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鐵劵——古代的保險

保險,在我們的生活中相當普遍,就以我國而言,有國家提供的居民保險,職工保險,新農合保險,有保險公司提供的商業保險等。保險的範圍也是很廣,有保疾病的,保意外的,保財產的,保汽車的。真是隻有想不到,沒有保不了。

保險雖然是近代才出現的事物,但在中國古代,有一件東西跟保險非常相似,那就是丹書鐵券。

古時皇帝為籠絡臣子,會頒發給功臣一些具有獎賞性質的憑證,如尚方寶劍、御賜黃馬褂等。丹書鐵券則是用來表彰受贈者的顯赫功勳,並申明受贈人他日若犯殺身之罪,可免於死刑。因刻於鐵製器物之上,故名“鐵券”。鐵券的外形一如瓦片,其上刻字,漢時因以丹砂填字,故稱“丹書鐵契”。自漢代以後,多用黃金鐫刻,又名“金書鐵券”,是我國古代特有的金石檔案。

丹書鐵券,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據史料記載,鐵券最早見之於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為籠絡人心,“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漢書·高帝紀下》)韓信、彭越、英布等開國功臣皆裂土封侯,但那個時候的鐵券,還叫鐵契,僅是一種封侯的憑證,其意義跟榮譽證書有點類似,持券者觸犯刑律也難得赦免。


丹書鐵劵——古代的保險

丹書鐵券的創立者劉邦

隨著後來時代的進步,丹書鐵券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以至於看起來就像一份保險,鐵券本身,就像一張金屬保單。至於保險內容,一般是申明擁有者的功勞,以及根據功勞授予的官職,爵位和免死罪的次數,有的還包括子孫的免死次數。如果要把它的功能和現在的保險對應起來,勉強可以說這是一份意外險加財產險,而且保單還能繼承。下面是丹書鐵券的一些歷史沿革資料。

“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權限,最早在南北朝時期。早期鐵券免死次數大多在3次以下。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不斷增加,唐代後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甚至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時,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後周柴家手中謀得皇位,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柴氏“丹書鐵券”,即使柴氏後人犯罪也不得加刑。家喻戶曉的小說《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小旋風”柴進家的“丹書鐵券”,確實有其歷史依據。

到了明代,鐵券制度進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從法律上規範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僅限於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勳臣。明代金書鐵券分為七等,其中公爵分為一等,侯爵分為二等,伯爵分為三等。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體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寬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鐵券都是一式兩件,一件授予獲賜者,另一件藏於內府。在需要查驗時,只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便可真偽立辨。

與現在人人都有資格買保險不同,丹書鐵券都是賜予有特殊貢獻的人,比如上文提到的韓信,彭越,英布等。


丹書鐵劵——古代的保險

丹書鐵券


保費

至於保費,擱到現在,那是一分錢都不能少,一旦遲交,會收到友情提示,長期不交,保障就取消了。對丹書鐵券來說,被保人的功勞,就相當於預交的保費,等這保單一發下來,那麼就可以坐享保單紅利了。那麼,為了得到這丹書鐵券,需要交多少保費(功勞)呢?這個跟保險公司(王朝)的實力有關。一般在王朝開國的時候,要獲得這樣一份保險,要交的保費是相當高的,除了出生入死的打天下,立下大功,基本沒有別的辦法。但是當保險公司經營不善,由績優股變成ST股甚至可能退市時,為了維持公司發展,對保費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很多時候是半賣半送的性質。舉個栗子,唐朝中晚期,皇室衰微,為了治療安史之亂帶來的後遺症,丹書鐵券大量被用來賞賜功臣、招降武將或安撫藩鎮。獲此殊榮者功勞未必見著,然其享有的免死次數卻愈來愈多,甚至由本人惠及子孫。

保單的信用

現在的保單的信用由保險公司保證,由國家背書,信用方面是有保證的。古代的鐵券丹書的信用在這一點上比不過現在的保險。有時不但起不到保險作用,還會適得其反,被當作催命符。比如在唐德宗時,朱泚(cǐ)叛亂稱帝,德宗逃到奉天,朱泚兵圍奉天,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兵馳援,大敗朱泚,立下汗馬功勞,卻為奸臣盧杞妒忌,使其終不能得見德宗。德宗為表示對李懷光的信任,遣使加封他為太尉,並賜鐵券。豈料李懷光甚怒,投券於地說:“

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資治通鑑·唐紀四十六》)由此可見,其時鐵券的信用已大打折扣。可見, 丹書鐵券的信用與王朝的氣運息息相關,唐德宗時唐朝已經走下坡路了,唐朝差點亡在德宗手裡,連帶著丹書鐵券的信用也變了味道。

