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首上和首下裝甲哪種更強?

坦克的首上和首下裝甲哪種更強?

談到當今全球各種2代和3代主戰坦克的防護能力,一個經常提到的防護指標就是某種坦克的首上裝甲的防穿和防破能力是多少毫米;而另外一種主戰坦克的首下防護能力又是多少毫米。這裡面提到了2個坦克和裝甲車輛上的專用詞彙,就是“首上”和“首下”。這兩個詞又是專門指代坦克上的具體哪個位置?雖然現代坦克都是全身鋼鐵製造而且披掛上大量附加裝甲的陸地突擊主力。但不要被坦克的外觀忽悠了,認為坦克從任何角度都是皮糙肉厚。實際上當代最先進的坦克,也和數千年前拿著盾牌的盾牌兵並無本質的區別。因為盾牌兵手裡拿的盾牌都追求正面向敵,有較強的防禦刀槍弓箭來襲的能力,而如果來襲武器是從盾牌兵的側面、頭頂甚至是身後來襲,那麼盾牌兵除了身上簡單的皮甲外,幾乎就沒有什麼防護了。


坦克的首上和首下裝甲哪種更強?

而當代所有的坦克,其實也都是把最強的裝甲防護面正面向敵。主戰坦克不論採用如何複雜的裝甲構成和掛載什麼附加裝甲,都要求炮塔的正面起碼對穿甲彈有至少450毫米的防穿能力;對破甲彈頭有至少800毫米以上的防破能力,在此基礎上指標越高越好。而幾乎所有主戰坦克的側面、頂面和背面,防護能力和炮塔的正面都沒法比。一般要求能防住輕型火箭筒的破甲彈頭就已經達標。有些主戰坦克的側後,甚至連40火箭筒都防不住。比如過去吹得神乎其神的美軍M1主戰坦克,在戰場上屢次被游擊隊的火箭筒擊穿了側後面而被迫報廢。因此坦克把大部分防禦力量都集中在正面了。一戰後,坦克的正面又可以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是可以旋轉的炮塔正面;第二則是不可以隨意旋轉,但是可以前後運動,


坦克的首上和首下裝甲哪種更強?

同時通過兩側履帶的轉速差來調節車頭指向,即下半部車體的車頭部分。坦克作為一種水平突擊車輛,正常情況下遇到的最大武器打擊面,就是炮塔正面和車頭正面。而由於炮塔位置比較高,平時在對手看來最顯眼也最好瞄準,因此可以認為炮塔正面被對手武器命中的概率最高。造成坦克炮塔正面的裝甲防護指標也是全車最高的。除了炮塔,車頭正面也有很高的被彈概率。目前用來打擊坦克的各種火炮,包括坦克炮的射擊精度越來越高,當對方發射長杆穿甲彈的情況下,會有意瞄準防護水平不如炮塔正面的車頭部分。海灣戰爭以來,很多被穿甲彈貫穿後擊毀的坦克,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統計,大部分穿甲體是從車頭正面鑽入的。因此坦克正面的車頭專業也叫作車首。首上,是指車頭傾斜裝甲斜向上的部分;首下,則是車頭傾斜裝甲斜向下的部分。各國所有的坦克的車身前裝甲,都可分為首上和首下裝甲兩部分。在實際設計中,又可以分為:1,首上裝甲和首下裝甲的正面投影各佔一半;2,首上裝甲佔大部分投影。


坦克的首上和首下裝甲哪種更強?

3,首下裝甲佔大部分投影,3種設計模式。蘇式坦克以前兩種為主;西式坦克多以第三種為主。兩種設計各有利弊。以首上裝甲迎彈為主的設計,車頭朝前上方的防護力度比較強。車頭整體重量比較輕,而且可以在首上裝甲上再堆砌附加裝甲。而西方的首下裝甲為主的坦克,可以把首下裝甲做的比較厚甚至是雙層。對手一般不願意過多瞄準車體下部,因為容易把穿甲彈打到坦克前面的地面上。但是首下前裝甲的缺點是車頭重量大增,而且駕駛艙前上方的頂裝甲特別薄弱。哪怕這裡被火箭彈或者手雷命中,也能把駕駛員震個七葷八素。因此如何選擇,基本看各國坦克設計師的設計習慣和傳統,談不上哪種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