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康碼”是這樣研發出來的

疫情防控下“一碼通行”

“渝康碼”是這樣研發出來的

疫情下,供市民在線進行健康狀況申報自查,作為健康出行通行憑證的“重慶健康出行一碼通”(即渝康碼),替代了紙質通行證,實現自動化、可追溯、數據流通、非接觸式身份驗證,在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自2月19日上線以來,“渝康碼”申請量達到1208萬人次,諮詢熱線接入超過1萬條,使用範圍覆蓋全市。

“渝康碼”是如何研發的?4月16日,重慶日報記者對“渝康碼”研發主要實施單位,市大數據發展局及騰訊公司進行了採訪。

4天完成技術開發並上線運行

疫情發生以來,包括重慶在內的全國多個城市居民小區,都對居民出入進行了限制,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造成居民出入不便。

“不同居民社區的通行證出行、表格登記、信息收集等內容都大同小異,然而由於數據不互通,不少重複填報事項不僅讓市民出行手續繁瑣,也增加了基層管理人員工作負擔。”市大數據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防控期間,作為大數據職能管理部門,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健康監測服務,成為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

2月9日,騰訊健康碼率先在深圳推出,這個通過線上安全授卡、線下掃碼核驗,還能分級查看疫情數據並追蹤人員行動軌跡的平臺,在疫情防控下充分發揮了大數據信息技術作用。

該平臺很快被重慶方面注意到,隨後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由市大數據發展局、市委政法委等多部門協同,聯合騰訊公司等技術團隊啟動承建“渝康碼”系統。

2月13日,針對重慶疫情防控實際情況,上述單位立即進行“渝康碼”需求對接——包括硬件部署、軟件實施、安全管理、後期運營等多個團隊同步建立就位,來自遠程和現場的上百名技術人員緊鑼密鼓地啟動“渝康碼”研發。

在相繼完成數據技術攻關、主題數據庫建設等各項準備工作後,僅用時4天,“渝康碼”即完成技術開發並上線運行。

雲遷移方案修改了12稿

3月1日,“渝康碼”與四川實現互通;3月3日,與廣州實現互通;3月4日,與國家碼接口互通……

“研發‘渝康碼’雖然耗時不長,但我們在上線前後做了大量工作。”作為“渝康碼”項目組產品架構師的竺赫偉說,由於“渝康碼”平臺承建時間緊、需求點多、運營基數大,項目組每名成員都身兼數職。

在“渝康碼”研發使用過程中,竺赫偉印象最深的要數“渝康碼”政務雲遷移。

他說,3月3日那天,他和同事們接到通知,要在3月17日早上6點前,對“渝康碼”平臺進行雲遷移。

“雲遷移涉及15個大類、60多個節點步驟,光是遷移方案就修改了12稿。”“渝康碼”項目產品經理柴雷寧說,雲遷移並非簡單地將服務器、業務系統拷過去就完事,而是一方面要考慮平臺運行性能,另一方面還要保證運行安全,讓用戶使用不受影響。

因此,“渝康碼”所有的遷移工作都是在每天凌晨進行,並經過層層技術攻關,最終順利完成。

前端運營與後端支撐協同

“渝康碼”能夠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效用,不僅有賴於後端技術支撐,前端人員的調控運營同樣重要。

特別是“渝康碼”小程序推出後,依託市公安局和市衛健委數據支持,市大數據發展局聯合市委政法委持續為基層管理人員進行線上線下培訓。與此同時,“渝康碼”項目組團隊還建立了社區反饋微信群,由兩組人員隨時在線,將市民使用過程中的疑惑進行及時答疑,保障了“渝康碼”推廣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