保險的理賠

理賠這件事,從古至今都是難題。筆者看很多的拒賠案例,都是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保險免責條款所致。其實這些條款,就算是當時搞清楚了,時間一長,也會忘記。當然也有惡意不賠的。筆者就看見過一個新聞,因為十八年前有過住院記錄但買保險時沒有提前告知,導致後來有重疾不賠,關鍵是前後這兩種病都沒有太大關聯。有興趣的讀者通過關鍵字搜索應該還能搜到這則新聞。遇到拒賠這種情況,現在還能通過法律解決,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奏效,但也不失為一種途徑。不過,我們還是要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制的健全,這類事情會越來越少。但是古人有時候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了獎勵功臣,頒發了大量的丹書鐵券,有了這樣一份長期保單,功臣們都覺得生活有保障,工作有幹勁。可好景不長,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懲治貪汙,搞了幾個大案,一大批功臣被殺,他們的丹書鐵券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是怎麼回事,丹書鐵券不是有免死功能嗎?該理賠的時候怎麼不賠了呢?仔細看一下這些功臣的罪名,大部分是謀反罪,還有一些是使用違禁物品罪,如“僭用龍鳳”。這些都是屬於保險的免責條款,既然觸了高壓線,那麼丹書鐵券自然就失效了。


丹書鐵劵——古代的保險

朱元璋劇照

這些個罪名,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被強行安插上去的,屬於惡意拒賠的情況,不過等到明朝江山穩固後,丹書鐵券的效力還是有保證的。比如在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做了新皇帝(明成祖)。徐輝祖,是大將軍徐達的兒子,同時是朱棣的小舅子(徐輝祖的姐姐是朱棣的元配,也是朱棣的皇后),但他本人是建文帝的忠實擁護者,曾帶兵和朱棣作戰。朱棣入南京後,徐輝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獄審問 。朱棣親自召見詢問,徐輝祖一言不發,始終沒有推戴朱棣稱帝的意思。法司逼迫他招供,徐輝祖振筆直書:“中山王(徐達)開國功臣子孫免死。”朱棣大怒,想要誅殺他,因其是元勳之後,且身為國舅,這才作罷。徐輝祖寫的這句話同樣也是他們家所有的丹書鐵券的內容之一。後來徐皇后病逝,在這之後,徐輝祖本人在永樂五年病逝 ,一稱被勒令自裁。一個多月後,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可無後”為理由,命其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不管徐輝祖是否是正常死亡,朱棣還是遵守了丹書鐵券上的約定,徐達的子孫承襲魏國公的爵位一共十一代,到了南明弘光年間才結束。這裡再多說一句,徐達的另一個兒子徐增壽,由於支持朱棣,被建文帝所殺,所以朱棣追封他為定國公,傳了九代,最後一位定國公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被殺。


丹書鐵劵——古代的保險

《大明風華》朱棣劇照

騙保那些事

騙保即保險欺詐。 對保險欺詐國際上一般也稱保險犯罪,嚴格意義上說,保險欺詐較保險犯罪含義更廣。保險當事人雙方都可能構成保險欺詐。以前看過報道,一些人到銀行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結果被忽悠買了保險,還欲退不能。還有的人給親屬賣鉅額人壽保險,然後故意謀殺被保人以領取保費,這不僅是騙保,都是刑事犯罪了。現在隨著法制的健全以及人們保險意識的增強,這類事情漸漸少了。圍繞著丹書鐵券,也有類似事情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叛將、巴州刺史嚴始欣“恐

獲罪,陰來請降,帝遣使以詔書、鐵券衣冠等賜之”。梁武帝憑鐵券“約以不死”來招降嚴始欣,待其麻痺後,順勢將其翦滅,擴充了地盤。梁武帝就是“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那位,在中國歷史上獨一份,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梁武帝的行為就是典型的賣方騙保。另一位歷史上有名的騙保人員就是安祿山,這個人就不多做介紹了。唐玄宗就曾賜予安祿山鐵券,許以他和子孫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極大特權。 可是安祿山拿著這份長期保險還不滿足,想新成立保險公司,取代大唐保險這個馳名商標,公司雖然開起來了,叫大燕,但是基礎不牢,除了他自己,幾年之內又換了三任董事長,最後倒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燕保險公司的員工後來很多被大唐保險收編,這些員工後來陸續成為高管,變成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如著名的“河朔三鎮”,混得比老員工還好。他們無一例外獲得了丹書鐵券,攥著這樣一份長期保單,傳之子孫。大唐榮耀,自此衰落,藩鎮之禍,自此始矣。


丹書鐵劵——古代的保險

《大唐榮耀》安祿山劇照


後記

伴隨著明王朝的滅亡,鐵券之制亦壽終正寢,不復存在,也不見記載。 現今傳世的丹書鐵券共有五塊:唐末鎮海節度使(後為五代吳越王)錢鏐的這塊最為珍貴,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明代保國公朱永兩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會川伯趙安一塊,藏於甘肅省渭源縣文化館;高陽伯李文一塊,藏於青海省檔案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