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印记:一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丰碑,历经69年沧桑巨变

一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丰碑,

历经69年沧桑巨变。

时代更迭、铮铮誓言、铿锵有力。

它不仅仅是一块碑,它还是一条路,

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丰碑印记:一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丰碑,历经69年沧桑巨变

丰碑印记


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立有一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碑刻——民族团结誓词碑,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它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誓词碑在1951年1月1日建立,明年元旦刚好69年。本周的封面故事,我们将讲述这块碑刻的历史和过往。

李万学,这是碑刻上48个名字之一。今年87岁的他,是迄今为止在碑上签名的48名代表当中唯一健在的人。


丰碑印记:一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丰碑,历经69年沧桑巨变


丰碑印记:一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丰碑,历经69年沧桑巨变


实现云南各民族的全境解放并非一帆风顺。1950年春天,奉命向德宏地区开进的第十四军四十一师已经兵临龙陵南天门山口,两个团将分兵进入芒市和梁河,突然军号连营停止进军。同时,十三军一部也在澜沧江边停止了进军的脚步。部队停止进军的命令是陈赓司令员下达的,原来陈赓收到了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土司头人的“联名电报” 。


“大意就是说你们解放军就不要进来了,不用到边疆来了,这里就由我们治理,像土司一样的治理,需要粮食、需要税收我们给就行了,还说到边民可能不懂事,来了以后容易产生冲突,实际上是带有一些威胁,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武装,再加上境外国民党在不断的破坏新政权,挑唆民族关系,局面也很复杂。”

——云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徐畅江

要如何才能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疆稳定,让各民族团结起来,实现各民族平等的政策呢?远在3000公里以外的毛泽东提出,派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去,宣传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访问团由中央和西南局配备医疗队、文工队、电影放映队、展览组、摄影组,访问团云南分团成员一共76人,他们当中,有从事文物考古、民族语言和民族工作的专家、艺术家、作家、新闻记者,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歌唱家的胡松华、郭淑珍等人。这是新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次派遣使者入滇。


1950年底,一部名为《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影片记录了如下一组镜头,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北京前门火车站,迎来了一批身份特殊的客人,这是由全国少数民族代表所组成的国庆进京观礼团,新中国称之为“派下去”,指中央派出民族访问团,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联络感情,“请上来”组织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到内地参观,以增进他们对政府和汉族地区的了解。


1950年12月26日,赴京代表回来的消息传到当时的普洱地区,人们奔走相告,周边十公里的人们都聚集到了县城,整个县城呈现出民族大团结的热闹景象。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决定举行剽牛盟誓仪式,并且提议在普洱红场树立碑刻。


1951年元旦,云南普洱红场召开了千人大会,举行隆重的剽牛盟誓仪式。48名自愿签名的代表,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歃血盟誓、刻石为记,在宁洱大地上建立起滇南地区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象征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丰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丰碑印记:一块新中国民族团结的丰碑,历经69年沧桑巨变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铭刻着这样的文字: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