,迎來了一批身份特殊的客人,這是由全國少數民族代表所組成的國慶進京觀禮團,新中國稱之為“派下去”,指中央派出民族訪問團,深入少數民族地區,聯絡感情,“請上來”組織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到內地參觀,以增進他們對政府和漢族地區的瞭解。


1950年12月26日,赴京代表回來的消息傳到當時的普洱地區,人們奔走相告,周邊十公里的人們都聚集到了縣城,整個縣城呈現出民族大團結的熱鬧景象。經過大家的熱烈討論,決定舉行剽牛盟誓儀式,並且提議在普洱紅場樹立碑刻。


1951年元旦,雲南普洱紅場召開了千人大會,舉行隆重的剽牛盟誓儀式。48名自願簽名的代表,分別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漢文簽上自己的名字。就這樣,歃血盟誓、刻石為記,在寧洱大地上建立起滇南地區乃至全國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象徵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歷史豐碑—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

豐碑印記:一塊新中國民族團結的豐碑,歷經69年滄桑鉅變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銘刻著這樣的文字: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